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名稱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

型別

:重驅逐坦克

原產國

:德國

服役年代

: 1943年─ 1945年

總重:

65t

全長

: 8。14m

寬度

: 3。38m

全高

: 2。97m

乘員

: 6名

車長、炮手、裝填手×2 、駕駛、通訊員

裝甲厚度

:前200mm ,側80mm ,厚80mm

主要武裝

: 8。8cm Pak 43 L/71(55發)

次要武裝

: 7。92mm MG34機槍×2(900發)

引擎型別

梅巴赫HL120TRM水冷V型12缸汽油引擎×2

輸出功率

: 265hp×2

懸掛系統型別

:扭力棒式懸吊

最大行程

: 150km

最大速度

: 30km/h

使用國家

:德國

生產數量

: 90輛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1942年10月,保時捷與亨謝爾公司的虎式I型樣車試驗結果出爐,結果是亨謝爾公司的樣車被採用。但早在結果出爐之前,由於希特勒很喜歡保時捷公司的樣車,因此在結果出爐前,就已經批准生產90輛底盤。為了不要浪費這些資源,希特勒在無視保時捷底盤擁有缺陷的情況下,下令將這些底盤改裝成搭載88mm Pak 43 L/71的重型自行反坦克炮。

在此結果下誕生的自行反坦克炮,其正面裝甲厚達200mm,重量65噸,由於以當時的技術,無法為重量超過50噸重的坦克製造變速器,所以該車使用的是油電動力,其原理是以汽油引擎推動發電機進行發電,這種驅動技術就可以直接省略變速箱,並擁有無段變速的功能。

但缺點也不少,由於能量經過發電機的轉換效率極低,使其爬坡能力低下,而且大型馬達所造成的電磁噪音,影響了無線電的通訊(這個問題直到戰後仍然沒有解決)。而在1943年2月6日「保時捷虎式底盤突擊炮」的總統會議中,希特勒為讚揚保時捷博士的貢獻,將本車的車型名稱改為「斐迪南式自行反坦克炮」。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出廠後90輛斐迪南式,分別被分配到第653及第654(重)坦克驅逐營,並與第216突擊坦克營共同組成第656重坦克驅逐團。1943年7月,該團參與了東線的「庫斯克會戰」,其中斐迪南式發揮了其強大的火力與防護力。在同年8月6日前,該團擊毀敵方502輛坦克、約100門野戰炮和20門反坦克炮,但同時他們也遭受了相當程度的損失。

90輛斐迪南式中,損失40輛,26輛隨時可動,24輛正在維修。而會戰當中,斐迪南式的問題也被顯現出來:路輪的橡膠部分容易磨耗、發電用的汽油引擎馬力不足且壽命短、馬達電線容易因為異物的侵入造成電線短路並起火、沒有裝設防衛用機槍使蘇軍步兵容易靠近,甚至有蘇軍步兵成功以肉搏戰摧毀一輛斐迪南式的案例。

但即使有以上的問題,雙方仍然都給其相當不錯的評價,由於斐迪南式的裝甲相當的厚實,所以能保護其乘組員,其搭載的88mm Pak 43也能擊毀當時大多數的蘇聯坦克,這給蘇聯軍帶來很大的衝擊,因此在短時間內,蘇軍都以「斐迪南式」來稱呼德軍的自行炮。

會戰結束後,殘存的48輛斐迪南式被回收並進行修改工程,其中修改的專案包括:車體前方加裝一挺防衛用機槍、車頂加裝車長用窺視狹縫、修改引擎的格子縫,使異物不易侵入、更換新式履帶。

同時斐迪南式的名稱也正式被改為「象式」。在修改完畢之後,部分形式被投入到義大利戰場,在那裡他們雖然對美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隨著德軍的失利,也只好跟著往後撤退,並回到東線繼續與蘇聯軍作戰,直到1945年4月底時的柏林保衛戰時,也可見到殘存的象式。

就箱式整體的表現而言,其最大的缺點是在於重量過重,在戰爭中常出現扭力杆部分被地雷炸壞,必須動用5輛18噸重的卡車來牽引,所以戰爭中常出現德軍因無法移動,直接將它爆破處裡的事情。

而因重量所苦的是不只這件,象式經常壓壞橋樑或陷入泥地中,使後方部隊苦不堪言。但出乎意料的是電力驅動部分,其故障次數出乎意料地少。

而在火力和裝甲方面,它所搭載的88mm Pak 43不論是在面對蘇軍或是美軍的裝甲車輛,幾乎都是一發報銷一輛,而厚達200mm的正面裝甲也幾乎沒有被擊穿的紀錄,但唯一的遺憾是,其生產數量極少,所以無法對戰局造成極大的影響。

對於德軍二戰後期的坦克發展來說,最好的形容就是「暴走式發展」。雖然當初是因為受到T-34的影響,但到後面卻已經完全是希特勒在主導,已經偏離了主要目的,坦克越變越大,虎式、虎王式、獅式、鼠式等重坦克計劃被提出。

但這些坦克在送上戰場後,雖然讓盟軍間產生恐慌,但除了虎式之外,其它的坦克都因產量少,所以沒有對戰局產生什麼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坦克在技術上也相當的複雜,所以可靠性也並不是那麼高,甚至有許多剛出廠的坦克在敵軍逼近前就因故障而被爆破處理。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象式的正面

象式的正面。廂式的戰鬥室和車體正面都是厚達200mm的裝甲,這在二戰德軍自行反坦克炮的裝甲厚度當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獵虎,裝甲最厚部分達250mm),而其搭載的88mm Pak 43 L/71與犀牛式坦克殲擊車相同,一擊就可以將蘇軍大部分的坦克摧毀,是款強力的火炮。

同時,斐迪南式也可以說是第一款「油電混合動力」的坦克,這也可以算是在坦克發展史中的一個異類吧。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象式的側面

象式的側面。可以看到象式採用的是戰鬥室後置的設計,其中有四名乘員(車長、炮手、兩名裝填手)必須在戰鬥室內操作,可見其空間真的不大。

德軍在四號坦克之後開始,採用的是直接將裝甲作為坦克骨架,到了現在這仍然是各國製造坦克的主流方式。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象式的背部

象式的背部。即使是象式的背部裝甲,也仍然厚達80mm,這已經超越當時盟軍主力坦克「謝爾曼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甚至與四號坦克J型的正面裝甲相同。

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首款油電混合動力坦克 從未被正面擊穿過

象式的底部

象式的底部。廂式的底部並沒有逃生艙蓋,所以人員的進出全是靠車體上/後方的艙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