首頁/ 娛樂/ 正文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出家修行之人往往是那種遭受過重大打擊因而看破紅塵、一心向道之人,他們往往隱匿在深山老林之中,與世隔絕。曾經有一位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出版的《空谷幽蘭》。記錄的是他在中國尋找隱士的經歷,書中所描述的那些隱匿世外的高人,往往過著最為原始的日子,忍受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然而有一位90後的姑娘,卻在桃李年華慕道青城山,選擇了出家這條不同於世俗的道路。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自東漢末年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

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道教逐漸演化為丹鼎派和符籙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我們熟悉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就是全真道的代表人物,而抓鬼除妖很厲害的茅山道士則屬於正一道。

四川青城山則是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

其實,我們對於道士的瞭解,大多來源於那些古裝劇,那些修道之人或者仙風道骨,或者冥頑不靈,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全真教,林正英演的那些茅山道士。特別是女道士,往往獨特而偏執,如古墓派的李莫愁,全真教的孫不二。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這位90後女冠雲姑的經歷卻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枯燥乏味,反而生機盎然。

乙未年,雲故入青城拜師學道,為全真龍門派丹臺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長居山中,別無所有,唯四時之山光樹影,俯拾皆是。偶作痴語,日久年深,竟積成冊,方有此書。

這本

《居山而行》

是她首部散文集,記錄了出家之前的鄉間風物、民俗舊習,也描寫了出家後的道家修行生活,為我們揭開了出家生活神秘面紗的一角。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書中內容涉及飲食、旅行、與世俗人的來往、修行、讀書,與家人的牽絆等等等,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與眾不同的生活軌跡的感悟,對世俗、情感、孤獨、文章、生死、幸福等,提出了非常獨到而超 脫的見解,能給讀者以心靈的慰藉及生活的指導,是一部情志高遠的誠心之作。

翻開書的扉頁,雲姑用細細的小楷自述:

“餘自幼慕道,世緣淺而仙緣深,遂棄俗為女冠,雲水相伴,以寄浮生”。

“深山之中,遠隔紅塵,閒居無營,偶作痴語,日久年深,竟積成冊。”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她在山中的生活普通得如一個山中閒人,每日蒔花弄草,讀書寫字,但也於平常人不同,還要打坐修行讀經文,偶爾還要跟隨師父師兄出去做法事。

在她的筆下,山居修行的生活竟然如世外桃源一般,雖然也要辛苦勞作,可是勞作也是修行的一種,一花一草、一行一坐,都彷彿有著道家的哲學意味,無為自然,不為物累。

更難得的是,書中字裡行間,充滿著一個年輕人、一個年輕的修道之人,對這個世間人事的思考。不是看破紅塵的超然物外,而是入世之人看著這人事變幻,經歷著種種苦厄,明知生來皆苦,卻恆定地守著自己一顆本心,對這世間苦楚感同身受,充滿悲憫。

明明還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透露出的筆觸卻如歷經滄桑、過盡千帆的老人,看破紅塵,一心向道。

她寫親人:可以信任,不可依賴。

“生在川南小鎮,長於觀音堂下。求學嶺南,客子光陰詩卷裡,也認他鄉是故鄉。”

書中細細碎碎地寫了很多父母、母親,村裡的嬢嬢,家裡的親戚,收稻穀,做吃食,中元祭奠,辦生辰,這些鄉間的舊俗,看起來既遙遠又熟悉,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

她寫故鄉的青山、田野,果樹和人們的勞作,平平常常的生活,卻有采菊東籬的悠然和看淡世事的超脫。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飲過的水,歇過的屋簷,看過的山河,曾經被用心對待、珍視,曾經的用心良苦,欲說還休。念茲在茲,此生未了,我這樣想著,心裡真是歡喜。”

“前路江海無數,大概此生也就是如此別過,再不回頭。”

最親近也最遙遠的永遠是故鄉,離鄉背井去謀生的我們,回到家鄉也只是如候鳥一般短暫停留,此處已是他鄉,直把他鄉做故鄉。

父母已是年邁,親人多有隔閡,無法依賴,只能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的依靠。

兒時的玩伴,再見時已經很生疏,打個招呼,寒暄幾句,都是尷尬,不如不見,只讓兒時的友情留在記憶中。

她寫人生:看透了生死,也就看清了希望。

文中記錄了舅舅的喪事,心裡大概也是難過的,可落筆成書,卻只是如流水一般地記錄那些繁瑣的禮儀,平淡地隻言片語透露出對親人的懷念。

“小時候總覺得他很高大,身板結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回鄉見他的次數就少了,直到有一天,忽然發現他那麼瘦,是一隻腳踏進黃泉的人。”

“他愛吃辣椒,但從來不放味精,說太甜了黏嘴巴。”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願你此生有樹可依’,這樣的祝願,是從前說給別人聽的。”

斯人已去,活著的人依然還要向死而生。每個人的生命各有軌跡,強求不得。只求“他日故人能憶我,青衣雲履埋枯骨。”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她寫選擇:它們都很好,卻不是我想要的。

年紀輕輕的女子選擇了出家,對家人來說,的確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事情:好好的女孩子做什麼不行。

雲故也經歷過家人的反對,也曾面臨催婚,甚至於被懷疑精神有問題,逐漸與母親疏遠。

大概有仙緣的人,心裡是知道自己的路的,對塵世的一切有著天然的隔閡,知道自己不屬於這裡,所以在他人眼中就成了性格古怪之人。

“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抽離地活著,並不是不喜歡眼前的一切,它們都很好,但我知道,這些並不是我最想要的。”

正如金庸的《白馬嘯西風》裡,李文秀說:“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歡。”最後,她也只是牽著白馬去了江南。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雲姑眼裡,也是如此。

“別人以為的幸福,寧死不要。”

“今生我與她結了這段母女緣分。百年之間,我替不得她病,百年之後,她也代不得我死。於生死,眾生無有可替代者。”

這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冷漠,卻也是實話,哪怕親如母女,也少有能互相理解的時候,更何況自家女兒如此地“特立獨行”,對母親來說,的確是一樁傷心事。

只是,人生的路到底還是要自己走。雖然母親覺得出家很可憐,可在女兒的心裡,這卻是她想要的。

如果連這個身心自己都做不了主,只能順著他人的心意,過上他人以為的幸福生活,那才是真的可憐。

她寫修行:度人之前,先度自己。

修行在我們眼中總是很苦的,住得簡樸,吃的清淡,每日還有功課,沒有什麼太多的享受。但是苦樂是相對的。有人以為情緣是樂,也有人以為是苦。我們覺得修行是苦,他們眼中卻是淨心樂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書中記述了不少前代前朝的祖師爺們,為了保住香火,辛苦操持。道觀損壞,要籌錢修繕,自己種茶、種菜,還要跟竊取廟內財物的宵小作鬥,保護觀中文物。

在過去動盪的年代,許多道觀、寺廟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青城山的文物卻保留得很少,都是倚賴於老一輩師父們的拼死守護。

守住了這一方洞天、一段香火,才有道門的興盛和後輩門人的福廕。

“人生短則數十載,長亦不過百年,或為名或為利,或為情或為痴,然而在這樣的無常中,道人們卻恆常地堅守著一份素樸的生活方式,來去無聲。”

而那些羨慕世外清閒的人,往往留不下來,以為修道不過是餐風飲露、撫琴烹茶,其實還有繁重的廟務和功課。或有想學個神通法術去賺銀子,卻因至道平常而不屑一顧。

修道如做人一樣,也是要根骨正直,行事端正,內心清淨,方可尋得修道之門。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居山而行》既是雲姑在家之時的川南山野生活的記錄,也是出家之後青城山中的修行感悟。

每篇文中都有她讀書、學經的心得,要多讀書,人才能有趣,哪怕是出家之人,也要不斷地學習。

在她的微博裡,還有很多日常生活的記述,零碎小語,生趣盎然。

由此知道世界上還有與我們同齡的人,卻與我們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樣清淡平和的文字,往往能使心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哪些是不必介懷的,而哪些又是值得追尋的。

“多年前我曾思慕天涯海角,到如今,杜門清修,反而覺得身心磊落了。”

而我們這些仍要在紅塵煩擾中汲汲營營的人,又如何才得磊落呢?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