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過時”的商業化泛釋

過時,指的是落伍、陳舊,不合時宜。

過時,是一個貶義詞,因為社會一直在發展,如果總是墨守成規,那必然有礙於發展。簡單來說,比如說農業,石器時代是刀耕火種,後來有了鐵器——“鋤禾日當午”裡的鋤便是鐵製的了。之後,有用牛耕手工兼用。再後來,便有了機械化生產。但這些並不是一刀切,比如在八九十年代,已經有了機械農業現代化工具了,但一些地方因為各種條件,還只能人工、牛耕。即便現在,還不能完全脫離手工生產,尤其是丘陵地帶。丘陵的農田高低不平,一塊一塊麵積不大,稍微大型一點的比如收割機根本無法到達、無法使用——這裡說的是事實情況,不是理論,不是推測。所以在一些地方,鋤頭、鐮刀之類的農具已經過時,但在另一些地方,還得繼續使用。

再比如說服裝,在城市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款式、顏色不同搭配方式的著裝,算是時尚。在店裡買衣服時,會聽到各種關於時尚的宣傳,在各種可能獲得資訊的地方,也有類似的說法,現在流行什麼,即將時興什麼等等。現在的服裝,一般質量還不錯,能穿好些年,可是為什麼要換?因為舊的過時了,需要時尚。

記得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小鎮,很多人穿中山裝。還有一種四個口袋但與中山裝不同的是,中山裝會露出整個口袋的外形,而那種上衣只露袋蓋。中山裝大多以深藍色為主,也有少數淺藍、或黑色呢子的。而那種露袋蓋的多是軍綠或深藍,其實不光是農村、小鎮,城市應該也穿,電視上見過。當然這是一種男裝。這兩種服裝現在小城鎮的市場小店、小攤上還能見到。其實想不明白的是,如果穿上這樣的服裝,會顯得哪兒過時了呢?難道一穿上這樣的衣服,這個人就變了嗎?

至於審美的問題,不是越發展越包容嗎?如果說布料過時了,還說得過去,因為工業發展布料在各方面越來越好,既舒適、又伸展。老式的布料有的穿著舒服,但易起皺,甚至捲起來,不起皺的又不太舒適……那麼現在的布料越來越適合穿著了,當然是用這樣的布料比較時尚。至於服裝的樣式,也就是這麼那麼的各種穿插錯落而已,並無什麼本質的改變。再說,新出來的款式,憑什麼就時尚了呢?這時尚到底是由誰說了算?誰掌握了話語權?

……也許有人說,如果服裝的款式永遠不變,那服裝設計、服裝美學、服裝商業還怎麼發展?服裝當然要發展,但是發展是為了更多元化的發展,多元的審美,不能用無端打壓以“暴力語言氛圍”的方式來發展。什麼是“暴力語言氛圍”?就是你明明覺得,這衣服好好的,怎麼就不能穿了?但囿於某種不知怎麼製造出來的無端的氛圍,昨天還穿得好好的,今天就覺得不好意思穿出去了,明明覺得這與“時尚”無關,可還是隻能穿一件“時尚”的衣服才敢出門。所謂“無端的氛圍”,就是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樣,大家就逐漸地達成了如此一致的“共識”——然而內心並不見得認同。誰是那無形的“推力”?

以前家裡盛菜,基本都用碗,大碗小碗中碗,大的裝湯,中的裝菜,小的盛飯。但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用盤子盛菜,成了一種時尚。用盤子盛菜當然可以,沒任何問題,但是用碗盛菜難道就不能吃了嗎?換個東西盛菜,能提高營養價值?或者是改變口味?誰是改變大家觀念得如此強力而又無形的推手?

菜的做法也是有“過時”、“時尚”之分的。比如有的菜,調料要佔到主菜的份額了,炒一盤菜,幹辣椒比菜多。少放些辣椒不行嗎?據說就是“時尚”的做法——一盤油紅的辣椒,裡面藏著些肉丁或肉片。事實上,做過菜的人都知道,辣椒多,菜也不見得就很辣了,會用辣椒,是用不了多少辣椒的。是為了節省成本嗎?幹辣椒也並不便宜,只不過,幹辣椒能“撐場面”,而且幾乎是沒人吃的,不少餐館都能“二次食用”——這大概才是內幕之一,然而披了一個“時尚做法”的外衣。

好吧,且不說二次利用,幹辣椒比較蓬鬆,好看,或者說,這樣的“造型”能滿足食客的好奇心——但是,在大家都這樣做的泛化情況下,你餐館實在一些,豈不也是滿足了消費者的好奇心?再說了,就算餐飲要發展、烹飪要發展,但是發展的路千萬條,為什麼要用這樣的類似“造假”的方法呢?其實道理都懂,然而大眾為什麼從質疑到見怪不怪最後默預設可了呢?誰有這樣大的“力量”?

不是所有時尚的東西,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有的東西也確有過時,的確需要發展、不斷髮展。也有很多時尚是好的,比如讀書,曾經是“流行”過讀書無用論的,但是最近這些年,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對圖書的關注度也在漸漸提高,在乘坐地鐵時,已經可以見到一些讀書身影了,無論是紙書、電子書,都開始有了。再有就是見義勇為的、生活中一些助人為樂的行為,在各大媒體報道上也越來越常見。而那種“明星八卦”的小訊息,越來越少……這些時尚,就是質的變化,就是值得推崇的。

再來說說關於力量強大的“幕後推手”吧。曾經一度流行地宣揚996的事,就不說了,人盡皆知。最近又有了“菜刀不能拍蒜”的說法,這可是張小泉菜刀的總經理說的“菜刀不能拍蒜”。老百姓在自家廚房大多是用一把菜刀,切、剁、剔、拍等。如果按這位總經理的說法,每家可能得準備幾把菜刀了,專門切的、剁的、剔的、拍的,切要分切肉的,切菜的……這樣一來,他的菜刀可就“火”了。不過這次他的回覆太奇葩,引起了公憤。

營銷手法顯然不是“一日之寒”,那得有一個過程。好比醬油或醋一樣,多年前,炒菜、燒菜、涼拌,都用一樣的醬油或醋。而現在,炒的、燒的、涼拌的都得用不同的型號。以前的醬油兼有上色、鹹鮮香之功效,現在的生抽是絕無顏色,要上色只能再買老抽,但老抽顏色過濃,只能少量上色用,多了就黑了,所以要鮮香還得買生抽……你想買以前的那種醬油,不好意思,過時了,停產了,消費者有什麼辦法?沒有辦法,只能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時”俱進。

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到底誰是幕後推手?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的發展,是有利於民,有利於人們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的需要。然而,當一個詞被“泛化”用濫之後,幾乎就成了一種“語言暴力”,形成一種無形的“暴力氛圍”,讓很多人無法不做出違心的選擇,那就有違初衷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