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陝西最早的秦腔班社

——張家班

文/任齊斌

明代中期在駱峪暖泉寺創立了陝西曆史上最早的秦腔班社,湧現出了秦腔史乃至中國戲曲史上的璀燦明珠,秦腔四大名班之首——張家班。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張家班創始人為張附翱,周至縣城西菜原里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中舉人,官居山東青州推官。任職期間,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深得百姓愛戴,但卻遭到同僚的誣陷中傷。明正德三年(1508)被罷官歸家,由於在老家居住不便,便在駱峪暖泉寺旁建立別墅,張附翱經常與同期被罷官歸裡的武功人康海(弘治十五年狀元)、戶縣人王九思(弘治九年進士),關中名士張志道、胡蒙溪,何景明、王廷相等相居於暖泉別墅,飲酒賦詩,作曲演唱。張附翱同時潛心研究地方戲曲,置辦戲箱,利用暖泉寺場地排練戲曲。以王蘭卿為主,組成家庭戲班,又招攬戲曲人才過百人,組成演出班社——華慶班,周圍人稱其為“張家班”,成為西北歷史最悠久的秦腔班社。除秦腔外,亦演曲子、道情、雜劇、院本與歌舞。經常在周至、武功、戶縣、眉縣等地舉行的秋社報賽與廟會演岀。隨著班社的發展,演技逐漸提高,聲名大噪,名震關中,馳名陝甘。

張家班曾參與秋社活動,張附翱和康海廣集千名藝人,三天唱了百本大戲,一時傳為佳話。還曾隨陝西鹽商、木商到江浙諸省演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至華慶班為西路秦腔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中國戲劇史上輝煌五百餘年。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張家班著名女紅角王蘭卿,周至縣城內樂戶王錦之女,出身梨園世家,自幼學藝,吹彈歌舞,所事皆通。性格貞良雅典,習詩知禮,頗有姿色。她唱做俱佳,以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藝術,婉轉動人的嗓音,為西府劇壇之冠,成為明代中葉最著名的秦腔坤伶。由於王蘭卿傾心張附翱,便嫁張附翱為妾,夫唱婦隨,獻身於秦腔藝術事業。明正德八年(1513),張附翱逝世,王蘭卿悲痛欲絕。與大婦治喪畢,富家郎慕王蘭卿姿色才藝,千方百計欲娶為妾。大婦百般推諉不過,王蘭卿聞知,勸大婦消愁解憂,而自己卻服毒殉情,毒性發作,才向大婦言其故。

康海為紀念這兩位藝術家,不僅寫有《悼於鵬亡妾》詩,還作了雜劇《王蘭卿服信明貞烈》,簡稱《王蘭卿》,極贊王蘭卿之貞烈。王九思填樂府《一枝花·歌兒王蘭卿》為祭文。其文曰:飛騰鸞鳳林,脫離煙花巷。玉琢成清氣質,鐵打就烈心腸。貞女無雙,堪寫在青編上。我這裡擱著筆細忖量,她有那燕子樓關盼盼聲名,她不比普救寺崔鶯鶯的勾當。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華慶班自正德年間成立以後,幾經滄桑,由駱峪暖泉寺遷入竹峪譚家寨。由於經濟衰敗,戲班難以維持,遂以240兩白銀的低價向外出賣,條件是“張家班”名稱不能改變。眉縣第五村張家購買,仍取名“張家班”,幾經轉手,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又複名“華慶班”。建國後政府以華慶班班底組建了眉縣群眾劇團,這也算昔日暖泉梨園一豔。

陝西最古老的秦腔班社——周至張家班

作者簡介:任齊斌,《盩山厔水》雜誌主編,周至縣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