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文化散文:舌尖上的《金瓶梅》

文化散文:舌尖上的《金瓶梅》

文化散文:舌尖上的《金瓶梅》

文:楊曉光

清代張竹坡稱之為“第一奇書”的《金瓶梅》,其中關於飲食的描寫,純粹屬於市井的嚼貴兒、世俗的吃法,讀起來如置身桌前,毫無隔膜感,那些餐桌上的食品算不上高檔,上不得大席面、大臺面,卻都是我們老百姓吃了幾百年的,而且還將一直離不開大眾餐桌。

曾經有人專門撰寫了《金瓶梅飲食譜》,據統計,書中列舉的食品(主食、菜餚、點心、乾鮮果品等)達200多種。茶19種,茶字出現734個,飲茶場面234次。酒24種,酒字出現2025個,大小飲酒場面247次。

《金瓶梅》中那些嬌滴滴的女主角,看上去很美,秀色可餐。而她們個個都堪稱吃貨,吃起來一言以蔽之:倍兒爽!講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快朵頤。一次吳月娘請眾姐妹吃螃蟹,潘金蓮一邊玉指翻飛修理著大閘蟹,一邊還惦念著,光吃螃蟹有個什麼意思,不如買吃燒鴨來下酒甚好。第二十六回中,潘金蓮、孟玉樓、李瓶兒三個人賭棋,下的賭注是五錢銀子。李瓶兒輸了後,拿出銀子買了一罈金華酒、一個豬頭、連四隻蹄子,交給僕婦宋蕙蓮整治。五錢銀子的收穫之大,一方面說明當時物資豐富、物價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購買的酒品和食材,屬於大眾消費階層。

宋慧蓮製作豬頭肉的方法和過程,堪稱獨具一格。“(慧蓮)走到大廚灶裡,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刷乾淨,只用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的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把個豬頭燒的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上下錫古子扣定”,看此介紹,頗有點現在高壓鍋燜肉的方法,不然,宋慧蓮的“一根長柴禾”,是難以將一個大豬頭燉爛的。閱讀至此,不由得吟詠起蘇軾的《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宋蕙蓮以奴僕身份進入讀者視野,其形象靈動鮮活,其原因之一,是她擁有烹製大眾食品——豬頭肉的一手絕活。她能用一根柴火燒出稀爛的好豬頭來,潘金蓮在開賭之前已聞其名,垂涎久矣,指名讓她整治豬頭。哪消一個多時辰,一個油亮亮、香噴噴、五味俱全的紅燒豬頭就出鍋了。再切片用冰盤盛了,連著姜蒜碟兒送到了李瓶兒房裡,配金華酒喝正好。

根據書中描寫,這麼一大鍋豬頭肉除了留了盤給吳月娘外,全讓潘金蓮三人享用了,胃口真是好得驚人。這個豬頭之所以美味,可能得益於燒前先抹料入味以及小火慢燉。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蒸豬頭”的記載了。“取生豬頭,去其骨。煮一沸,刀細切,水中治之。以清酒、鹽、肉蒸。皆口調和。熟以乾薑、椒著上食之”。元代御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也有“豬頭姜豉”的做法:“豬頭兩個,洗淨,切作塊,陳皮二錢,去白,良姜二錢,小椒二錢,官桂二錢,草果五個,小油一斤,蜜半斤,上件一同熬成,次下芥末炒,蔥、醋、鹽調和。”說得可謂詳盡矣。

第三十四回,書童求李瓶兒在西門慶面前替他說人情、賺外快,拿一兩五錢銀子,“買了一罈金華酒,兩隻燒鴨,兩隻雞,一錢銀子鮮魚,一肘蹄子,二錢頂皮酥果餡餅兒,一錢銀子的搽穰捲兒”,整頓一桌酒席孝敬李瓶兒。“一錢銀子鮮魚”,按當時的市場牌價,“鮮魚”足夠貴。原來此鮮魚乃鰣魚。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流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為江南水中珍品,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被譽為“長江三鮮”。故而價格不菲。這一席酒,眾人也都跟著沾光,只有看門的小廝平安沒吃到。於是平安向潘金蓮訴苦,由此加深了潘金蓮與李瓶兒之間的矛盾。這一切,全都以飲食為誘因。

全書飲饌內容豐富多彩。有些很普通的飯食,也被小說家的妙筆描摹得令人垂涎。一次吃“水面” (第五十二回),也就是我們百姓家常吃的過水打滷麵。小廝“用方盒拿上四個靠山小碟兒,盛著四樣兒小菜:一碟十香瓜茄,一碟五方豆豉,一碟醬油浸的鮮花椒,一碟糖蒜;三碟兒蒜汁,一大碗豬肉滷,一張銀湯匙,三雙牙箸”。三碗麵端上來,“各人自取澆滷,傾上蒜醋”,“只三扒兩咽,就是一碗”。從食客的吃相,讀者也能揣摩到當時市井家常飯菜做得好,吃得飽,從食物到食器,都很講究。唯獨吃相不講究。

書中關於美食的特寫鏡頭俯拾即是。如第二十七回,潘金蓮在花園納涼,丫鬟春梅送來酒食果盒,盒上“一碗冰湃的果子”,揭開盒,“裡邊攢就的八細巧果菜:一是糟鵝胗掌,一是一封書臘肉絲,一是木樨銀魚,一是劈曬雛雞脯翅兒,一鮮蓮子兒,一新核桃穰兒,一鮮菱角,一鮮荸薺;一小銀素兒葡萄酒,兩個小金蓮蓬鍾兒,兩雙牙箸兒,安放一張小涼杌兒上”。可謂美食美器,精緻細巧。試想葡萄架下,清風徐來,再來一碗冰湃的果子,是何等愜意的事。不禁令人想起杜甫膾炙人口的詩句,“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網圖侵刪)

文化散文:舌尖上的《金瓶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