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文 | 金融街老李

車展是汽車圈一年一度的盛會,現在慢慢也變成了資本研究員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國內的大車展定位略有不同,上海和北京車展是全球各大車企產品和戰略表演的“開幕場”,而廣州車展更像是一年的總結,是階段性的“茶歇”,中國品牌對廣州車展更加重視。對很多汽車圈的朋友來說,除了工作必要,車展更像是一次“老友聚會”,大家在這個活動上“玩得和忙得”不亦樂乎。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在升溫,今年的廣州車展上,老李認識的二級市場研究員去廣州車展的不在少數,除了拍拍照,聽聽會,有的研究員還在媒體日結束後進行了車展路演,總結今年,展望明年。除了二級市場研究員,也有不少一級市場研究員在朋友圈“直播”車展,看得老李熱血沸騰。

雖然沒去廣州車展,老李坐在家裡“雲看展”,週日還聽了兩場車展路演電話會,今天老李和大家聊聊,資本市場的研究員如何看待廣州車展?車展能帶給研究員什麼?廣州車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資本訊號?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研究員視角下的廣州車展

上週末,一篇名為《機構也開始互相下套了》的文章在資本圈廣為流傳,講的是資本市場關於行業研究的漏洞,雖然標題黨但著實抓住了大家的痛點。老李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行業研究的方法,對於不熟悉的領域,行業研究員一般喜歡花重金請教相關的產業專家,這是資本市場“資訊”獲取最重要的途徑,速度快、資訊準、成本低,研究員們根據這些行業資訊,加上資本市場的方法論,進而做出投資判斷。

研究員們的認知是有邊界的,隨著資本市場研究領域的顆粒度越來越小,大家對一些細分市場很難有全面透徹正確的認知,細分市場小也會導致該領域的專家少、資訊閉塞。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細分領域質地不好的公司,開始玩起了“資訊差”的遊戲,透過買通專家,讓專家給研究員們傳遞“假資訊”,把公司包裝成成長潛力股,不少賣方和買方因此被忽悠。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這是資本市場的一件小事,老李覺得和廣州車展有不小的關聯,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員參加廣州車展,說明大家的研究越來越“接地氣了”。

過去,研究員們都是站在電話的另一頭聽專家報告,勤奮的研究員會隔三差五到公司調研,很少有人會到車展現場,原因有二:

一是相對專家調研,參加車展是一種“低效”的調研方式,資訊密度比較低;二是車展的資訊質量比較差,車展展示的東西都是廠商希望大家看到的。

行業研究的需求是在短時間內獲取高質量的準確資訊,輔助大家做出投資結論,對講究效率的研究員來說,“逛展”不是一個理想方式。

但現在一切都變了,傳統的專家調研方式可能會獲得假情報,研究員們不得不採用上下游交叉驗證、跨行業對比、線上與線下結合等多種新方式,為投資提供資訊輸入,車展也成了資訊源之一。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車展上,企業傳遞給研究員的資訊是真實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古人云,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過去基金研究員們都認為耳聽為實,即使不出門沒有“眼見”大家也願意相信;現在,大家到了車展,“眼見”了且“耳聽”了,但其獲取的資訊可能也不是真實的。

老李舉個鐳射雷達的例子,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華為釋出了帶有鐳射雷達的自動駕駛方案,也公佈了相關的自動駕駛影片,展現了極高的魯棒性。很多朋友認為自動駕駛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實際上,這是一個包裝出來的期貨產品,自動駕駛泛化沒有影片中那麼好,華為的鐳射雷達也並未實現量產,如果僅用車展資訊來判斷量產,得到的答案就是錯的。

對產業投資而言,一條真實的資訊比數百條模稜兩可的資訊更有價值,但現實中,研究員們挖掘產業真實資訊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

鐳射雷達在汽車產業中是一個顆粒度極小的領域,除非是特別資深的專家且負責相關領域,否則很難掌握上述投資關鍵資訊。所以上半年一些基金訪談的鐳射雷達專家,多數只能是泛泛而談,一些濫竽充數者,甚至會帶來不真實的資訊,影響判斷。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車展能帶給研究員什麼?

很多朋友會問,既然車展的資訊不完全真實,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員喜歡到車展呢?老李認為從大的視角看,底層邏輯有兩個:

一方面是影響力打造,另一方面則是驗證市場。

資本市場的研究員可以分成很多細分群體,二級市場研究員是大家關聯最緊密的,無論是“炒股”還是“養基”,都離不開這群研究員。

一般來說,二級市場研究員可以分成賣方和買方兩大群體,所謂賣方和買方類似於汽車行業的乙方和甲方,大家常說的易方達、匯添富等公募基金是買方,私募基金也算是買方,數量較多規模不一,各類券商研究員則是賣方。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賣方研究員需要樹立行業影響力和專業度,車展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朋友圈裡發車展的多數是賣方研究員,他們日常活躍在產業裡,直接和產業專家對話的。一些資深的賣方研究員和許多產業高層打交道較多,車展也是不錯的“老友相聚”的機會,但這類研究員比例極低。

相對而言,二級市場的買方研究員幾乎很少出現在車展或者公開的行業活動中,老李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買方研究員中擁有汽車產業經歷的人不多,大家不會選擇到車展“老友相聚”,二是車展結束後,賣方研究員基本都會給買方提供大量的車展相關資訊和風向,三是買方研究員的資訊渠道是通暢的,車展上釋出的那些資訊,研究員們早就知道了,沒必要再逛展。

如果說影響力打造僅僅是賣方的訴求,那麼找驗證則是買方和賣方共同的訴求。這點老李感悟頗深,從事產業工作時,參加車展的任務是調研競品,研究競品的新品情況,側重一些具體的工作;從事研究員工作後,車展則變成了驗證市場的“風向標”,

關注車展的主要目的是驗證產業環節景氣度和細分市場景氣度。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產業環節景氣度是一個大概念,簡單來說是透過市場的細枝末節資訊來判斷產業細分環節情況,比如透過參展企業的數量和類別、新發布車型的數量和類別基本可以判斷出產業鏈上游未來1-2年的發展趨勢。

研究員們每年都會做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宏觀性的判斷,透過分析以上資料,可以找到上下游的關係,本次廣州車展新發車型中,有超過一半的純電動車型選用了扁線電機,相應的未來1-2年,扁線電機上游的景氣度都會非常不錯。

產業環節景氣度大家比較陌生,而細分市場景氣度則比較熟悉,簡單來說就是,哪個細分市場發展趨勢好,哪個市場會走向萎縮,當然這裡的細分市場不只是按照車輛級別和車輛型別來劃分,而是以某個獨立特徵來區分,比如某某技術路線或者某某供應商的配套等,便於尋找投資機會,老李在此不做過多闡述。

廣州車展大家都關注了什麼?

談廣州車展,必然先談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海車展對資本市場意義重大,很多朋友印象深刻:

在華為釋出了自動駕駛影片後,北汽藍谷、小康股份等華為系汽車股都迎來了漲停,與此同時,隨著二季度資本市場景氣度上升,新能源車二級市場迎來了小陽春。

這幾天,很多朋友在探討,本次廣州車展是否能給資本市場帶來利好,老李不得而知,因為從聲量和資本市場影響力上,廣州車展比上海車展差了很多。如果說驗證景氣度是每一屆車展的“必修課”,那麼找產業規律則是車展“選修課”,在“選修課”中大家能找到一些利好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一般來說,汽車行業每2-3年就會有市場演變,透過車展往往能發現這些演變規律,規律可大可小:

小規律對產業研究員作用較大,比如細分市場的變化,老李記得五年前BBA三家全面開展“轎車小型化”以及合資品牌的“SUV小型化”;大規律對資本研究員意義重大,比如2019年的上海車展的新勢力量產,2021年的上海車展的全面新能源化,以及本次廣州車展的科技賦能自主,產業的趨勢終將在資本市場有所展現。

今年以來,產業有兩個轉變較為明顯,一個是產品層面,從傳統燃油車全面轉向新能源車

(混合動力+純電動)

,一個是企業層面,傳統車企逐步向科技企業轉型。

經歷了3年的資本市場高潮,全面新能源化終於深入投資人和使用者的內心,結果是理想的,但過程極為坎坷,大家也許還能想起來2019年的“新勢力窘境”。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今年的廣州車展,老李印象最深的是科技賦能自主,通俗說法是傳統車企逐漸向科技企業轉型,其演變邏輯可以遵循傳統車企的全面新能源化。

當年,造車新勢力帶著效能優異的電動車步入市場的時候,傳統車企沒有理解,2021年的上海車展,它們集體回過神來了;新勢力大肆宣揚要從賣汽車轉向賣“汽車+軟體+服務”的時候,傳統車企沒有理解,2021年的廣州車展,有些企業回過神來了,它們不僅拉開了架勢,並且邁出了一小步,長城汽車、極氪科技成為了傳統車企中的先行者。

網際網路領域有個經典的“M×N”價值理論,講的是網際網路公司服務和節點的價值分佈,應用到汽車領域大概可以這麼理解:

M代表車企在使用者用車全生命週期中提供的服務

(或盈利)

,N代表車企所擁有的使用者,乘積代表企業價值。

為什麼資本圈對車展的態度升溫了?|資本眼

透過這個公式,大家可以很快發現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在價值理論中的差異:新勢力的M比傳統車企要做得好,單車全生命週期內,新勢力創造的價值更多;傳統車企的N比新勢力要好,短期內,傳統車企的保有量和新增量遠遠超過新勢力。所以N要遠遠大於M,對新勢力來說,增加使用者是擴大價值的唯一方式,而對傳統企業來說,擴大服務是創造價值最快的方式,這是傳統車企科技轉型最重要的意義。

也許在明年的北京車展或者後年的上海車展,大家會看到,全部車企將在科技轉型上邁出一小步,不只是現在的說說而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