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上高中的時候,知道了孔尚任寫《桃花扇》是在石門山,而石門山離我的家——寧陽縣磁窯鎮——也就二十公里的樣子。雖然沒有看過這齣戲劇,但知道《桃花扇》是元劇四大名作之一,很想去石門山看看。

可惜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學習又緊,雖說騎腳踏車20公里也不算什麼,但始終未能成行。工作以後,俗務纏身,不是時間不合適,就是心情不合適,拖延到這個中秋,才約了同學馬教授夫婦,到這石門山一窺究竟。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從磁窯出發,沿著104國道往南走,到了寧陽曲阜縣界再往南一點,紅綠燈東拐,走三公里,就到了石門山的山門。

石門仙界——大則大矣!惜少了一股文氣,與孔夫子氣質不甚吻合。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石門山,因兩山對峙如門戶而得名;又因孔子在此著述《易傳-繫辭》而成名;更因李杜遊齊魯後在此宴集而馳名;終因孔子64代孫孔尚任隱居此地寫《桃花扇》而著名。

這是公園一進門的飾物,但桃花扇上的桃花乃李香君的血染成,放在此處就頗覺不妥。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桃花扇》東側,有五位老人塑像圍坐,走近一看,人像倒是栩栩如生憨態可掬。不用考證就可知道,居中而坐者顯然是至聖先師孔夫子,兩側圍坐的自然是陪祀孔廟的四聖: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順著小路往山上走,兩側綠樹成蔭,植被很好。石門山也因植被良好被評為森林公園。這個刻石所書“疊翠”形容這一帶風景,十分貼切。只是不知道何人所書,翁棹?願知者指教。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再往前走,有許多茶杯口粗的老藤繞徑,藤蘿纏樹,溪水潺潺,再加上週圍林木參天,頗有意境。尋其名,這個所在原來叫做“藤花幄”。紫藤花開的季節,想必這裡會別有一番景象。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老藤纏樹,執著而熱烈!這是熱愛還是仇恨?這是相伴相守還是互相傷害?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橫在路上的紫藤似乎並不招人喜歡,絆腳不說,乾枯曲折毫無意味,讓人看了並不舒服。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這一棵紫藤爬過石徑後又昂然直刺蒼天,倒是有些意味。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藤和樹纏成了一個疙瘩,不知您看著有何感覺,我可覺得算不上是美。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今年雨水偏多,小溪的水歡快得過頭,淌到了石徑上。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跳過藤蘿的羈絆,躲開溪水的侵擾,往上走幾步,抬頭看見了“石門寺”的牌坊。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回頭一看,來路十分陡峭。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大殿門可羅雀,漆面斑駁,顯然修繕不夠。幾名工作人員見有人來,賣力地推銷香火,收效甚微。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舊僧房前擺放著閒置的石碾。寺廟雖是佛門清淨之地,但一樣需要吃喝拉撒,一樣少不了煙火氣。當年香火繁盛時這裡想必也是熙來攘往,如今這樣冷清,確有些遺憾。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據說這是寺廟裡最古老的一座建築,原是藏經閣。也許,寫桃花扇的孔尚任,在某一個閒來無事的夜晚,也曾來此,與藏經閣的掃地僧“閒敲棋子落燈花”。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雖無飛簷,五脊六獸倒是齊全。馬教授談起剛在泰安岱廟看過五脊六獸,今次又見,倒是與之頗有緣分了。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石門寺旁有泉曰玉泉,石門寺也曾叫做玉泉寺。玉泉寺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個,不如石門寺更好些。

前一陣子去靈巖寺就心有感慨,我省好多有文化的寺廟,旅遊卻做得不好,進而影響收入,影響到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力度。這麼多好的歷史文化遺存少人問津、得不到充分的保護,讓人甚是遺憾。到石門寺一看,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路邊,珍藏著一段木與石的佳話。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石凳小憩。發現路東側小路上泉水橫溢,再往前看,原來樹林深處有一個小小的瀑布傾瀉而下。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瀑布水量很小,無法流成“布”,只能是“水線”,甚而至於只是水滴。但在太陽的照耀下,飛珠濺玉,生動活潑。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前面有個生肖園,工藝略嫌粗糙。但這隻“網紅”亥豬蹲踞在第,昂首撅嘴,還真生氣勃勃!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子路也曾也曾夜宿石門。如今,傳統文化並不受待見,傳統文化景區人氣遠不如新的“網紅景區”,石門山如今竭力推薦自己與孔子、李杜、桃花扇的淵源,也算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了。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看這個刻石,“儒雅”否?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省級地質公園——這是石門山的第三張名片了吧!雖然看不懂地質的專業名詞,念都念不順溜,但公園內的確有好多岩石非常獨特。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上山的路越來越陡。雖然主峰海拔只有406米,但看來要想登頂,也得捨得一點汗水。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石山土淺,大樹被風吹倒,管理人員支一撐子,不耽誤遊客走路,也算一道風景。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迎賓松,顯然是想學泰山和黃山的迎客松,可惜樹小了點。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快到山頂的地方,遇到一塊奇石,中間一道白色石紋,宛如一道玉帶;玉帶之上,還有一座寫意的山峰,可稱之為金山吧。金山玉帶,寓意吉祥。站在這石頭前面照張相,腰纏玉帶,背靠金山,何其美哉!哈哈!於是和馬教授夫婦在此一一照了相。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登到山頂,照例有座亭子。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看對面的山峰,據說叫做黃山,比我們腳下的勝涵峰要矮一點。就是這兩座山峰構成了“石門”。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亭子東側有一塊巨石,很適合拍照,人站在旁邊拍出來的照片好像攀登在萬丈懸崖之上一樣。主要原因就是背後有一座小山映襯著,讓人有懸空之感。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兩山之間,石門之內,綠樹連片,不愧森林公園的名頭。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走到亭子外,回頭看,才知道此亭叫做永珍亭。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亭子西側,有奇石名叫“倚天劍”。你看像不像倚天劍?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倚天一出,誰與爭鋒?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下山的山道旁,長著一叢叢開藍色花的草,用識花軟體掃了掃,也沒識出到底叫什麼名字。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李杜曾在石門山宴集,到底誰主誰客?我覺得還是杜甫相對更“主”一些,因為杜甫在這裡留的詩多一些,更因為他和這裡的地主張叔明更熟一些。

李杜二人拜訪在石門山隱居的好友張叔明,在此處草亭中飲酒話別,並留下千古絕句。張叔明,唐名士,隱者。竹溪六逸之一,山東寧陽梧桐峪人,今屬華豐鎮。

馬教授也是華豐鎮人,此處原是故人之地。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杜甫初識張叔明時,兩人還很客套。杜甫用詩句做了描述: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喝了兩頓酒之後,兩人就熟悉了,再寫詩味道就變了——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是不是風格不同了?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這棵梨樹就是當年杜甫吟哦的“張梨不外求”的張梨,不過這樹已是第五代了。

杜甫的意思是說,酒,是我們杜家人杜康釀的,可還得讓你張叔明勸著喝,這張梨呢,是你種的,不是外人的,我吃著倒是很順口。

看來,杜甫的酒風不是很正,需要讓人勸著喝。可一旦喝起來,那就放開了,“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為了喝酒,掉溝裡都在所不惜!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孤雲草堂,據說是孔尚任隱居寫桃花扇的地方。可惜我沒找到,主要是下山時下午一點多了,肚子餓的厲害。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李杜宴集的含珠臺、孔尚任的孤雲草堂,都在這鹿遊嶺附近,都未能親至,留待下次再來吧。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站在鹿遊嶺上回望勝涵峰,發現山上的幾處巨石也沒能走到。拍了照片放大了看,發現遠處巨石上寫著三個字:“照玉鏡”。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很像龍的脊樑吧?這種岩石據說叫做“片麻狀花崗岩”。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鹿遊嶺下的大片刻石。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這樓叫做“萬仙樓”,與名字相比,其規模略顯寒酸了點。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遠眺黃山——石門相對,無語千年,並肩而立,猶勝萬言!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山道邊溪水潺潺,讓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回到山門,牌坊上題字“班門恆遠”,是不是學無止境的意思?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告別石門山,出門先吃了一隻笨雞——這裡小飯店招牌全是“笨雞”。看著店家宰的雞,但沒好意思盯著他下鍋,結果端上來最多隻有半隻雞——景區基本都這樣,見怪不怪了。景區的這種“習慣”,真是有損孔夫子家鄉的形象!

三千餘年賢常聚,四十里外愚首來——中秋遊石門山記

看那山上石頭上的字——歸——該走了。也要與馬教授告別了,最後還是用李白送杜甫的詩作別吧——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