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冀東的每一個“村名”,都烙有出身時的印記

作者:大安(小編)整理

冀東的每一個“村名”,都烙有出身時的印記

獨幽城村一戶拆建中的人家,小編拍攝於2017年12月

冀東的每一個“村名”,都烙有出身時的印記

馬頭營村的特色肉餅

冀東的每一個“村名”,都烙有出身時的印記

我老家樹行子村的一張航拍照片

前段時間複習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上關於樂亭村莊和村名的文史資料,頗有感悟。

萬變不離其宗,萬物皆有出處。如周易所言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冀東的村名,沿革多年後,許多人可能早就忘記了它的淵源,其實,每個“村名”,都烙有它出身時的印記。

就以我所在的縣——樂亭縣為例。

先說縣名:樂亭——“樂安亭”

1123年樂亭置縣以前,商屬孤竹國,秦漢、三國、晉時均屬遼西郡海陽縣,大概在今灤州市的西南方向,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馬城”,是古海陽縣城。

到了東晉鹹康年間,趙王石虎進攻前燕,被燕擊敗後,又募集丙丁50萬人再次伐燕,為了軍需,製作了一萬隻船,從河道(應該是灤河)運送軍糧到“樂安城”(今樂安鎮)。這是史料上第一次提到“樂安”兩個字。

唐後的五代,樂亭當時還是一個小鎮,叫做樂安鎮,歸屬盧龍馬城縣。

遼代,樂亭地域為灤州屬下馬城縣,樂安鎮沿海為佈防區。

天會元年(1123年),金朝始設樂亭縣,治所在樂安鎮,屬灤州管轄。當時灤州有4縣:義豐、石城、馬城、樂亭;二鎮,即榛子鎮(今屬灤縣)、新橋鎮(今屬樂亭,即馬頭營鎮)。

所以,樂亭是先有樂安鎮,後有樂安亭(樂亭)。

2022年2月,樂亭在樂山(智山)之上新建一亭,取名就叫樂安亭,匾額和對聯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祥隸創始人、樂亭籍書法家王祥之題寫(劉增才先生撰聯),上聯:樂上斯山,望東西南北而知來處;下聯:安居此地,經春夏秋冬以享盛時。

村名和縣名一樣,各有各的出處,各有各的故事

樂亭的村名,以名中帶有莊、寺、廟、坨、河、海、灘、口、營、鋪、哨字為多。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為樂亭位於渤海灣、灤河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裡,河、海資源豐富。

在全國各地村莊中,以莊、寺、廟三字取名得太多,不說“莊”字,僅以樂亭縣域為例,以“廟”字起名的就有龍王廟村、老爺廟村、二郎廟村、 財神廟村、馬神廟村、老母廟村、關帝廟村、真武廟村、三官廟村、十王殿村、小聖廟村、三義廟村、土地廟村、藥王閣村等。這裡不再贅述。

而以坨、河、海、灘、口、營、鋪、哨字等為村名,則突顯了樂亭的“海”“河”特質。

比如陳士元、李永波曾經在《讀樂亭》會刊發表過一篇題為《漫話樂亭的村莊》的文章,對於村名中和河流相關的,有如下一段記載:

古時,樂亭境內灤河支流遍佈全縣。每個支流都有自己的名稱,在建立村莊時先人們就隨河流命名,如汀流河、湯家河、勒柳河、蘆葭河、龐家河、中澱河、琵琶河、醬家河、古河等;舊時樂亭境內河流、港汊水量豐沛,適宜行船航運,建有“渡口”,其附近村莊則以“口”和“港”命名。如陳渡口、新開口、三岔口、黃口、木瓜口、大港、小港、泗溝港、麥港等。

從前,灤河經常氾濫,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在各個支流沿線不斷淤積,形成灘塗或坨崖,故一些村莊的名稱就依地形特點命名,如帶“灘”的村莊:王灘、趙灘、周灘、張灘、裴灘、泥灘、呼家灘、賈灘上等;帶“崖”的村莊:戈爾崖、沙崖、張美崖、劉家崖、黑崖子等;以埝命名的:崔魏埝、陳家埝、張石埝、新家埝、商家埝、堰上(分傅家、陳家、秦家堰等村);以橋命名的:鄭家橋、八里橋、豐臺橋等;而最多當屬帶“坨”的村莊,曾有“七十二坨”的稱號,如:大黑坨、小黑坨、大尖坨、胡坨、青坨、韓坨、井坨、嚴坨、向陽坨、白坨 沙坨、翠坨等。

我的老家樹行子是一個人口很少的自然村,因為依河畔一排大樹建村而得名。老家的村子以前歸屬安家海村,安家海,顧名思義,就是“安家的海”,村子裡以安姓為多,臨海而建,依海而居。而在安家海村的西南方向,是我的姥姥家,村名叫做“陳家鋪”,就是“陳家的鋪子”,離海更近,過去的歲月裡許多村民靠搭鋪子打漁為生。陳家鋪正北、安家海西邊二里地,是“羅家灣”,老羅家的海灣,估計最早的時候,這裡還不是陸地,應該有一處族人共有的海灣吧。安家海的東邊一里地,是“八里橋”,傳說這個村子最早因一安姓人家做切糕聞名遐邇,名叫“切糕鋪”,後來官方起名,因為村南有一座橋,距離王莊子、尖鋪這兩個村都是八華里,於是改名稱為八里橋。

至於我老家周邊更多的村莊,田家房子最早落戶的是田姓,九溝是因為村裡有九條溝叉子?(未曾考證),曹莊子、尹莊子、張莊子、王莊子都是以姓氏命名,馬頭營則歷史悠久,最早的時候曾是海防要地,建有碼頭和兵營。

……

樂亭的村名,多突出家族姓氏、地理位置,但也有不少其他的叫法

比如外地人來樂後十分感興趣的“獨幽城”。舊縣誌把獨幽城列在了古蹟之中。但說:“事蹟則不可詳”。1986年全縣文物普查時,發現該村為漢代遺址。據民間傳說:明代擬建樂亭縣城時,候選城址定在樂安亭(現救陣)西南二里和獨幽城,兩地擇優取一。縣令提出稱土定音,就是以同體積土的比重來比較,重者為首選。因當地人在土中做了手腳,在土中摻鹽,結果以土重勝過獨幽城而取勝。有學者考證後認為:獨幽城是漢、晉時的樂安亭古城,以後遷徙於舊鎮。

獨幽城村內曾有全縣最大規模的“正覺寺”。據村子裡幾位長者回憶,在他們上學時,寺中有石碑四塊,其中一塊立於大明永樂年間的“重修正覺寺碑記”的碑文中有“建於隋唐,毀於兵燹”的字樣。

據傳,正覺寺東西寬35丈,南北長55丈,佔地32畝。前後兩層大殿,每層五間。前殿是青磚灰瓦,為普通磚瓦結構廟堂建築,後殿建築宏偉,青磚綠琉璃瓦,吊柱懸樑,飛簷斗拱。頂上五脊六獸,異常壯觀。前殿供奉關羽大帝,為清前期所建。後殿,供奉我佛如來,為古時所建。殿北有僧房十數間,清朝末年闢為學校。民國中期,因年久失修,殿堂、僧舍相繼坍倒,被拆後蓋了西高學校。寺中原有古鐘一口,鍾高近六尺,底口直徑有三尺二、三寸。平分時賣了鐵。寺西50米,有一處和尚墳,佔地十多畝,當時有墳頭一、二百個,大躍進時被平除。

1978年平整地面時,在寺內大殿西側,發現一遼代塔基地宮。地面塔身毀於何時,村民無記憶。發現時,地宮光整無損,塔基地宮現藏於縣博物館。

參考資料:

《樂亭縣歷史編年》樂亭文化研究會編

《寺廟,在樂亭的歷史上》作者:徐興信

《漫話樂亭的村莊》作者:陳士元、李永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