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陝西一位老人傻眼了,存單變保單,為什麼會這樣?如何避免?

近日,陝西長武縣的一位老人,到銀行營業廳想取出一筆定期存款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

存單

”變成了“

保單

”。

陝西一位老人傻眼了,存單變保單,為什麼會這樣?如何避免?

兩年前,這位老人在郵政儲蓄銀行當地的一個儲蓄所,辦理了一筆1萬元的“定期存款”。當然老人自以為是存款,其實是一筆需要交費三年,存期5年的保險產品。

如果老人要提前取出,只能按照退保辦理,這樣老人的損失就大了。老人當然不幹了。

對此,銀行方表示過程中可能溝通存在問題,不過,對於老人的問題,也答應協調處理。

其實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尤其在農村,不少人都是這樣“

存款

”的。

有些人心裡大概是清楚的,也知道這是保險產品。但是銀行工作人員在銷售保險產品的時候,往往強調的是儲蓄的屬性,甚至會和同檔期的存款產品進行相比,放大產品的收益。以高回報進行誘惑。

當然更多的人,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引導之下,稀裡糊塗地辦理了這些業務,在他們的內心裡,認為這就是存款產品。

陝西一位老人傻眼了,存單變保單,為什麼會這樣?如何避免?

有時候,大家覺得都是鄉里鄉親的,對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比較信賴,再加上銀行的信用背書,不論心裡怎麼想,最終也還是認可了這些產品。

業務辦理之後,大部分的人會按照要求,交滿約定的保費和期限。只要不提前支取,到期也確實可以拿到該有的收益,比5年定期存款利率還高一些。所以相當一部分客戶還是頗喜歡這些保險類的理財產品的。

比如本文開頭說的這位老人,在辦理這款這業務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應該也給她講了這個產品的情況,當然中間也不排除有誘導的成分。但結果是,這個老人並沒有真正聽明白,老人的心裡只關心收益,覺得這個產品比那個產品收益高,就辦理了。其實心裡是沒有風險意識的。

當然話說回來,老年人的風險意識本來就低,再加上銀行工作人員的有意誘導,往往就會上當受騙。

陝西一位老人傻眼了,存單變保單,為什麼會這樣?如何避免?

每個季度,監管部門都會通報

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這些被通報的銀行

投訴統計當中,和存款理財產品相關的投訴量佔比還是比較多的。

而被投訴的銀行當中,郵儲銀行的理財類業務投訴量通常位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前列。這應該和郵儲銀行在農村的市場佔有率有關。

投訴內容要麼是存單變成保單了,要麼就是存款變成理財產品了。諸如此類的投訴,多發生在老年消費者身上。

這個可能和老年人喜歡貪點小便宜有關,因此也往往會落入被騙的陷阱。監管部門也是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銷售保險或者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明確告知消費者產品所存在的風險,不能誘導消費者,整個銷售過程要進行錄音錄影。以此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比如,近期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青海省分行,就因為開展保險代理銷售業務過程中未製作並出示客戶告知書而領到了罰單。事實上類似的罰單並不鮮見。

陝西一位老人傻眼了,存單變保單,為什麼會這樣?如何避免?

最後,再次提醒一下老年朋友們,在進行銀行存款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保險產品和理財產品,不要把理財當存款。更重要的是,不要受高利誘惑,保住本金最重要。

@行家計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