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我對公社時期的一點回憶

我的家鄉在太行山脈的一座高山上。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這裡交通閉塞,通往縣城沒有公路,下山只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是毛驢,人背驢馱一走幾十裡地是人們生活的常態。

六十年代末,在人民公社的組織領導下,動員了上千社員用火藥、鋼釺、鎬頭硬是開通了一條七、八里地的公路。後來,公社又組織群眾在境內的河流溝渠上建成了幾十座石拱橋,全社三十個行政村都通了公路。這也為七十年代初村村通電創造了基本條件。

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公社購買的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開回來時,當村村通電後沉寂的大山夜裡被電燈照亮時,人們歡呼雀躍興奮的樣子。

進入新世紀後,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國家出資把原來的土路建成柏油路。一條在建的高速公路也將經過這裡。現在村裡有私家車的不是稀罕事,不抵的也有輛農用車。交通條件和建國初期是天壤之別。農民家裡用上了自來水,液化氣,家家有電視,人人有手機。真的過上了小康日子。

現在,經常有人拿今天的生活去嘲笑去否定前三十年人們的生活,卻忽視了那代人無私的艱苦奮鬥!歌頌柏油路而嘲諷土公路,卻不知柏油路是在土公路上鋪設而成。更有甚者,無下限地描述困難時期的苦難,卻不肯告訴年輕一代,當時黨和人民是怎樣戰勝這些困難的。這些人到底要幹什麼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