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2022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53。22萬億元,同比增長6%,我國居民的總負債超過了200萬億,人均揹債14。7萬,國民儲蓄率從51。8%降至45%。

高負債的年輕人還撐得起房地產的未來麼?

借用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在《大衰退》一書中的說法: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員工在獎金和紅利減少甚至完全取消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住房貸款和教育費用卻絲毫沒有減少,於是很多人不得不開始動用以前的儲蓄來彌補虧空。“

簡而言之,當經濟衰退預期前,從企業到家庭,人們首先考慮的是控制負債規模(房貸、信用卡消費)而不是擴大資產(買房、買車)。

這也是辜朝明提出的非常著名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概念。

當負債增多,人們就會相對理性選擇消費降級,在收入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教育投入和房貸不變,於是人們開始選擇動用以前的儲蓄來彌補虧空。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季度末國民儲蓄率從51。6%降至45%。

今天的我們,和上個世紀的日本何其相像。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1990年之前,日本人普遍相信房價永遠會上漲、自己永遠不會失業、工資也會連年增長,於是他們開始消費、貸款買房、重金投入教育做個雞娃父母。

當日本泡沫破滅後,許多人沒了工作,但需要支付的住房貸款和教育費用卻絲毫沒有減少,於是很多日本人選擇節衣縮食、控制消費以彌補借貸導致的虧空。

而這一現象,也是辜朝明最重要的經濟觀察,資產負債表衰退現象。

負債的本質是槓桿,當生產力水平跟得上時,人們負債越多理論上撬動的槓桿就越大,獲得的收益就越高,但當負債到達了某個瓶頸,超過了生產力的承裁值,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入不敷出”。

從宏觀經濟來看,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一個企業的投資就是另一個企業的收入。

當家庭開始不消費、企業開始不投資的時候,經濟就會進入漫長而劇烈的惡性迴圈,此時個人和企業的借貸意願被無限拉低,不管如何刺激市場,人們也不會願意再去貸款。

對應到現實世界中,今天各地相繼放開樓市監管,嘗試靠鬆綁一部分房地產市場,來振奮經濟,但我們也看到,樓市的恢復並不如預期。

這其中的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人們的收入和借貸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一個比值,一個社會不可能無限借貸,也不可能無限不借貸。

當負債過多時,人們就會偏向保守,尤其是當這種負債還夾帶著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時,降低不必要的消費,就成了近乎合理的選擇。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根據測算,泡沫破滅讓日本損失了1500萬億日元財富,更嚴重的是讓日本企業和家庭連續15年將主要收入用於還債,也因此讓整個日本經濟錯失了15年。

同樣的問題,人均房貸負債14。7萬,以今天我們的經濟地區之間的差異,要想還清這部分債務,我們又需要多少年呢?

這不僅僅是一道簡單的數學問題。

人均負債14。7萬的背後,消費的降低,收入的下降,更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信心,乃至他今後在職業生涯上所做出的一系列決策行為。

正如辜朝明所說的那樣,等到衰退到來,年輕人喪失大志,再指望他們恢復信心已經不太可能,只能“再過一代人”。

問題是,“再過一代人”這樣的代價,對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經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這其中不僅僅涉及到收入和分配問題,有時候還涉及到心理、風俗習慣、甚至還牽扯到結婚生子等一系列方面。

以長期主義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房貸問題,看起來是很多,但我們至少有20年乃至30年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以貸款年限來看的話。

更重要的東西,還是在今天的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代表著的是經濟的未來。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對眼下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不是躺平的,而是被壓平的。

有些壓力是當下的,還有些壓力則是未來的。

統計局資料來看,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51萬元,去年的人均消費性支出是2。41萬元,假設我們每年能存下收入的32%,均值是1。1萬元,那麼僅僅是這人均房貸就相當於要還13年多。

按照平均資料,其實我們還可以算一算未來。

以目前的GDP增速來看,我們料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不會太高,假設我們每年都能存下收入的32%,1。1萬元的話,那麼要想買一套新房,需要多少年?

這可能是比債務更可怕的東西,因為它壓平了年輕人。

更加不濟的是,偏偏在債務壓力達到高點時,人口問題也展現出來了。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1193萬人,較去年增加115萬人,同比增長10。7%;本專科錄取率突破90%,去年本專科錄取人數首次破千萬,達1001。3萬人。

年輕人踏入就業市場的人數越來越多,但市場蛋糕做大的速度卻開始放緩,加之巨量的債務問題,年輕人的未來,很是一個問題。

資產負債表衰退,會導致消費和企業投資減少,在消費和企業投資都減少的情況下,每年市場又要湧入大量的就業人口,競爭到白熱化,那就是內卷。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現在很多人說要反內卷,但內卷是我們喊出來的口號嗎?顯然不是。

內卷就在那裡,作為一種社會競爭的形態,它是一個流動性加劇的事實,反內卷的最佳方式,其實就是避免踏入那些競爭激烈的行業。

說得更直白一點,反內卷就等於放棄自己更好的生活(因為你參與競爭了)。

年輕人反內卷不現實,但暫時性不買房,我認為還是現實的。

為什麼實體經濟難做?其中一部分大頭至少是地價貴,任何一個實體經濟形態,脫離了土地那都不叫實體經濟,當地價過高,這多出來的成本就得由消費者來買單。

如果消費者買不起怎麼辦?要麼淘汰一批、要麼地價下降一批。

地產泡沫如今即便不到峰值,那也快無限接近峰值了,這從房地產庫存量和人口這兩個資料就能夠看出來,著急買房除了讓你更快當房奴之外,也真的享受不到什麼別的更好的優勢。

尤其是在房價並不確定性的今天。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說,年輕人不要過度努力工作,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很公平。

張朝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過度努力工作並沒有換來他們預期的回報,努力和收入沒有成正比,這是不公平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

當收入和房地產價格之間的比值相差過大時,只能說明兩個可能:

要麼收入太低

要麼房地產價格太高

負債太多會帶來什麼?

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資料對比是:一方面是六億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另一方面是人均房貸14。7萬。

這兩者之間的差值,也足以說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幾十年時間裡,有多少人是跑在了前頭,又有多少人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頭。

財富的高度分化,會帶來什麼問題?

用曹德旺的話來說就是信任危機。

在網際網路上,彼此的資訊你我都能看見,但在現實生活中,彼此的悲歡卻越來越不相通。

這就好比,你永遠也無法想象,一個手裡有房有退休金沒有任何負債的人,跟一個沒房沒存款沒退休金的人之間有什麼共同話題。

他們之間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大不相同的。

債務的本質就是槓桿,作為一個改革開放幾十年就能有今天龐大體量的經濟體,我們做對了很多事,但經濟的原始積累除了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恐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透支未來。

借貸本質上就是透支未來。

我們透過借貸透支未來,修了大量的基建、建了大量的樓盤,經濟一年跑得比一年快。

當經濟突然放慢後我們突然發現,借來的東西遲早是要還的,而我們的生產力水平較十年前、二十年前,又提高了多少呢?

一個人,在他的黃金年齡,過度透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