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評 | 炒鞋還是炒“邪”?

R

I

D

I

N

G

Y

O

U

R

M

I

N

D

財富還是泡沫,

開始變得模糊。

NO.863 | 字數 1158

萬物皆可“炒”又找到了新的標的——國產球鞋。打著愛國的旗號,一雙李寧球鞋,單價從1499元飆升至48889元,就在一夜之間。

炒鞋熱再次引爆輿論場, 4月6日,作為平臺方的得物APP給出官方迴應,稱平臺不參與鞋款定價,個別鞋款已做下架處理,並對3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採取封禁措施。

這一幕並不陌生。從國外蔓延過來的炒鞋熱已成為年輕人心照不宣的樂趣,球鞋脫離了普通的商品價值,在品牌的飢餓營銷、黃牛的推波助瀾以及消費主義的裹挾下,被球鞋愛好者們賦予了獨特的精神內涵,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身份的象徵,廣受追捧。

從明星聯名到經典復刻,從Yeezy 到Air Jorden,一雙市價幾千元的鞋被炒到上萬元,一鞋難求。

當新風口降臨,便有投機者嗅到了韭菜的味道。排隊搶鞋、加價賣出、賺取差價,這是普通黃牛的招數。僱人排隊、壟斷貨品、肆意抬價,這是專職莊家的套路。

如果說最初的搶鞋,是球鞋愛好者出於對限量款的追捧,是市場的供不應求;那麼當炒鞋發展到極端時,便成了一場擊鼓傳花的博傻遊戲。

評 | 炒鞋還是炒“邪”?

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殷鑑不遠。對金錢的狂熱追求導致了對風險的不屑一顧,短短一個月內,價格被抬高几十倍,堪比黃金,家產萬貫不如鬱金香一株。但從奇貨可居到燙手的山芋也不過一個冬天,賣方拋售、買方出逃,暴富神話就此化為不可挽回的泡沫。

時代千帆,我們有時候也會被浪潮裹挾。70後炒股,80後炒幣,90後炒鞋、炒盲盒,變的是物件,不變的是一個“炒”字。

“鉤子一反,傾家蕩產”、“AJ帶兜,全家喝粥”,行業黑話背後,二級市場炒賣嚴重,明碼標價形同虛設,實際成交價動輒上萬乃至十萬、百萬,部分稀缺款更是有市無價。

隨著經濟發展、物質豐富,消費主義蔓延開來,年輕人基於自己的個性和喜好買單,風格迥異的“新新人類”有了自己的消費人格。

這些消費人格向社會的廣角滲透,繼而是全年齡段被包裹進新興的文化浪潮,彷彿開啟流量閘門的萬能鑰匙。

在這洶湧澎湃的新消費浪潮裡,青年文化走向大眾,滲透生活,又與商業結合,變成一種荒誕的“越炒越有理”的消費話語權。

嚴重脫離成本軌道的球鞋和玩具受到熱烈炒作,正是被施予了符號價值的魔法,它們只是消費社會規則下典型而極端的案例。

價格被無止境地抬高,市場消費持續被嚴重擾亂,而當初對球鞋的熱情也在逐漸被消耗。球鞋開始偏離了消費品的定價軌道,而是化身金錢與利益的載體,完全淪為炒作工具。

以假亂真的贗品球鞋,趁虛而入的詐騙圈套,財富還是泡沫,開始變得模糊。這些被炒起來的天價球鞋一旦找不到“接盤俠”,就會面臨價格崩盤、資金斷裂甚至負債累累。

有人說,我們終將老去,炒鞋的人依舊年輕。“我25歲,炒鞋月入百萬”,不是一個杜撰式文學,就是一個等待願者上鉤的新圈套。

圖 | 北京商報

原 創 聲 明

轉 載 請 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