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

——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作者:笨馬九方皋點選:516評論:4發表時間:2022-05-14 1

摘要:灃河是一條久負盛名的河道,相傳古時洪水氾濫,經大禹疏鑿乃成。《詩經·大雅·有聲》說:“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尚書·禹貢》說:“漆沮既從,灃水攸同”。《集傳》說:“灃水東北流,經豐邑之東,入渭而注於河。”周代豐、鎬兩京即建在緊靠灃河東西兩岸,秦阿房宮,漢、唐長安城離灃河亦不遠,昆明池遺址在灃河東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以灃河水系為水源的。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灃河發源於西安長安區灃峪,現流至新建的咸陽市四號公路大橋下西邊50米處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根據考古發現,在灃河西岸的客省莊、馬王莊、曹家寨、張海坡、太原村、新旺村、馮村一帶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的範圍內,發現西周文化遺址特比密集,在西周統治的三百年裡,灃京起著重要的政治作用。灃鎬是西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西安地區歷史上興起的第一個大城市。灃河中段還分佈有靈臺、車馬坑, 犬丘等遺址。

《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従,灃水攸同。”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闢皇王烝哉

從以上的文字記載可以看出,大禹治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疏導渭水,向東與灃水會合,豐水流入渭河奔流向東方,又向涇水會合;又向東經過漆沮水,流入黃河。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建都於灃,既可控制水陸要道,又便於發展農業生產,為滅商作準備。《詩經·大雅·靈臺》曰:“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生動簡要再現了周文王當年發動蔗民百姓在灃河西邊(現長安馬王村)築成“靈臺”的 生動場景。成為周文王祭天,觀測天象預卜未來的地方。商滅,周武王姬發(約前1085年―前1041年)在灃河東邊的支流鎬河邊另建鎬京。

周平王東遷後,灃鎬兩京日趨衰敗。秦朝建立後,將豐鎬兩京劃入禁苑。漢武帝時,為練水軍,引灃河水,開昆明池,灃鎬兩京成為昆明池中的水下都城。可見當時的灃河水量是很大的。灃河上中游地區大部分在上林苑中,成為皇家的專用園林。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東邊,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楊雄的《羽獵賦》,班固的《西都賦》,張衡的《西京賦》對上林苑、灃河都有所描述等。唐、宋、明清都有歌頌灃河的詩詞歌賦。

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陽知縣趙璉君與邑進士將咸陽名勝概括總結為咸陽八景,即渭陽古渡、細柳清風、畢原荒冢、灃水碧波、魚臺晚釣、馬跑泉磯、杜郵春草、龍巖翠柏。俟後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咸陽知縣李採繁君亦各有讚詞。

漣漪豐水戶山來,

湛湛澄波一鑑開。

東注績歸神禹奏,

中流化自姬文澤;

鳶飛雨躍呈真脈,

雲影天光映碧苔。

不至汪洋清不改,

濯纓端可去塵埃。

【題解】灃水,渭水支流之一,源出終南山北麓豐峪,流經長安、戶縣,至咸陽市東入渭。碧波:此水冬夏不渾。關中八景,而以豐水最美,清徹碧透,沙石晶瑩。往昔為長安遊覽區之一。

贊曰:游魚上下,浴鳥飛鳴。紅蓮白藕,迎流而長;翠柳青蒲,夾岸而生。洗耳聽幽之嘆,濯纓聞孺子之歌。朝看煙渚沽帆,夜望霜天漁火。觸於目,感於心,自不能不形於詠,是為一景。

豐水即灃水,渭水支流之一,南北走向,源出終南山北麓豐峪,灃水也是繞長安的八水之一。

碧波:灃水冬夏不渾,清徹碧透,沙石晶瑩。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涇渭分明”的成語家喻戶曉,卻不知今天的灃渭更分明。灃河是咸陽歷史上水質和自然景觀較好的河流。在我的的記憶中,灃河的水清澈如鏡,在渭河岸邊長大的我,從小就經常在夏季穿過渾濁的渭河,去灃河洗澡,抓魚,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楚看見水中的魚蝦數不清。河邊的細細的白沙軟柔,我們小朋友玩沙子,常常忘記回家,回家晚了,被家長教訓一頓。岸邊的柳林、構樹鬱鬱蔥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七月前後搶吃構樹容易變形的紅顏色的果實,味道美極了。因為灃河的水質特好,兩岸盛產稻米,米粒飽滿味美,遠近聞名,成為關中的一大特產。灃河兩岸一片北國江南的景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糧食缺乏,大米只有南方籍貫的居民,每戶供給十斤。大米成為高檔食品,我有一個親戚經常到城裡換大米,一斤大米可換兩斤麵粉,三斤玉米麵,靠這種方法渡過饑荒,幾千年來,灃河是當地居民的母親河。

從上個世紀九十個年代起,膨脹起來的人口需要生存,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灃河變成一條缺水的河。人們束手無策,在求神無助的情況下,為澆地爭水還發生過流血事件。灃河兩岸的水田已變成旱田。主要是過量開採河沙,河床已下到黑色的泥底,岸邊成排的柳樹根部裸露在半空,上游一些小紙廠排放的汙水使涓涓細流也成為濁水。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1995年以前, 我經常在暑假帶兒子游泳,發現水質逐年汙染,由於上游的小造紙廠與非法煉油廠私下排汙,嚴重汙染灃河,整條灃河汙濁不堪,一股股黑呼呼的、粘稠的汙水。夾雜著大面積的白色泡沫不斷向下遊湧去。走下河堤,一陣陣刺鼻的惡臭撲面而來。1995年以後所以就不去遊玩了。

本世紀初,隨著小造紙廠與非法煉油廠的取締,灃河又煥發生機。2002年12月,西安市政府和咸陽市政府共同簽署了西鹹一體化建設的協議,為兩個城市的共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西鹹一體化協議簽署以後,西鹹共建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灃河新區為代表的新型區域吸引了兩地企業的廣泛關注,使這裡成為承接西鹹一體化的新的投資熱點區域。在咸陽灃河綜合治理及生態工程建設的基礎上,開發建設1269。09公頃的灃河生態旅遊景區,沿河景觀代面積379。76公頃,景區規劃分九大功能區:森林公園、體育公園、溫泉度假村、商務中心、民族文化園、牛手池娛樂區、三角綠地主題公園、世界華人名人村、水上娛樂中心。西安地鐵一號線延伸到咸陽渭河東岸的森林公園。

2004年後每到假日,我們一家人又經常去灃河遊玩,環境變了,清徹碧透,沙石晶瑩。釣魚的人多了起來,出現了群童戲水的場面。2009年8月7日下午,我獨自走進在灃渭交匯的三角地,驚遇鸛鳥群,環繞在吃草的牛旁,突然,一隻鸛鳥靜臥在牛頭上,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立秋時分,獨走灃渭匯交口。溼地漫走,壯影橫空現。青草藍天,群鳥嬉戲閒。君知否?鳥立牛頭,仙境在人間。鸛鳥,牛、溼地,雜草、和諧的融為一體,真正的人間仙境。2014年退休後,我獨自一人帶著照相機,從咸陽世紀大道的灃河東路橋東岸啟程,沿渭河東岸步行到馬王村,從高橋到108國道灃河大橋之間的灃河溼地公園初具規模,高低起伏的大片綠地和錯落有致的樹林讓周圍的景色,讓人為之一亮。隔天又從這裡啟程,步行到咸陽四號橋下的灃河渭河的交匯處。欣賞沿途的風光,領略灃水碧波的自然景色,與大自然融合一體,踏上被臭篙簇擁著的小路,在朝陽照耀下,微風將充滿了泥土香味的空氣拋灑,融入心扉,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我,親吻著這大自然獨特恩惠,吾心清淨。不時有白鷺飛過,好似白色的天使,在頭頂盤旋鳴叫,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在自然的懷抱中展示美的魅力。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河南街南城門外東南約250米處,河上有一座橋,名曰:灃橋,亦稱三里橋,也叫碌碡橋。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寬兩丈餘。至清光緒八年(1882)改為石柱橋。1906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從西安鐘樓40裡處,拍下碌碡橋,這是唯一的歷史見證,雖然充滿蒼涼,使人感到歷史的厚重。咸陽縣誌也介紹了灃河橋的歷史。咸陽地名志專家張鴻傑說:“民國24年(1935)西蘭公路初通時,灃河橋是西蘭公路陝西段上最大的橋樑。該橋為石臺木樑橋,俗稱碌碡橋,東西共28孔,孔徑4—6米,全長129米,橋面寬4。5米,底高3。6米,載重約6噸。1953年,原咸陽市人民政府在碌碡橋南約50米處修建了一條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灃河大橋,從此只剩下觀瞻價值的碌碡橋便成為歷史遺蹟、2014年5月我拍攝了碌碡橋西岸的遺址”,今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明初建造東西跨,

豎立加固碌碡聊。

則徐徒步測量路,

取名就叫三里橋,

西蘭公路通車用。

客商擁擠車似潮,

放縱開挖遺址毀,

今天無用誰知到。

咸陽灃河的歷史的變遷——探尋咸陽歷史文化蹤跡之----灃水碧波

據相關部門介紹,從G310國道到灃河入渭口,21。8公里的流域內,11公里在西安,10。8公里在咸陽,將實施包括防洪、水面、景觀、市政、房建五個子專案工程。

今天站在咸陽渭河四號橋(上林橋),舉目環繞四方,蔚藍的天空,比人高的臭篙就像畫上的佳杉樹,微風吹拂,臭篙的表面動情地搖擺著,跳起了優美的華爾茲。粼粼的渭河水面,在灃河匯入渭河的河道上的三角地帶上,飛翔著很多白鷺,野鴨,鸛鳥,原有的自然生態風貌,野趣盎然,在溼地上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圖畫。所不同的是,灃河兩岸旁的田園風光人造綠化和高樓大廈逐步替代。灃河將成為西安咸陽共同擁有精品景點。

天呈灃水秦龍脈,

匯入黃河夏禹修。

豐鎬兩京文武建,

昆明古道長安流。

沿堤垂柳風光顯,

鳥唱蟬鳴富氧稠。

樹木茂繁名著頌,

溼地生態鶴仙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