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他叫王添路,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隨後前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讀研。目前,王添路在碩士同校以及馬克斯普朗克智慧系統所讀博,預計今年年末畢業。師從世界著名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梅廷·西蒂(Metin Sitti)教授。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圖 | 王添路和導師梅廷·西蒂(來源:馬克斯普朗克智慧系統研究所)

近日,他和所在課題組利用無線磁控的軟體機器人,針對在微創手術中導絲或導管很難達到遠端血管執行治療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可靠的解決方案。

在臨床手術中,基於導絲、導管的微創手術方案,已經體現出非常明顯的優勢,例如更小的創面、更快的癒合時間、更小的術後感染率和術後併發症機率等。

這種手術方案已被用於心血管、腦血管、以及外周血管的疾病治療,例如區域性藥物遞送、支架植入、血管成形和血管栓塞等。

在手術進行時,醫生要將一根細而長的導管,從上肢或下肢透過切口送入人體,並在 X 光成像下經過動脈系統,將導管遞送到目標位置。

然而,位於遠端的血管例如位於大腦外側的大腦中動脈的皮層支,因其更遠的遞送距離、更大的曲折度、以及更薄的血管壁構成,導致當下依然很難憑藉導絲、或導管實現有效的觸達。

如果強行送入,會造成血管破裂等嚴重併發症。與此同時,遠端動脈附近有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例如腦瘤、血管瘤、血管堵塞、動靜脈畸形等。

其中,最為惡性的腦瘤一般都存在於該區域。因此,一種能有效、順利地到達遠端區域,並執行醫療功能的裝置是非常必要的。

為此,該團隊基於磁控軟體機器的優越性,例如無線驅動的特性、以及與人體互動的安全性,設計了毫米尺度的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Stentbot。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中,課題組利用外部三維磁場控制,即透過機械臂的空間運動與末端旋轉的永磁鐵、以及支架狀的特殊設計,讓 Stentbot 能在不同直徑的管腔下,進行自適應的形狀變化,從而可以順流於或逆流於脈動流有效運動。此外,其還能被精準控制,從而具備透過分支、以及彎曲路徑的能力。

逆流運動的重要性在於,當醫療功能執行完畢後,這款軟體醫療裝置可以離開目標區域,進而被予以回收。更重要的是,Stentbot 的自適應變形實現了其在高速管流下的“自鎖”能力。即使外部磁場撤離,Stentbot 也能錨定在區域性位置執行醫療功能。

在體外動物器官實驗中,該裝置的運動能力已經得到證實。在已有運動能力系統實驗和理論建模的基礎上,該團隊已經實現如下兩種醫療功能:分別是用於治療血栓的區域性藥物遞送、以及用於治療血管瘤的血液分流。相關實驗,也證明了這些功能的可行性。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相關論文以《自適應無線微型機器人運動進入遠端脈管系統》(Adaptive wireless millirobotic locomotion into distal vasculature)為題,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王添路擔任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智慧系統研究所物理智慧部胡文琪( HuWenqi)博士以及梅廷·西蒂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評審專家認為,此次基於小尺度磁控裝置的治療方法,具備很高的創新性與前景。

在立項之初,課題組的目標在於利用小尺度磁控軟體醫療機器人/裝置,來解決一些實際性臨床問題。王添路表示:“我們課題組的交叉學科氛圍,為此次專案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透過與組內具備生物醫療背景的同事、以及和合作醫院醫生的交流,我們很快確定了研究方向——即面向遠端血管做探索。”

隨後,針對目標區域的生理特徵與需求,例如適用區域的血管的管徑大小、流量情況、幾何形狀等,該團隊開始進行相關設計,最終確定了毫米級別軟體醫療裝置的形式。

基於這種形式,他們又設計出三維空間內的無線磁驅方案。針對這些方案,課題組先是在一些由聚合物製成的醫療假體系統中進行測試,並在動物體外器官中確認。

接下來,其又根據實驗現象開展理論建模與分析,藉此探索該裝置在特種環境下的運動機理與功能機理,後又對裝置做了進一步迭代。此次成果的目標與主要應用前景在於:進入遠端血管並用於治療多種潛在疾病,例如血栓、血管瘤、腦瘤等。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王添路表示:“我們的軟體裝置設計、以及整體的機器人磁控系統設計,均面向上述目標。基於當前工作,我們已經提交了兩份專利申請。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將這項技術進行成果轉化。”

同時,他還表示自己所在的課題組,目前的一個大方向是打造面向醫療應用的小尺度磁控軟體機器人。

“為此,我們時常要和來自醫院的合作者交流。期間我發現面對同樣的科學問題和實驗現象,不同領域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在評估每一款新興醫療產品時,真正臨床操作的醫生會更傾向於用機率的方式去衡量,並會考慮病人的個體差異,講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王添路說。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而他和同事作為科研人員,更多會在一個廣泛的範圍內,來說明當前成果相比之前的優越性。總而言之,在跨學科交叉的大背景下,對研究方向分別做以具體和廣泛的討論,可以激發更多新想法。

目前,王添路正和同事開展後續工作,主要目標之一在於:在更真實的環境中,測試本套系統的可行性與優越性。

參考資料:

1。Wang, T。, Ugurlu, H。, Yan, Y。 et al。 Adaptive wireless millirobotic locomotion into distal vasculature。

Nat Commun

13, 4465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059-9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師從微小尺度機器人先驅,中國學者研發新型支架狀軟體醫療裝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