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學術期刊投稿,要警惕的三類欺詐行為

小編就目前學術期刊編輯會遇到的三類典型欺詐行為進行分析。

0

1

假冒期刊網站欺詐

2016年之前,我國假冒學術期刊網站氾濫,欺詐手段以假亂真,導致真實期刊稿源減少,好的文章不能及時得到認可與共享,嚴重損害了學術期刊和作者的權益,擾亂了我國學術出版秩序,其不良影響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假冒學術期刊網站行為的實施者透過建立一個與真正的學術期刊相似的網站,但修改了聯絡人和銀行賬號,騙取作者的版面費。這樣的隱蔽行為不容易被真正的學術期刊發現,卻是最容易被作者發現。

筆者是接到一個受騙的作者電話詢問文章何時發表,一查之下,才得知假冒網站已存在多時。

事實上,這個作者之前已經在筆者所在刊物發表過論文,一段時間後又想投稿,結果百度一搜進入了假冒的網站,而作者也沒有留意到假網站和真網站的區別,匯款後偶然想起自己手機上存有真網站的電話,所以諮詢了發表時間,而沒有撥打假網站的電話。

後續據該作者說,這個假網站也給他寄送了“樣刊”,刊登的封面和封底版權頁資訊與真正的期刊是一模一樣,區別只在文章不一樣。

我們編輯部也多方諮詢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但均不了了之。具體而言:

①從公安渠道得到的回覆是,如果控告這個假網站,須是由被害人——受騙的作者提出,並提供具體受騙金額。但從作者角度來看,既然文章已“發表”,或者評職稱,或者結題,“發表”文章都已完成“使命”,若是揭發假網站,勢必影響自身的利益。因此,這些“受害人”自然不願意去控告假網站。

②從學術期刊的主管方得到的回覆是,這個假網站既然不是真的學術期刊,自然不歸其管轄範圍。

③從搜尋引擎網站得到的答覆是,假網站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憑據,作為搜尋引擎也無權、無法稽核許可證的真假。

學術期刊投稿,要警惕的三類欺詐行為

自稱是官方的不一定是官方網站,沒有“官網”字眼卻不一定不是官方網站。

筆者在百度上輸入“中國林業教育”期刊名稱,搜尋結果就會出現一個排名較靠前的所謂“中國林業教育雜誌社官網投稿”,當然這是一個冒充官網的“代理”網站。若是有經驗的編輯一眼就可以看出賬戶有問題,因為

收款人都是個人,這是假期刊網站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 這在編輯同行中雖然是眾所周知的,但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作者不知道。一般來講,投稿作者多數學歷較高,專業知識較豐富,多為高學歷的研究生、教師或學者,但這類人群卻成為騙子瞄準下手的“目標”。究其原因,一是作者發文心理迫切導致警惕性降低;二是騙子的手段高明,假冒網站似乎比真正的網站還“高大上”;三是存在監管的真空地帶。

2016年1月15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約談了百度公司負責人。雖然相關管理部門已下發檔案,加大了打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的力度,但能否杜絕這種欺詐行為則需要學術期刊、作者的支援與配合。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的整治工作任重道遠,不是期刊界一方所能解決的問題,即使編輯警惕性再高,對於這種不知情的欺騙行為根本無從防範。實際上,從作者角度普及宣傳必要的投稿常識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建議在高校、科研單位、醫院、行業協會等作者群相對集中的部門開展針對性宣傳工作。在這方面,由高校、科研單位、醫院、行業協會等主辦的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在本單位或組織面向廣大師生和工作人員積極宣傳投稿常識,開展多方宣傳教育,提高作者自身鑑別能力。

0

2

雙向欺詐

針對學術期刊的網站欺詐行為,還有一類是所謂的論文中介網或論文代髮網。

這種行為欺騙的物件也是急於發表論文的作者。

作者投稿時一般都透過搜尋引擎來尋找期刊網站,然而,當輸入相關期刊名稱後,搜尋頁面排在前面的往往不是真正的期刊網站,而是大量的所謂論文代髮網站。 例如,在搜尋某期刊時,會出現一個連結該期刊名的網址,開啟後頁面是關於期刊的各種真的官方資訊,但同時會彈出一個對話視窗。 若點選,即刻與騙子“直接對話”。 這種行為的實施者通常分為幾種:

一是透過某些“關係”,在一些把關不嚴的期刊上塞進代理稿件。

這主要依靠編輯隊伍中的“內鬼”來實現代理發文承諾。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若要消滅這類中介,首先要規範學術期刊編輯隊伍,加強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道德建設。

二是“空手套白狼”,純粹以騙取版面費為目的,即作者最終“人財兩空”,錢也花了,文章也沒有發表。

要想消滅這類中介,只有提高作者的防範意識和警惕性。

三是類似中介的人或組織,面對作者時,他們是“編輯”,面對真正的學術期刊編輯時,他們是所謂的“作者”。

騙子先從作者手中騙取稿件,再以該稿件去投稿到真正的學術期刊,然後從與真正的學術期刊編輯的溝通中得到審稿意見,反饋給真正的作者,從而得到騙取版面費的目的。

學術期刊投稿,要警惕的三類欺詐行為

相對於前兩種欺詐行為,第三種“假作者”的數量要少得多。這主要是因為欺詐行為過於“繁瑣”,要同時面對作者和真正的期刊編輯。這種行為具有相當的隱蔽性,不易被真正的期刊編輯察覺。而作者面對如此“專業”的騙子也是防不勝防。如果作者沒有刻意查詢真正期刊的聯絡方式,那麼真正的期刊編輯是無法得知“假作者”的存在。但這類中介行為也是最難以發現的。

原因如下:

①隱蔽性太強,作者和期刊編輯都不易發現。

隨著網路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發表一篇文章,編輯和作者很少需要“面對面”交流,Email、電話、微信是常用手段。

②發現錢財損失的作者不會主動告知被騙。

若是文章已經刊發,作者可能不會知道自己受騙;即使知道也不會宣揚,畢竟中國人“愛面子”的心理十分普遍。

0

3

學術不端文獻比對欺詐

這類欺詐行為包括兩種: 一是以收取比對費為目的淘寶“賣家”,透過種種手段取得不端文獻檢測賬號,向作者收取比對費。 二是作者透過淘寶或學術期刊編輯私下檢測文獻比對後,有“針對性”地修改文章從而避免重複率較高,然後再投稿。

這兩種行為涉及學術期刊編輯很少,但經過“粉飾”後的稿件最終會送到編輯面前。 這背後包含的欺詐問題是編輯需要警惕的。

淘寶“賣家”或是從真正的編輯部騙取賬號,或是個別期刊編輯做“內鬼”,或是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內鬼”。2018年10月31日,筆者在淘寶網以“論文比對”為關鍵詞,搜尋到376條商家資訊。這些賣家都號稱可以為買家比對學術論文,篇幅不限,單篇價格為1~208元。賣家不同,價格不一,長達數十萬字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短篇幾千字的學術文章都可以比對。

筆者就曾收到過一封郵件,內容如下:“近期,有使用者反映,賬號頻繁被盜用,為防止他人盜用,請將本社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賬號登入的IP地址或IP段回發至郵箱:check_cnki@126。com備案,並附帶賬號和密碼……”而中國知網在科研不端文獻主頁上以右下角彈出對話方塊的方式做出瞭如下宣告:“……有人以我社的名義,透過郵件等方式,向用戶索取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賬號和密碼,此舉對知網及使用者造成了不良影響……”

學術期刊投稿,要警惕的三類欺詐行為

比對兩個文件內容,可以看出,騙子在郵件下方的辦公地址、電話,甚至Email都是真的,而讓“備案”的郵箱是假的,但真假之分的關鍵是在@後的域名,具有極強的欺騙性,若是不細心,很難發現這種欺詐行為。當筆者與中國知網溝通時,對方給的答覆也是讓人很無奈,他們只能宣告索要賬號的郵件與他們無關,建議期刊編輯部提高警惕。

更有甚者,從作者角度來看,

甚至有“經驗”的作者在淘寶上找賣家檢測比對論文時,居然也要找“信用”評價好的,因為有“評價”不好的賣家將買家提供比對的論文再轉手賣給需要買論文發表的客戶。

這兩種欺詐行為的最終產物—稿件,已經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如何被識破就考驗編輯的能力了。編輯在檢測時要注意該稿件是否已有檢測過,若是系統顯示沒有檢測過則進入正常處理流程。若是顯示曾經檢測過,則要

從以下三方面判斷:

①檢測的時間

若是能看到期刊名稱,則可根據時間判斷,並向作者詢問是否該刊退稿。不得不承認,在今天的高校,很多師生不知道或者不認為“一稿多投”是學術不端。

②檢測的單位

若是作者曾經向正規期刊投稿,並退稿後是可以改投其他期刊的,此時接受投稿的期刊檢測時可能會發現有該稿件曾經由某刊檢測過的痕跡,但若是顯示檢測單位“/”,則可能該作者是透過淘寶檢測過。

③檢測的次數

筆者曾經收到一篇投稿,檢測時竟然發現該稿件在3個月內檢測了7次,而且檢測單位都是“/”,這篇稿件的質量可想而知。從目前的條件來看,編輯預防這樣的欺詐行為主要依靠不端文獻比對系統,其次可以透過外審專家和編輯自身把關。當然,這需要外審專家和編輯具有極強的責任心、對專業知識的更新瞭解比較及時、足夠的文獻儲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