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經》第46章

世人想認為得到的越多越好,就像一首歌的歌詞所說的“沒有的總想有啊,得到的還盼望”,有了還想要更多的,沒有滿足的時候。

西方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人生就是一團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

想要得到很多,這種不知足是世人常有的心理,既是人類奮鬥的動力,也是人類勃勃野心的反映。

人們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去不斷努力,就會有所得。如果一個人想要的太多,有了百想要千,有了千想要萬,有百萬、千萬、上億還覺得不夠,超出了正常的範圍,成為貪慾,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恐怕難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很容易使人產生出種種苦惱,即便再富有也不覺得幸福,這樣下去,老子認為比苦惱更危險。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禍”,禍患、災禍;“不知足”,不知道滿足。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世間的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

貪心很大,想要的太多,不知道滿足,就會不知收斂地不停進取,總有一天會碰到鐵板。

有些人慾望膨脹,這山望著那山高,對於富貴不知足,為了名利不擇手段,最終遭致身敗名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歷史上和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便是對不知足而引來的禍患最形象化的表達。

老子又說:“咎莫大於欲得。”“咎”,過錯,罪過;“欲得”,想要得到。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罪過沒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了。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不知足”是“禍”,而“欲得”就不只是過錯了,而是一種罪過了,因為自己沒有的東西也想要,都要想盡辦法搞到自己手上,佔有了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老子認為,不知足、想要更多就是禍患、罪過。不管是“禍”還是“咎”,引起的最大根源是什麼?根源就是“欲得”,內心的慾念太多,“不知足”是“欲得”的表現,有了還想更有,多了還想更多,總覺得處在不滿足的這種狀態,“人心不足蛇吞象”。

要消除禍患,就要去除慾望、貪心和佔有的心理。而慾望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的反映,不可能消除,也無法完全根除,怎麼辦呢?

於是,老子接著又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了知足的滿足,才是經常的滿足。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知足”強調,人要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並珍惜所得到的東西,不要老是把眼睛盯著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上。

既然慾望不能消除,而慾望太多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禍害,那麼,怎麼辦呢?就要降低慾望,對自己所擁有的要知足,慾望不超出人生存的正常範圍,不要貪求太多。

老子先從反面指出了不知足、慾望是最大的禍患,然後從正面指出,人一旦知足,便會感到富足的正面效果。

關於知足的好處與不知足的壞處,老子在《道德經》的多個章節中都有論述,多次強調,慾望太多、不知足的弊端,知足知止的好處。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老子:“知足者富。”一個人有了知足的心態,即使自己的物質財富沒有別人多,但是,他也會覺得自己很富足。相反,不知足,即使富有四海也不覺得富足。

唐德宗擁有大唐天下,他總覺得每年30萬緡(mín,用於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不夠個人消費,宰相李泌決定每年拔給他100萬緡。德宗還私設了一個“小金庫”,屢次傳旨,向地方索取財物,私自把地方上繳納入自己的“小金庫”,還囑咐官員千萬不要讓宰相知道。李泌死後,德宗基本上公開向官員們要錢,分為日貢和月貢,還讓手下去市集上搶東西。

司馬光對此事作了專門的評論:富有資財的人不用學習奢侈,奢侈的慾望自然而來。李泌為了消弭德宗的慾望,去豐富他的私人財富;私人的資財豐富了,慾望也滋長起來了。當財富不能滿足慾望時,他怎麼能不去索取呢!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最大的禍患是想要的太多,避免禍患最好的辦法是知足

知足是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線,知止是必須停止的邊界,守住了底線和邊界就會沒有危險,而跨越了底線和邊界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事物各有所屬,屬於自己的可以取得,不該是自己得到的,一絲一毫就不要去強佔。

知足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有一些人不快樂,想得到的太多,讓自己活在慾念之中,徒增煩惱。

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不過分計較太多的得失,懂得放下那些沉重的東西,生活會更快樂。

老子所說的知足,並不是讓人們無所追求,而是提醒人們,自覺抑制太多的慾念,追求自己真正應該追求的東西,把精力投放到最有價值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的真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