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彭州山洪事件:線上的濾鏡景點與線下的七條生命 | 時評

文/王琳

8月13日下午發生在四川彭州市龍漕溝的山洪事故,共造成7死8傷。

若是網前時代,刊發在紙媒一角的上述訊息,恐怕很難引發外地人的關注。而今影片時代,我們和拍攝者一樣,也在第一視角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一位父親在洪水中緊緊抱住孩子,水勢越來越兇猛,直至將兩人吞沒。

一對男女在山洪中同樣緊緊抱在一起,險象環生,影像戛然而止。

令人揪心的不止於此——

同樣是現場影片,有工作人員拿著喇叭向溝內遊客不斷高喊:“起來了,起來了”“後山漲水了”,呼喊聲後來甚至變成“我給你們跪下了,求求你們,快要漲水了,你們快跑……”。

現場工作人員的聲嘶力竭,溝旁警示牌上醒目地寫著的“珍愛生命請勿下河”,河畔橫幅上同樣醒目的“山洪易發區 禁止下河 珍愛生命”,以及周邊的護欄和隔離網,都喚不醒某些遊客的安全意識。

相信大多數人在看這些影片時都有同樣的疑問:這些人怎麼了?為何如此不愛惜生命?

但緊抱孩子的父親,應該是珍愛孩子生命的;緊緊相擁的男女,應該珍愛自己也珍愛著同伴的生命。為何一定要等到洪水襲來,甚至及至被洪水吞沒,才恢復求生的意識?只能說,山洪沒來之前是僥倖,洪水已至眼前是不幸。

彭州山洪事件:線上的濾鏡景點與線下的七條生命 | 時評

彭州龍漕溝山洪過後,救援隊員繼續搜尋

災難已然發生,最好的善後就是如何堵塞漏洞,補齊短板,防範災難的再度發生。僥倖是不幸的開始。那麼僥倖的源頭在哪?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在那一刻失去了對現實危險的感知能力?又是什麼讓他們不願相信真實世界裡的警示和近乎哀求的勸阻?

我更願意相信,這其實是線上虛擬體驗資訊與線下真實環境資訊對使用者的爭奪。越來越多的人寧願相信線上被重重濾鏡遮蔽的“種草”,也不願接受線下真實環境的反饋。

與此相關的一個討論是,那些為野生景點“種草”的平臺,對類似彭州山洪事件有無責任?

當UGC成為平臺最重要的生產方式和內容來源,“使用者自行上傳的”成為平臺最常用的甩鍋大法;“AI智慧推薦”則緊跟其後。

“我們只提供平臺”,當然不是脫責的依據。網路的放大效應能輕鬆捧紅一個野生景點,安全提示卻常常匱乏。

“濾鏡景點”的危害在於,它既過濾審美,有時還過濾安全。一些個性化的智慧推薦,可根據受眾在某個“濾鏡景點”頁面停留時間的長短,推斷受眾的興趣並持續推送相關內容。“那麼多人都這樣玩,也沒出啥子事!”“我們四川人就是在洪水中也能血戰到底”僥倖就這樣慢慢浸潤,生根發芽。

彭州山洪事故之後,關於龍漕溝的種草筆記、推薦影片紛紛被下架。但這不應是在血的教訓之後,只有某個野生景點或網紅打卡點被下架。希望線上平臺能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適度的濾鏡,智慧匹配的安全警示,當在改進之列。如當系統發現“如何輕鬆繞過隔離網”這樣的攻略時,理當在使用者上傳時就啟動攔截。這樣的抖機靈不該成為平臺的流量源泉。

當然也沒必要一棒子打死所有的野生景點,加強與線下的聯動,顯著位置的安全告知,是該補齊的短板。如對特定地區的山區河溝,應有雨季防洪的智慧提示;當地管理部門的禁令,應有及時的補充和校正。

網際網路原住民正在成長,擅長與線上打交道的這一代人,如何保持對線下真實世界的感知能力,並改善與真實世界裡的人和物的溝通,慢慢變得重要起來。

線上的“種草”捧紅了龍漕溝,構建出一個似幻還真的“網紅打卡點”,現實的山洪卻帶走了真實的七條生命。留下喊話人無盡的遺憾:我本將心向遊客,奈何遊客愛溝渠。(羊城晚報時評投稿郵箱:wbsp@ycwb。com)(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圖片 | 紅星新聞/視覺中國

責編 | 傅銘途 孫梓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