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乾縣民居風俗

乾縣民居風俗

乾縣仿唐街

乾縣住宅因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分平原與山區兩部分。居民大都以戶為單位,形成式樣各異的一家獨立院落。

瓦房:

南中部屬平原區,以瓦房為主。官紳富裕戶講究“三進子”,即上房是大房,兩邊配廂房,中間一座廳房。廳房的位置一般在中央,也可在前面,分客廳與過廳兩種。客廳作為會客、迎賓之用,一般不住人。過廳作為連線前後院的通道,也不住人。廳房的兩邊再配廂房,頭門一座大房,氣勢宏偉。一般中上戶多蓋“四合頭”即上房和兩邊廈房,再蓋一個二門樓子,以此為界分成前院裡院,表示內外。普通人家多蓋廂房和廈房,且多向一邊修建。這種蓋房佈局形式,因莊基地狹窄,難於蓋大房;或因經濟拮据,無力蓋成“三合頭”、“四合院”,因陋就簡,將房呈一字形擺開,故稱,“單擺擺”,即所謂“房子單邊蓋”。

乾縣民居風俗

舊時民居

乾縣民居風俗

舊時民居

單擺擺蓋的房子都是廈房,一般蓋一明(中間有門的)兩暗(兩邊不開門的三間),也有蓋多間,間間都開門的。在過去房子的方位要按莊基的座向取上位(以左為上),莊基座南向北,就蓋西面;莊基座北向南,就蓋在東面。現在對方位的要求已不如過去嚴格,主要考慮的是實用與否,凡是能避開西北風、夕曬的地方都可以蓋房。蓋房講究對稱。大多數人蓋房用磚少,多是土打牆,土坯是房屋的基本建材。也有人為美觀、結實,在節省費用的前提下,土坯外用磚包一層,即外磚內土,這種建築辦法,也叫“金包銀”。

乾縣民居風俗

打胡基砌土牆

舊社會乾縣的房屋多向一邊傾斜,水向一邊流。貧窮人家房屋缺短,睡房與廚房,人畜同室者不少,衛生條件極差。更有兩代、三代同堂者,也到處可見,更差的是住在廟院或草棚內,即所謂“身無立錐之地”。

乾縣民居風俗

舊時民居

乾縣民居風俗

百年前乾州東門

窯洞:

北部山區瓦房少,多住窯洞。乾縣地處黃土高原,黃土覆被深厚,溝壑縱橫,土質疏鬆便於開掘。窯洞的頂部為半圓或尖圓的拱形。其形式有“平窯”、“地窯”之分

①平窯:又分“靠崖窯”與“箍窯”兩種。

“靠崖窯”

是在天然垂直的土崖面上,開鑿的窯洞。只能平列,不能圍聚成院。當需要多室時,一是向深處發展,中留橫隔牆,深可達20米;一是向兩側發展,常數洞相連。為增加輔助面積,可在室內土壁上挖成各種形狀尺寸的壁龕。臨窯口門窗處,空氣、陽光較充足,安排炕、灶,為日常起居處,深處則用作貯藏室。窯洞也有上下發展,成為層疊者,原洞之上挖窯,稱作“天窯。”由下層窯頂穿洞,用梯登至上層,或另掘階梯。為防洞內泥土崩潰,常加砌磚卷或石卷、或在洞外砌磚牆保護崖面。規模較大的,則可在崖外建屋,組成院落、稱為“平窯院落”或“靠崖窯院”。

乾縣民居風俗

靠崖窯

“箍窯”,

是一種不挖土層而成的窯洞。在地面上用土坯或磚石砌築的拱頂房屋。類似窯洞的形式,故名。頂部做平後,上面可以再加建木構房屋。在佈局上以四合院式為主,一如地面住宅。有一層或兩層的。

②地窯:又可分“地窯”和“地坑窯”兩種。

“地窯”:

是在平地處向下打一深洞,作為天井,然後三面打窯洞,自成院落,可防狼、防風、防盜。正象一首歌謠所說的“車馬屋頂過,牛羊土內埋,人由地中出,水從天上來。”

“地坑窯”:

是在平地上,鑿掘方形或長方形平面的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沿坑面開鑿窯洞,故名。深坑面積相當於庭院,俗稱“地坑院”或“天井院”。人工鑿面相對距離窄邊5一8米,長邊可達15米以上。地坑深度至少5米左右。坑院各面依朝向,有主次之分,一如地面四合院。每面有單孔、二孔、三孔窯洞,如三孔,則中一孔為明間,為主室,兩側為稍間或耳房。院內靠挖掘地溝,或在院中央掘滲井排水。這種窯洞,以各種形式的階道通至地面上。地坑邊緣,築矮牆加以標識和防護。

乾縣民居風俗

地坑窯

住窯洞,冬暖夏涼。夏天,窯洞涼滲滲,如不當心,還會感冒。冬天,窯洞暖烘烘,進入窯洞就會使人有一種熱騰騰的感覺。只是窯洞窗戶小,室內光線暗,排煙通風不良,又因多燒柴草,煙熏火燎,致使窯洞易黑,不明亮不衛生。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不論平原和山區的住房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興起了住房寬敞,土牆換磚牆,青瓦換機瓦,平房換樓房,窗明几淨,磚、石,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小樓房,居住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乾縣地表寒冷,所以屋中多砌土炕。有些還有鍋臺連炕的。所謂鍋臺連炕,就是鍋灶與炕砌在一起,彼此相連,使鍋灶的煙從炕下透過。鍋臺與炕之間砌一堵半人高的矮牆相隔。具有充分利用鍋灶餘熱,節省燃料等優點。冬季土炕可用柴燒,以保房中溫暖。

庭院設定:庭院設定很有講究。建房時要擇基定向,多數是南北莊基,以座北向南莊基最好,稱“陽莊基”。莊基內水井在左邊,磨房(包括牲畜房),必在右邊,表示左青龍右白虎之意。院中栽樹也有講究,一般是前椿後槐,中間夾個榆材(即榆樹)。榆樹所結莢果稱榆錢,與餘錢諧音,錢即財。槐樹所結之莢果多子,與“懷子”諧音,故多栽於庭院內,以求家人多生兒子。當地民謠:“前椿後槐,必定發財”。

居住習俗講究嚴格,自古至今,未有變化。如上為大下為小,左為上右為下。不管住宅方向如何,都得遵循這種規定。如父上子下,兄左弟右等。

乾縣民居風俗

乾縣農村居民院落 2011年10月14日 攝

乾縣民居風俗

乾縣縣城北門及附近仿唐民居

賀新房:舊時,擇基動土要請風水先生占卜,立木上樑時要選吉日。為什麼會有這個講究?

傳說,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紂,被封為齊太公。這時他已是一百五十多歲的人了。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齊太公也就請了許多能工巧匠,大興土木,營造起享樂的宮室來。

請來的工匠中,有個張木匠,心靈手巧,技術超群,他敬仰姜子牙的功業和為人,便有心為他修建一座最堂皇的宮殿。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宮牆已經砌好,房木也已做成,只等黃道吉日立木架樑了。就在這時,忽然來了個老態龍鍾的乞丐,拉一根木棍,端一隻破碗,顫顫巍巍地走來討飯吃。

張木匠見他可憐,便讓廚師給了一碗飯。誰知那老漢不是嫌飯稀,就是嫌饃硬,糾纏不休,氣得廚師一把將他推出門外。那老漢臨走,瞪了廚師一眼,又用討飯棍朝做好的木料上一劃拉,冷笑著走了。

臨到立木前,細心的張木匠檢查了一遍,大吃一驚。他發現許多木料不是短了,就是鉚竅錯了,最要緊的是兩根宮柱居然有一裂紋,不能用了。好在姜子牙很信任張木匠,便讓他抓緊時間另作。

又過了七七四十九天,木料已做成了。吃了一次虧,張木匠這回特別警惕,並派專人巡視,在未立木之前,這兒不許任何人走近觀看。要是發現那個乞丐,就立即把他捉拿起來。果然一切順利。張木匠這才選擇了黃道吉日,立柱架樑了。

乾縣民居風俗

乾縣縣城鳥瞰

這天,張木匠指揮著架好了宮室的木架,便將大梁慢慢地往上升。就在這當兒,突然一個身穿喪服的年輕女人跑來了,她嚎哭著從木架下穿過。眾人還沒弄清原委,一剎時,只聽得噼啪作響,木架起火,大梁滾落,當即砸死燒傷了許多人,張木匠也帶了傷。工程只好又停了下來。

姜子牙得知此事,覺得奇怪,看來這座宮室,一直很不順利,必有妖孽作祟。為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姜子牙命傷好的張木匠把一切準備停當,親自選擇黃道吉日,提前向大小官兒放出話來,說是立木架樑之日都要來慶賀。

這天,前來恭賀的人確實不少,只見個個獻上賀禮,拜見子牙。姜子牙滿臉微笑,招呼著客人。整個府裡喜氣洋洋,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正午時分,只見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攙扶著一位衣帽整齊的老人走上前來,向子牙送禮賀喜。姜子牙看得真切,忽地一手抓住老漢,一手攥住女人。這兩人大喊大叫,大家定眼看時,這老漢正是先前的那個乞丐,這女子就是那個穿喪服的婦人。只見姜子牙雙手死死抓住,口中唸唸有詞,一會兒,那女人就變作一隻九尾狐狸,這老漢只喊叫“饒命”。

乾縣民居風俗

鄉村民居

原來,這九尾狐正是當年的妲己,老漢是殷紂王死後所化。二人嫉恨姜子牙,在人間作惡多端,死後又陰魂不散,處處害人,現在看到姜子牙功成名就,奈何不得,只好施些伎倆,準備先壞他的宮室,然後再在齊地作祟。不曾想一起被姜子牙擒獲了。

聽了事情的原委,張木匠氣得揮斧將九尾狐劈作幾段。子牙從身上取出一道符來,口中唸唸有詞,那符飛至九尾狐的死屍上,當即燃起大火,化作菸灰了。接著姜子牙向殷紂王又發了一道符,讓他變作非牛非馬,非豬非羊,非人非鬼的東西,永世不得為人。

姜子牙治了這兩個妖孽,還怕他們為害,便時時前來工地轉轉,以防萬一。終究是年老體衰之人了,不堪受得這般煩勞之苦,後來便命人將自己的身形畫了出來,懸掛其間,倒也平安無事。

姜子牙畫像久掛失傳。後來人們在建造房屋時,必在立木上樑的大梁上橫書一句:“太公在此,大吉大利”來避邪。同時還常寫“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正遇紫微星”的對聯,以求建房平安順利。

乾縣民居風俗

建房上樑

建房上樑時,親友和鄰居前來祝賀,除帶有煙、酒禮品外,還放爆竹,在大梁上掛一塊紅布,意含驅走邪氣,鎮住妖孽的願望,祝房屋順利完工。近幾年來,建房的材料開始用水泥、鋼筋、石子、沙灰和磚蓋樓板房,上樓板代替了過去的立木上樑,但仍然同樣隆重喜慶。

房屋落成後,擇吉入宅。先供奉土地爺,然後連放爆竹,將糖果、紅棗、花生、核桃、錢幣等撒向院內各角落,招惹鄰居孩子滿院搶尋。另外,主人還得做一鍋燴麵條,鄰居婦女攜上小孩端著碗來盛吃,去的人多了,每碗少盛點,去的人少了,每碗多盛些,以分吃完為止。人們把這種活動稱“嚷院”,意思是眾人亂嚷嚷的踏踩,帶來吉祥,驅送邪魔,宅基平安。

【編後語】

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乾縣共有住房面積18387726平方米,住房間數554869間,戶平均住房間數3。38間,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4。33平方米,人均住房間數1。34間。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增加了14。94平方米,人均住房間數增加了0。15間。

本文來源:乾州人文微信公眾號

稽核/馬萍 監製/馬崗 編輯/王亦宸

宣告:我們注重分享和學習,所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絡我們,謝謝!

注:參考文獻《乾縣民俗風情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