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1。基督教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

作為基督教的三大流派,基督教的發展與

羅馬帝國

息息相關。

傳說,基督教是由

耶穌

在巴勒斯坦創立。

基督教衍生於

猶太教

,因為存有差異,

後來逐漸與猶太教相分離,成為獨立的宗教

基督教突破了民族狹隘性,主張不分民族與階級的人人平等,反對階級壓迫,早期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底層貧民和奴隸中,得到迅速傳播。

當時羅馬帝國的國教是信奉以朱庇特、瑪爾斯和奎里納斯三神為主的

多神教

基督教拒絕膜拜羅馬的神邸,連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引起了羅馬統治者的敵視。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尼祿

公元64年,東漢永平七年,羅馬帝國第五位皇帝

尼祿

當政時期,羅馬城發生了一場大火,燒了六天七夜,羅馬城被燒成一片焦土。

尼祿是羅馬史上出名的暴君

,有人懷疑是他為了擴建宮殿,派人故意縱火,這些流言傳到尼祿耳中,為了不使流言擴大,同時為了處理基督教,他宣稱縱火案的主謀是基督教教徒。

於是尼祿以此為由,派人大規模逮捕基督教教徒,焚燬教堂,大批教徒殉教獻身,

當時的羅馬社會甚至掀起了一股反基督教的浪潮

基督教自誕生以來,面臨第一次生存浩劫,教徒被迫轉入地下從事宗教活動。

四年後,羅馬帝國治下的高盧、西班牙等行省爆發叛亂,阿拉伯半島上的巴勒斯坦地區,爆發了猶太人反羅馬的起義。

面對內憂外患,以及尼祿長期的暴政,元老院宣判尼祿為人民公敵,承認西班牙總督

加爾巴

為新任皇帝,

尼祿在逃亡途中被迫自殺

加爾巴稱帝后,未能穩定羅馬內外混亂的局面,反而推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僅僅在位七個月就遇刺身亡,他死後這年,內亂加劇,羅馬帝國陸續出現了四位皇帝。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韋帕薌

最後,擔任征討猶太起義的羅馬軍團統帥

韋帕薌

,在這場權位爭鬥中成為贏家,韋帕薌一舉平定內亂,上臺為皇馬帝國第九位皇帝。

他的兒子

提圖斯

在他上臺的第二年率軍攻入耶路撒冷城,平息了猶太人的起義。

大批猶太人被殺,七萬餘人淪為奴隸,猶太人的第二聖殿被洗劫摧毀。

韋帕薌逝世後,由他的兩個兒子

提圖斯

圖密善

先後繼任,到了次子‬圖密善在位時期,與尼祿一樣,圖‬密‬善也是個‬出了名的暴君,他對基督教實施的敵視‬政策‬更為殘酷‬。

由《聖經》中關於對圖密善的記載,可見基督徒對其是多麼‬的憎恨與厭惡。

公元96年,東漢永元八年,

圖密善遇刺身亡

,元老院推選

涅爾瓦

為羅馬帝國第十二位皇帝,涅爾瓦推行仁政,自他開始,

羅馬帝國進入為期近百年的五賢帝時代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公元117年羅馬帝國版圖

在這一時代,羅馬社會安定,階級矛盾減弱,

基督教

也因此得到喘息的機會,傳教活動又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越來越多的羅馬上層階級開始信奉基督教

正所謂,凡事總有兩面性。

因為上層階級的加入,羅馬統治者不能再如以往肆無忌憚地對基督教進行迫害,而這些上層階級利用權力與財力,不斷加深自身在教內的影響,

從而達到操控教會的目的

基督教原本的階級鬥爭思想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統治階級的忍受和順從。

五賢帝時代過後,從公元235到284年這段時期,羅馬帝國進入了行省軍團爭權的

三世紀危機

時代,全境內戰不斷。

基督教在這一時期,加大了向羅馬底層人民傳教的力度,教徒數量日益增多。

到了公元300年的時候,羅馬全境內的基督教教徒數量,已發展為近六百萬人。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四帝共治時期

公元284年,西晉太康五年,行伍出身的

戴克裡先

結束了三世紀危機,登基為帝,為了改善內憂外患的狀況,

戴克裡先將羅馬帝國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四位皇帝共同治理

到了戴克裡先統治晚期,為了神化君權,他頒佈了首個迫害基督教的法令,基督教會財產被沒收充公,書籍教典被焚燬。

基督徒要麼放棄信仰,要麼被處死。

這場最後且最大的一次對基督徒的逼害行動,持續了整整十年。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君士坦丁一世

公元313年,西晉永嘉七年,羅馬帝國皇帝

君士坦丁一世

,為爭取廣大基督徒的支援,頒佈

《米蘭敕令》

,宣佈境內人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始於尼祿,終於戴克裡先,基督教經歷了十次大的迫害,殉道者用鮮血換來宗教的不斷成長,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在這段歲月中,基督教隨著信徒的壯大,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教會組織體系,為日後基督教成功躋身於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後,

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統一羅馬帝國,不久簽署法令,大力推行基督教

,承認教會擁有財產自主權,並帶頭向教會捐贈,拉開了權貴向教會捐贈財物的序幕。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君士坦丁堡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更名為

新羅馬

,但更多地被稱為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從此,羅馬帝國逐漸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部以羅馬為中心。

其實很早以來,由於政治區域、語言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

羅馬帝國雖然在政治上完成了統一,但在文化傳統上一直未能如願

羅馬帝國全境實際上一直分為

以希臘語言和文化為主的東部地區

,以及

以拉丁語和文化為主的西部地區

,東西兩部分差異日益明顯。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教徒數量日益劇增,到了公元350年,發展到三千多萬人,超過羅馬總人口的一半,基督教的發展潮流已勢不可擋。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狄奧多西一世

公元393年,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

,要求境內羅馬人民必須信奉基督教,使基督教成為帝國後期乃至中世紀歐洲享有絕對優勢的宗教。

由於統治階級的扶持,基督教在蓬勃發展中,

不乏有爭權好利之人滲入,這也是大勢所趨

權力是把雙刃劍,在讓信仰閃爍光芒的同時,也讓其蒙上了世俗的塵埃。

2。東西羅馬分治

公元395年,東晉太元二十年。

狄奧多西一世逝世,他在臨終前以亞得里亞海為界,

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兒子繼承,長子得東,幼子得西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東西羅馬分治

東邊的叫

東羅馬帝國

(還有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即

拜占庭帝國

),以

希臘語

為官方語言,首都是

君士坦丁堡

;西邊的是

西羅馬帝國

,以

拉丁語

為官方語言,首都在

羅馬

羅馬帝國就此分裂,此後再也沒有統一。

而基督教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

東、西兩部教會

,西部地區教會認為羅馬教會的主教是彼得的傳承人,羅馬教會獲得西部教會的首席地位,從而發展出

教宗(教皇)制度

西部地區

各地教會的主教都由教皇任免,但這種教宗制度沒有得到東部教會的認可。

東部教會

不執行教宗制,而是建立以不同的民族、地域為背景,各自相對獨立的

牧首制

其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東部地區各教會中享有榮譽上的首席地位,東西兩派教會為爭奪基督教會首席地位而進行著長期的爭鬥,

不過當時雙方的關係還沒有到決裂的地步

公元451年,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皇帝

馬西安

卡爾西頓公會議

上,

宣佈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主教在教務上具有同等權力

,對此,羅馬教皇

利奧一世

拒不承認。

卡爾西頓公會議為東西兩派日後的巨大矛盾,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西羅馬帝國自分治起,就陷入了內憂外患的泥潭,在蠻族入侵和人民起義的衝擊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

奧多亞克

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

羅慕路斯二世

西羅馬帝國宣告覆滅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

西方進入了中世紀封建時代

昔日西羅馬帝國的土地,被

日耳曼人

的幾個分支——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法蘭克第族群大卸八塊,在這裡建立起許多個封建王國。

這些日耳曼人在擊敗羅馬人之後,不甘於滿足現狀,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又相互攻伐了起來,

一時間整個西歐大地戰火四起,社會秩序一片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西羅馬帝國的文明被夷為一片廢墟,基督教唯一的被繼承了下來。

西部教會則利用這個權力真空時期,運用自身日趨成熟的教宗體制,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時代,西部各地的天主教會在羅馬教會的主導下,廣施恩德,接濟難民。

同時對入侵者進行道德規勸,引導其信奉基督教,

諸多新興的封建王國,逐漸被基督教化

當時‬的‬歐洲‬‬,由於蠻族入侵、饑荒和‬貧窮等原因,大多數‬人‬無法‬擺脫殘酷‬‬的‬現狀‬,紛紛‬選擇‬寄希望‬於‬‬救世主‬,這‬是‬基督教‬發展‬的‬關鍵‬。

公元486年,南北朝時期,日耳曼民族一支的

法蘭克人

征服了整個塞納河流域。

建立起獨立的

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和東羅馬主導的中世紀時代自此拉開序幕‬

此時的東羅馬帝國,繼續傳承著羅馬帝國的餘暉

,疆土囊括了今土耳其、巴爾幹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一帶。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五世紀末的歐洲

東面是發展正盛的

波斯薩珊王朝

,西面是新興的

東哥特王國

,南面是當時比較隔絕的

阿拉伯地區

,北面是諸多

斯拉夫部落

公元610年,隋大業六年,東羅馬帝國皇帝

希拉剋略一世

奪得帝位,也是在他稱帝這一年,

阿拉伯半島上的麥加城出現一位先知,自稱為真主安拉的使者開始在‬半島‬上‬傳教

這個先知名叫穆罕默德,所傳的宗教叫伊斯蘭教,從此伊斯蘭在世界迅速蔓延。

【科普向:一文讀懂伊斯蘭教的溯源,遜尼派與什葉派為何爭鬥千年

筆者前面寫過一篇關於伊斯蘭教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選藍字標題跳轉閱讀!

公元726年,東羅馬帝國掀起了為期百餘年的

聖像破壞運動

,大量教會聖像被破壞,遭到羅馬教皇的堅決反對,

教皇與東羅馬皇帝決裂,轉而支援法蘭克人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矮子丕平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羅馬教皇

聖匝加

派大主教到巴黎為法蘭克國王

矮子丕平

(冰與火之歌小惡魔的原型)加冕,

開創了君權神授的先河

矮子丕平稱帝后,為了酬謝羅馬教會的支援,他兩次出兵義大利,將義大利中部拉文納到羅馬的大部分土地獻給教皇,

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歷史上稱之為

“丕平獻土”

大大小小‬的‬教會遍佈於整個歐洲,無論是再小的王國也有教會,而且等級‬嚴密,下級服從上級,一層一層到最‬上級‬的‬羅馬教皇。

世俗政權需要經過教會的批准,教會把君主的廢立玩弄於股掌之間,教權高於君權並可制約君權,為後來神權與君權的衝突埋下了隱患。

相比之下,教權高於君權這一現象,在東羅馬帝國與東部教會之間是不存在的。

3。東西教會分裂

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帝國皇帝和東部教會主教制定出

統一教會

,取得首席地位的計劃。

為此,公元48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

芝諾

頒佈了

《赫諾肯提諭》

,指出尊重卡爾西頓公會議的決議,遭到西部教會的強烈反對。

羅馬教皇對《赫諾肯提諭》的起草者,君士坦丁堡的主教

阿卡西烏

發起控訴,指控他為異端,對其予以絕罰,開除教籍。

同時宣佈斷絕與東方教會的聯絡

對此,有東羅馬皇帝撐腰的阿卡西烏當然堅決拒絕,

從而也造成了東西教會在此後三十六年間幾乎斷絕了任何往來,

被稱為東西教會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聖父聖子聖靈關係

基督教神學對

三位一體

的闡述,有兩種說法,

一說聖靈只來自聖父,一說聖靈只來自聖子

西部教會單方面在兩派共同確認的

《尼西亞信經》

中聖靈“從父出來”這句話後面,插入“和子”一詞,變為“從父和子出來”

東部教會指責西部教會違反共同遵守的信條,

認為聖靈來自聖父而只是經過聖子

雙方為此爭論不休,關係幾度破裂。

“和子句”糾紛,加深了東西部教會的裂痕,為之後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年僅兩歲的東羅馬皇帝

米海爾三世

繼位,他的母親

狄奧多拉

攝政,米海爾三世十五歲時,把自己的母親和姐姐放逐到修道院,重新執掌政權。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佛提烏

十六年後,米海爾三世廢黜了其母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

依納爵一世

,任命

佛提烏

為新任牧首,為了確立佛提烏作為牧首的合法性,米海爾三世邀請羅馬教皇

尼古拉一世

遣使到君士坦丁堡參加宗教會議,

尼古拉一世以東羅馬歸還西西里等教區作為承認佛提烏的條件

然後,東羅馬帝國並未允諾其提出的條件,尼古拉一世一氣之下於公元863年,唐鹹通四年,召開羅馬宗教會議,

宣佈將佛提烏開除教籍

,承認前牧首依納爵一世的合法地位。

被開除的牧首佛提烏針鋒相對,他認為牧首的地位不在教皇之下,於是在米海爾三世的支援下,佛提烏以牙還牙,也將尼古拉一世開除教籍,東西兩派關係徹底破裂。

也是在這一年,東西兩派在對

斯拉夫地區

的傳教活動中,發生衝突,鬥爭達到白熱化程度。

斯拉夫地區的

摩拉維亞國

皇帝

羅斯蒂斯拉夫

,為抵禦德意志的入侵,希望得到東羅馬帝國的支援,向東部教會請求派遣傳教士前來傳教。

東部教會的傳教士在希臘語的基礎上,創造了斯拉夫字母,將教典譯為斯拉夫文,在摩拉維亞國的傳教活動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對斯拉夫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好景不長,七年後,德意志在摩拉維亞國策動政變,推翻了親東羅馬的原有政權,將東部教會的傳教士關押驅逐,

西部教會順勢控制摩拉維亞教區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9-11世紀的東羅馬帝國

這場爭鬥以西派勝利告終,隨後雙方為爭奪保加利亞國又展開了激烈地衝突。

保加利亞國皇帝

鮑里斯一世

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在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公元868年,唐鹹通九年,牧首佛提烏被新任東羅馬皇帝

巴塞爾一世

撤職,重新任命依納爵一世為牧首。

羅馬教皇

約翰八世

以撤職為要挾,

要求依納爵一世將保加利亞教區劃歸羅馬教會

,依納爵一世仗著巴塞爾一世的支援,斷然拒絕。

東西兩派對保加利亞教區的爭奪‬,以東派勝利告終。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宋建隆二年,德意志國王

奧托一世

在羅馬由教皇

約翰十二世

加冕稱帝。

奧托一世從此成為

神聖羅馬帝國

的皇帝,此舉引起了東羅馬的不滿。

東羅馬一直以正統的羅馬帝國自居,

羅馬教皇卻為篡奪羅馬帝國名號的日耳曼人加冕

公元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

諾曼人

在羅馬教會的支援下,征服義大利南部,羅馬教皇為了擠掉東部教會在該地的勢力,任命己方教會的教士擔任

西西里島主教

,並慫恿諾曼人廢止已滲入義大利南部東部教會的希臘禮儀。

君士坦丁堡牧首針鋒相對,下令東羅馬境內所有行使拉丁禮儀的教會,一律採用希臘禮儀,

雙方互不妥協,彼此指控,矛盾日益激化

東西兩派長期以往的新仇舊怨,終於一步步迎來了兩派教會的大分裂。

公元1054年,羅馬教皇

利奧九世

派使節到東羅馬,就君士坦丁堡教會存在異端等問題進行談判,遭到牧首

色路拉里烏斯

拒絕。

教皇使節將

革除牧首教職的“教皇訓諭”

放在索菲婭大教堂的聖壇上以示決裂。

色路拉里烏斯展開反擊,召開宗教會議,譴責羅馬教皇及其使節是瀆神的人,

宣佈將教皇利奧九世開除教籍,自稱為東部教會之首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公元1054年東西兩派分裂

至此,基督教東西兩派斷絕往來,正式徹底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東部教會認為西部教會自西羅馬滅亡後,已受異族沾汙,因為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東”代表東部的基督教與教會體系,所以稱為東正教。

西部教會則強調自己的普世性,因為其宗教核心在羅馬,所以稱為羅馬公教(簡稱公教),公教傳入中國後,被譯為天主教。

公元1453年,明景泰四年,君士坦丁堡被信仰

伊斯蘭教

土耳其人

攻陷,

存在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也倒下了

,君士坦丁堡教會失去了世俗靠山,被土耳其人控制。

早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剛入侵的時候,為了獲得羅馬教皇的援助,君士坦丁堡牧首宣佈承認羅馬教宗在教會中的首腦地位。

這個訊息遭到了北方莫斯科大公國的否決,宣佈同君士坦丁堡教會斷絕關係。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索菲婭與伊凡三世

東羅馬滅亡後,末代皇帝的弟弟帶著女兒

索菲婭

,逃往羅馬天主教教廷避難。

羅馬教皇

西斯克特四世

為了抵禦土耳其人的繼續西進,

打算透過聯誼的方式,希望獲得莫斯科大公國的援助,在北方向土耳其人宣戰,以減緩西歐面臨的威脅

所以,莫斯科大公國的

伊凡三世

以索菲婭所生子女,不得繼承莫斯科大公之位為條件,迎娶了這位東羅馬的末代公主索菲婭,當然他還打著其他的如意算盤。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東羅馬帝國雙頭鷹紋章

索菲婭嫁入莫斯科大公國之後,

伊凡三世名正言順地自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他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從此雙頭鷹也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象徵,並自稱為“第三羅馬”

東正教的宗教中心逐漸向莫斯科教會轉移,俄羅斯教區逐漸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的位置,成為東正教的宗教中心。

4。新教

隨著歐洲的

資本主義

開始興起,作為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羅馬教廷開始衰落。

文藝復興運動將人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

新興的資產階級將矛頭指向教會。

教會內部因為長期的爭權奪利,神職人員腐化嚴重,教權分裂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文藝復興後三傑

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人文主義運動向中世紀宗教權威發出挑戰。

歐洲各國陸續加強中央集權,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他們透過控制教會神職的任命來削弱教會的競爭力,以及限制錢財流入羅馬,教廷的財政收入因此銳減。

為維繫教廷的龐大開支,教皇只得加重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剝削,

這樣封建割據嚴重的德國,就成了教廷主要剝削和壓迫的物件

德國當時只是個政治不統一的鬆散聯邦,工業落後,所以仍被教皇控制。

但隨著人文主義開始在德國傳播,民族意識開始覺醒,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對教廷進行揭露和抨擊,

德國社會上下陸續產生對教廷的不滿情緒

而隨著

印刷術

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聖經》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

因此‬,打破了教會對《聖經》的壟斷,動搖了教皇的權威地位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利奧十世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教皇

利奧十世

為了斂財,以修繕聖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國發售贖罪券,這一舉措令德國的一些先進人士感到厭惡。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馬丁·路德

有個叫

馬丁·路德

的人,在威登堡教堂大門前貼出反對銷售贖罪券的

《九十五條論綱》

自此,歐洲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被‬拉開了序幕。

馬丁·路德

提出《聖經》的權威在羅馬教皇之上,

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透過與上帝的直接交流而得救

,神權和教會有形組織的地位被大大降低。

當時德國出現三方勢力,

保守派

支援羅馬教廷,反對宗教改革;

溫和派

支援宗教改革,但反對暴力,主張沒收教會財產,取消教會特權;

激進改革派

則主張變革整個社會制度。

公元1529年,明嘉靖八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查理五世

在斯拜耶召開會議,重申《沃爾姆斯敕令》。

企圖根絕宗教改革運動,恢復天主教勢力

支援馬丁·路德改革的一派聯合向會議決定提出抗議,他們被稱為

“抗議者”

,德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新派諸侯組成了

施馬加登聯盟

,而支援天主教的諸侯則結成了

紐倫堡聯盟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馬丁·路德於沃爾姆斯會議演說

公元1552年,路德派諸侯在法國的支援下,擊敗了查理五世,三年後雙方締結

《奧格斯堡和約》,

路德宗的合法地位正式得以確立

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各國引起了連鎖反應,歐洲各國相繼爆發了針對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

在資產階級勢力佔優的國家,宗教改革比較徹底,在封建勢力佔主導的國家,國王取代教皇成為教會首腦,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國家教會。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中,衍生出許多脫離羅馬教廷的新教派,如

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

等,

他們被統稱為新教

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蓬勃發展,新教勢力在歐洲日益壯大。

公元1564年,羅馬教皇

庇護四世

公佈了《特蘭託會議信綱》,指出教皇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將新教視為異端

,命全體主教一體遵照,但只得到少部分國家的支援。

科普向:一文讀懂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溯源,以及三者的區別

歐洲三十年戰爭

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最終導致了在1618年爆發了

歐洲三十年戰爭

,歐洲各國代表著天主教和新教的兩派勢力,

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爭權奪利

因為這場戰爭,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受到巨大的衝擊,羅馬教廷不再是歐洲的主要政治力量,

新教逐漸發展成與天主教、東正教並立的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

5。三者區別

國際上稱天主教為基督宗教,稱宗教改革新興的教派為新教。

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

天主教

信奉天主聖父、聖子、聖靈,並

敬禮

聖母瑪利亞,

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

天主教擁有一套嚴格的教階體制,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羅馬教皇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認為人必須透過教會經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因此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結婚

東正教

主張

聖靈只來自聖父

,重視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不接受羅馬教皇的管轄,只承認其作為羅馬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

東正教擁有一套自己的教階體制,實行牧首制,除主教外,一般神職人員可以婚娶。

新教

是由天主教脫離而出,

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

以《聖經》為信仰的最高權威

新教也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不接受羅馬教廷的管轄,反對天主教複雜的教階制度,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

認為信徒無須以教會作中介,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相通

新教廢除了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定,簡化了宗教儀式和聖禮。

最後,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差異,既有特定的歷史原因,也有對基督信仰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如何,三者都奉耶穌為救世主,信奉獨一無二的上帝耶和華,同屬基督教。

【題外話:寫這篇文章花費的時間比較久,定稿有八千字,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包涵,也歡迎大家評論指正,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