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懂車老王學習筆記|技術&行業解析

特斯拉Model Y用4680電池,蔚來和中石化搞換電、寧德註冊銷售公司。這些新聞連起來看,一個關鍵詞浮出水面叫做

CTC(Cell to Chassis電池作為結構件融合車身/底盤技術)

,2022年這個技術是風口也是岔路口,看完這一期你就更瞭解電動車這些品牌背後的站位了。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之前我們講刀片電池這麼厲害,體積能量密度都高很多,其他家能不能造?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一個幾何尺寸最佳化後帶動的工藝進步。前十幾年大家幾乎都在強調一個模組的概念,就是由電芯單體合成模組,再用模組合成電池包。前陣子有廠家提出Cell to Pack概念,單體直接成包,省去了模組這個中間態。那CTC就是更進一步把電池包直接做成車身結構,就像飛機直接用機翼當作油箱而不是內部再裝一個獨立油箱。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我們看特斯拉的發展路徑,18650時期的Model S是14或者16個模組,21700時代Model 3立刻縮減為4個大模組,到了4680時代就是CTC方案。 這是人們知道的。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實際上行業裡還有你不知道的,很多大廠都搶著做研發,比如沃爾沃第三代電池整合就是 CTC 的路線,電芯直接整合到一個小箱子上,電池包上蓋是座艙地板,下方是一體水冷,這麼做的目的也是讓電芯殼體直接充當結構件。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包括大一些的T1供應商博世也和本特勒合作推出CTC方案,不過從他們提出的方案來看更像是電驅動底盤的概念。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為啥大家都想做?因為這不是一項獨立科技,而是改變車輛設計和產業基因的命題,CTC的出現將改變新能源產業鏈分工,最大的改變就是具備技術研發優勢的

OEM也就是主機廠將掌控更多主導權。真正優勢不只是電池重新佈局,電池是要貢獻車身結構的,電機電控整車高壓系統也都會整合一起。所以無論是最佳化材料還是節省人力,都非常誘人。但另一方面,CTC代價就是需要單獨匹配車身,靠近主機廠的工作而不是原來那樣一箱箱造罐頭那麼省事,賣不了罐頭就意味著電池組靈活售賣的市場會縮水,閹割掉了多變模組的屬性,而且眼看著能自己產三電和車身都是願意垂直整合的,比如特斯拉、大眾、長城、比亞迪都有非常充足的動機去推動CTC。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大眾很早就做了CTC像ID系列就有研發,去年四季度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提到,搭配4680的CTC Model Y即將亮相。但在柏林第一批下線的Model Y至少老王全程沒聽到這個關鍵詞,後來他在推特中回覆說會有生產風險,至於什麼風險沒細說,但已經有大約100萬枚4680等著這個車身,估計很快量產。

但老王的節目顯然會提缺點與風險,CTC最大的風險在於,電池一旦作為車身結構件去設計,就喪失了售後獨立更換與廉價解決方案,這些代價會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讓車主體會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車輛保險,保險公司不傻,今後凡是帶有CTC結構的車型,

保險費或許會比普通車型要貴。售後維修一旦設計車身變形,很有可能只換不修。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目前來看CTC這條岔路的對面,還有一種技術方向就是換電,因為一個是電池和車身一體化,另一種電池就很難和車身在強度上做太大貢獻,要方便拆卸,車身還得做很多強化設計,思路完全不同。兩者的對立統一取決於車企在行業的深層次站位。

這一切,電池供應商都看在眼裡,所以他們其實也在思考,是不是找個機會搖身一變成為全套動力方案的供應商甚至成為整車廠,但這個誘惑力和前面潛在的損失幾乎等量,也就是說,大企業轉身都無異於一場豪賭。

有人說了,新勢力會一直需要罐頭電池包所以電池穩穩地沒問題。那好我們看車企的站位。不願垂直整合的新勢力,其實也有降低電池供應商話語權的需求,他們怎麼做?一定是多渠道去輸出電動車市場的價值觀,自然而然地就走向另一個岔路口就是換電。比如蔚來汽車就去搞換電,好處?提前佈局提前佔坑做標準的制定者,在對車身沒太大追求的情況下最快提升產品力,特斯拉外國公司不可能幫中國製定標準所以有專利也不會用,這是人性,比亞迪垂直整合得差不多電動e平臺的8合1接近完善供應鏈方面甚至想反向輸出電池,現階段也不可能陪你玩換電,這是商業。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那麼對新勢力來說,在行業中就需要表態了。比如拉上小鵬理想搞橫向聯動,敲打一下電池供應商。再比如,蔚來ET7這車竟然把交流慢充介面都給取消了,這麼激進的操作,除了降低成本以外我只能解讀為有大量換電站作為底氣,換電的邏輯其實就是把電池的使用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期貨,引入新的商業投資模式,使用者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給資本回血。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如果大家要往上看兩層,知道什麼叫市場地位決定企業走勢,上面這些迷惑的地方就都一目瞭然了。對新勢力來說,或許只有這麼做才能趕上資本投資風口和陣營。這樣的格局下,產品能力如何不好說,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就是這些新勢力是希望反客為主,想做到鐵打的新勢力流水的供應商。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站在中間的電池供應商其實就需要抉擇了,要有足夠大的出貨量支撐電芯規模化去降成本,又受到各大廠商用CTC反向定義電池規格降低話語權的壓力。

下一步你看國內的電池供應商肯定會多角度謀求突破

,比如,寧德最近成立了一家汽車銷售公司——潤永新能源有限公司,注意它的經營範圍,包含:新興能源研發;整車銷售;換電設施銷售;物聯網等等。準確來說,這不是一家造車公司,但你再結合一下2021年總裝機量資料以及入股阿維塔CHN平臺,都透露一個訊號,就是國內電池供應商是有危機意識的,從未停止思考

新賽道,

從發展的規律看,可能防守的意味更多,但

電動車這東西發展太快

CTC技術風口-電池融合車身的代價在哪?

現在生產單一電芯利潤是高,但CTC發展同樣是和利潤賽跑,這些電池供應商留後招是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了我不就買輛電動車我知道這裡面亂七八糟的幹嘛,老王告訴你,你沒發現凡是有品牌背書或者說只靠品牌背書的企業在新能源時代都不太行了嘛?因為新能源車不同於燃油車,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技術的變更!科技讓人類進步不是白叫的,但汽車行業沒有那麼單純,因為技術風口背後站的是資本,資本天性是逃避風險,而新技術意味著風險,所以這是一對對立統一的概念,我們普通老百姓只有用真金白銀去認識,一定要知道企業背後的站位,還有他的願景是否和你的使用是相悖的。

企業產品迭代迅速,技術尚未確立主流,市場情況波動強烈,新舊勢力縱橫交錯。希望這四句話對大家有幫助,我是老王,下期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