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NO。454 作者:南馨藝 製圖:聽風者

如果你曾去過馬來西亞或新加坡旅遊,你會發現當地除了有令人倍感親切的華裔面孔之外,還生活著一群印度人。不仔細一點觀察的話,還真的會誤以為自己置身於印度。如今馬來西亞印度裔人口已達約200萬,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7%。其實,印度裔和當地土生土長的華裔一樣,

祖先也來到了東南亞打拼,最終選擇紮根於這片土地上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吉隆坡的小印度街區。來源。Cititel Mid Valley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公元初年,也就是早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來自印度的商旅和僧人們就已經來到了馬來群島並在此定居。

印度人帶來了曆法、法理以及王權概念,對本土的馬來文化產生諸多影響

,馬來語的很多詞彙都是派生自印度語或梵語,早期誕生的城邦之國如狼牙修、羯荼、赤土等便是印度化了的國家。即使到了14世紀伊斯蘭教開始進入馬來半島,許多本土的馬來人生活習俗依舊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留下的烙印。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最大的印度節日之一大寶森節。來源。wikipedia

位於馬來西亞北部的吉打州是早期最多印度人聚集的地方,

他們大部分是來自印度東南沿海的穆斯林,又稱朱利亞人

。16世紀初,朱利亞人經常在吉打停靠以補充航海過程中所需的水源和食物,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在吉打定居下來,又遷往了領近吉打的檳城,將印度文化傳遍馬來半島。如今的檳城有一條牛幹東街(Chulia Street),便是以這個族群為名。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牛幹東街。來源。wikipedia

但印度人真正開始大規模遷入馬來半島大約是在19世紀初。此時的英國在馬來半島大舉開發種植業,急需大批勞動力。在當時英國推行“分而治之”的社會政策下,大部分從中國南來的華人移工都在城市和礦場工作,而

馬來人則生性閒散,很難說服他們為英國人工作

。由於

歐洲和非洲的勞工成本太高,近在咫尺的爪哇人又在荷蘭人的控制之下

,英國便在當時同屬於其殖民地的印度再引入一批契約勞工來到馬來半島從事咖啡和甘蔗的種植工作。

起初,印度的私人勞工招募機構透過契約制度,與印度勞工簽訂一般為期3年的契約合同。但由於勞動期限太長,並且

招募到的勞工大多來自城鎮地區,難以適應種植園的生活

,因此後來這種制度便沒有得到很大的推廣。19世紀末開始,“凱加奈制度”開始盛行,“凱加奈”意為“監工”,這

些人從自己的村子裡招募勞工前往馬來半島工作

,在這種制度的執行之下,馬來半島地區的印度移工數量飛速增長。

步入20世紀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橡膠輪胎的發明普及,橡膠業成了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行業之一。

有著優良天然橡膠種植環境的馬來半島很快就引來了更多的印度勞工

,大批印度勞工來到了馬來半島各地的橡膠園裡工作。但他們的英國僱主並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居住環境,很多印度人索性在橡膠林裡搭房居住、建學校,橡膠也一度成了這些印度勞工的代名詞。毫不誇張地說,印度人大批進入馬來半島,並在後期改變了當地的社會面貌。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橡膠樹。來源。wikipedia

目前居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主要以來自淡米爾納德邦的淡米爾人為主,其次是來自於安德拉邦和喀拉拉邦,也有一部分人來自於今天的斯里蘭卡。類似於華裔群體有籍貫和方言之分,

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也因祖先來自印度不同的地區而說著不同的方言

。但是由於淡米爾人的人口較多,於是這些印度人便逐漸統一將淡米爾語作為日常語言。在今天的馬來西亞,你可以看到一些由當地印度人開設並管理的淡米爾學校。

橫屏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淡米爾人。來源。wikipedia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除了印度人,馬來西亞還生活著一批同樣來自印度地區,信仰著錫克教的錫克族。在馬來西亞種族分類中,

錫克人經常與淡米爾人共同被歸類為印度人,但兩者在文化風俗上其實相差甚遠

。最早來到馬來半島上的錫克人是來自英國殖民期間被流放的囚犯。在18到19世紀,印度西北部內陸旁遮普地區的錫克族建立了強大的錫克王國,並堅持對抗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直到1849年,錫克族終究不敵英國人,許多戰敗的錫克人便被流放至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又到了19世紀末,再次有大批的錫克人移民到這片地區,身材魁梧的他們被英國人相中,開始從事警察和保安的工作。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位於吉隆坡,由錫克警察們建立而成的一座錫克廟。來源。flickr。com

關於錫克族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的主要社群之一,則不得不提及拿律戰爭以及史必迪上尉了。自1860年代初開始,位於霹靂州的拿律便因華人幫派為了爭奪錫礦資源而不斷爆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到了1872年,拿律地區再度爆發衝突,很快地當地局勢進一步失控,馬來封地主卡伊布拉欣已經無法控制局勢,自己甚至也被迫逃離拿律流亡檳城。在歷史的偶然下,當時人在檳城的史必迪上尉便被卡伊布拉欣委以平定拿律的大任。當時,

由於英殖民政府並不支援出動政府軍前往拿律

,史必迪在總警長這個位置上也難以有所作為。在此情況下,他只好向政府請辭,領著卡伊布拉欣的經費到印度去募兵。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史必迪上尉。來源。malaysiakini

在偌大的印度中,他所選擇的募兵地點正是他從前出生成長與從軍的旁遮普地區,他從那裡招募到了約百名錫克士兵,並於1873年9月前往拿律去鎮壓。在史必迪的帶領下,

拿律地區的衝突很快就被平定下來,而這批錫克族士兵也在戰後繼續留下來維持當地社會秩序

,“印度警察”的形象很快就在當地傳播開來。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當時駐守拿律地區的錫克警察衛隊。來源。馬來西亞國家檔案館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隨著反殖民浪潮的掀起,世界各地的英國殖民地紛紛尋求獨立,當中就包括了印度。1946年8月,印度民族主義者約翰·迪威創立了馬來亞印度國民大會(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改名為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亦簡稱國大黨),一開始旨在團結馬來半島的印度人向英殖民當局表達印度尋求獨立的訴求。但隨著印度獨立,該政黨也改變了意識形態,

從為印度爭取獨立轉為尋求馬來亞獨立,並將自己定位為代表印度裔權益的政黨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大黨黨旗。

1957年5月9日,時任國大黨主席善班丹和由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代表團前往倫敦同英方代表進行獨立談判,最終馬來亞成功在同年8月獲得了獨立。獨立後的國大黨也和巫統以及馬華共同組成政治聯盟,一直執政到2018年。在此過程中,三個政黨的合作也可以說是慢慢構建出以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組成的“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的形象。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善班丹。來源。telibrary。com

儘管國大黨在執政期間積極地推廣淡米爾語在印度裔社群的使用,但由於淡米爾人、錫克人和印度裔穆斯林之間來往甚少,印度社群在馬來西亞依舊較為分散,除了國大黨之外,

馬來西亞目前還很難看到真正意義上代表全國印度人的組織

。這也導致了今天馬來西亞印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話語權有時還不如當地的華人群體。

今日的馬來西亞印度社群中有個較為特別的群體,那就是印度裔穆斯林。馬來西亞當地人一般都將其稱呼為“嘛嘛”(Mamak),這些印度裔穆斯林所經營的餐館也被稱作為“嘛嘛檔”。這些餐館多以售賣南印度風味的食物為主,主打24小時營業,是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共同享用美食的好去處,“嘛嘛檔”也成為了馬來西亞的國民象徵之一。

印度人,紮根馬來西亞

嘛嘛檔。來源。wikipedia

與此同時,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

如今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身上也很難看到種姓制度的影子

。很多精英階層的印度人多數都在醫療界和司法界工作,今天,“律師”和“醫生”已經成了馬來西亞普通民眾對印度人的既定印象。但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的社會,對印度人的負面印象乃至歧視也時有所聞。儘管如此,在經歷百年的歲月後,印度人也和其它當初移居馬來半島的族群一樣,在異國他鄉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成為東南亞的一個新民族。

參考資料

(上下滑動):

《英國殖民統治前的馬來亞印度人》羅聖榮、汪愛平;《英殖民統治時期馬來亞的印度人移民》羅聖榮、汪愛平;《馬來西亞的錫克人和錫克廟》陳亞才;《二戰時期馬來亞華人與印度人政治活動的比較分析》石滄金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