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老漳州記憶12:腳踏車情深

孫子六一節得到他爺爺奶奶的禮物,一輛高階山地車模樣的腳踏車,還配有照明和指南針。昨天陪他在小區內學車,跟著車後扶車,只跑了兩圈已氣喘吁吁。孫子才8歲,這可是他擁有的第二輛腳踏車啦,回想我們的童年哪有這等福利。

老漳州記憶12:腳踏車情深

小時候一直納悶,為什麼作文裡要是寫了“腳踏車”就會被老師改成“腳踏車”,明明要靠腳踏才能動,怎麼成了腳踏車呢?當年腳踏車還是稀罕品,大部分人的家裡都沒有。所以街上的腳踏車修理店因應兼有計程車業務,中山公園大門口百貨大樓對面的那家修理店就很有名,門口擺了一溜舊腳踏車供對外出租,大人要辦個急事,租輛車辦完就還。這是真正的計程車業務,不像現在說的計程車,名不副實,大家打車並沒有租他的車,而真正的租車業務則叫“汽車租賃”,還是臺灣的計程車叫法更準確。腳踏車修理店牆上有個掛鐘,用來計時,按時計收租金,記得每小時要五分一角。小孩子有點零錢,就去租個把鐘頭牽到公園內學車或“四城門”到處兜風“展風神”。

早期漳州既沒有“計程車”,也沒有“摩的”,街上只有載客人力三輪車,是漳州特色的邊三輪,用腳踏車組裝而成,前後兩排,背向而坐可以坐上3-4人,前後有圍欄,方便掛載行李,車站、醫院、百貨大樓都是三輪車集結點。當年載客的還有“腳的”,即載客腳踏車,後面配有大貨架充當寬座後座,可載客兩人,能延伸到偏僻末梢村落,至於人力黃包車五十年代已見不到。兩個載客行業相互補充,方便漳州市內交通。

後來合作化,分別成立了三輪車社和腳踏車社。節慶遊行,在紅旗招展鑼鼓喧天的隊伍裡,三輪車社腳踏車社車隊特別壯觀。記得有一次慶祝合作化大步跨進社會主義的遊行,遊行隊伍舞獅舞龍,擔金棗,還有漳州特色的“腳踏車龍“。腳踏車社派出騎技高超的騎手,十幾二十輛的腳踏車組成長龍,每輛車用竹篾編成圓筒,用彩紙裝飾成一節節龍身,龍身內還點燈,另有龍頭,龍尾。在街上表演車技,節節緊跟,比通常的舞龍更動感更栩栩如生!

小學時代沒見到有誰騎車上學,放學都是排路隊回家,倒不是因為大家就近上學,而是腳踏車屬家庭奢侈品,大人都罕有,怎麼會輪到讓小孩騎車上學呢。我初學腳踏車也是上了中學以後。六十年代我上雙十中學初一,班上有一個與長江同名叫楊子江的同學有輛進口三槍腳踏車,他家是菲律賓華僑,經常拿菲律賓郵票送集郵的同學。我們幾個同學借他的車在學校操場學車,開始不懂要領,車往左傾,如果車把反而向右,摔倒就必然了。還好練車的籃球場就在校衛生室邊上,可及時塗擦包紮。

轉學回漳州後,記得初中班上就一個男同學騎車上學,是26寸跑車,好生羨慕。儘管已學會腳踏車,還是一直沒有練車的機會,就像後來拿了駕照,也總是到處蹭車來過過車癮。家裡如有騎車來的友人來訪,便大膽向他借車,兄弟幾個特高興,趕緊到中山公園操場練習一會兒。高中時班上多了幾輛車,也只有少數同學。

家裡直到1968年才購置第一輛腳踏車,應算家裡重大固定資產投資。二哥已工作四年,是編制內的合同工,俗稱臨時工,二哥在居委會當過“街桌布“好不容易才得到這份工作,每月工資24元,十幾年不變。而當時大學畢業生工資56元,中專生38元。文革初期全國臨時工造反,女首長曾發表同情臨時工講話,但很快就轉向,被扣上經濟主義大帽彈壓下去。1968年那時武鬥正酣,百貨大樓由派性組織主力軍控制,有一次百貨大樓排長隊供應腳踏車,鳳凰28寸,156元,臨時工不吃不喝,半年的工資還買不了一輛。派性組織“主力軍”荷槍實彈,在百貨大樓鐵條伸縮推拉門的門外維持秩序。家裡多方籌措挖盡積蓄,也去跟風排隊。二哥運氣好總算買到,憑提貨單另到百貨大樓設在聯仔街的倉庫提車。

新車買到後,大家愛護有加,為預防磕碰,先用當時流行的方法,用120膠捲長條襯紙,把三角架鋼管結結實實包紮起來。前後輪軸加個防塵圈。前輪加了保險叉,齒輪還加了飛輪套。隔三差五,就倒立起來檢查和加潤滑油。車成了全家交通工具,有時候會騎車去石碼,還要掌握風向規律,避免頂風吃力。大哥在廈門,我和三哥也幾次騎車去廈門,雖單程到嵩嶼50公里,兩人一車輪流踩,也不會太累,上坡時後面推行騎手不用下車,下坡兩人坐車滑行,還要經嵩嶼人車過渡,每人1角5分,車1角。

當時一家人發揮傳統刻印優勢,大批次裁剪“三忠於”剪紙賺手工費貼補家用,還在百貨大樓對面食雜店邊上擺攤叫賣,小外甥12歲小小年紀就也跟著學會“經商”,每天要將一張貼有各種剪紙式樣的招貼畫釘在店家拆下的“店窗”木板上,為擴充套件生意還騎車去市郊浦南、天寶赴圩。那年頭家人食量大,有時還來了客人,不時需要購買黑市米,我們就專程去產糧區海澄東泗一帶買米。糧店牌價1角4,憑糧本定量供應,一般居民每月24斤,龍海黑市米才2角4,比漳州3角多便宜,每次買五六十斤,還曾繞道馬口從九龍嶺回來。

當年有車也帶來煩惱,就是要經常遭遇“不掩耳盜鈴“,這是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惡習,家家戶戶深受其害,很多良民也曾加入順走車鈴的行列,形成惡性迴圈。為防範,只好車停時擰下車鈴放入衣兜或提袋,或加護條,或加鑽防盜螺絲。後來大家乾脆卸下整個車鈴,漳州街頭不再車鈴聲叮鐺響啦,外地人都感奇怪,沒車鈴怎麼敢上路?

腳踏車上車有術。高個子的往往省事,人站車旁,一條長腿跨上坐好踩了就走,個子小必須要正規上車,一腳踩腳踏板,另一腳有從前面跨欄,也可從後面跨上,嫻熟了各顯優美姿勢。農民載重起步才是真本事,車似將傾倒,又迅速回正,有驚無險。家裡的車還是以二哥上班為主,他的宿舍邊上養了不少雞,下班經常從糕餅廠車間運回炒花生時倒掉的廢砂,裡面混有少量花生的碎粒,裝了一大木箱的,非常沉重,回家倒在地下,供家裡成群雞隻啄食,以節省飼料。大家也都學會騎邊三輪,家裡有時也會借公家的三輪車買煤載東西,騎邊三輪有掌握要領,要不然很容易翻車的。那張舊照片拍於67年春節,大姐回家探親,我騎三輪車帶外甥女在中山橋上玩。

老漳州記憶12:腳踏車情深

騎三輪車在中山橋上

後來上山下鄉到長泰湖珠,曾騎腳踏車往返過,還要在郭坑上渡船。後來轉到高層插隊,那裡還沒通公路,腳踏車用不上,出外要靠火車。下鄉時曾學養過蜂,用在九湖和家裡採蜜的收成,買了一輛農用腳踏車和閩江縫紉機。

腳踏車長期是緊俏商品。當年主打車型是28寸大輪徑,最好能買到雙槓的,號稱有下手,用過幾年還可以原價賣出,農民兄弟最愛,嬌小女士也同樣大車出行。26寸怕二手車價低少有人買。小孩渴望買20寸小車,都被大人以價貴拒絕。腳踏車成了小家庭出行方便的交通工具,小孩有竹藤編制專用椅座,也可直接坐橫槓上。

參加工作後,我好不容易託安溪友人先後在1978年、1979年各買了一輛永久和鳳凰PA18腳踏車,也算成家之用。永久用了20年賣掉,鳳凰40年後成了老古董現在還不時在用。為主是上班交通之用,也曾用它到府埕買過蜂窩煤,曾壓壞車叉。後來改燒液化氣,為省2元搬運費,自己折了個鐵掛鉤,吊在貨架上,將氣瓶勾上,側騎帶回家。

90年代,同事買摩托的不少,開始是嘉陵,後來是進口黑沙白沙鈴木,再後來是五羊本田,都要萬把元以上,嚇死人,我仍堅持腳踏車上下班,安慰自己說是健身,其實是捨不得花錢趕時髦,到退休一直是騎腳踏車上班。當時有時到較遠的市政府辦事,甚至到石龜頭一帶的計生委、漳大審計,騎腳踏車也沒覺得路遠費力。長期騎車,單手騎車是基本功,後來練就一手車把,一手扶後面的重物。有時因代駕需要,還要用一手把車騎一輛車,另一手牽第二輛車,兩車快速同行。我還玩過雜技級別的,試過雙手脫把,用身體控車。有一次還冒險左右手交叉握把,雖很簡單,但往往習慣成自然,幾次差點摔倒。

買了電動車後比腳踏車方便多了,但還是經常騎車。單位發了公交卡,這張卡也可在公共腳踏車網點取車、存車,很方便。70歲以上退休人員沒有這卡,我是之前領的,所以到齡後仍沒去換免費公交卡,就怕公共腳踏車功能被刪除掉。

老漳州記憶12:腳踏車情深

拍攝於1968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