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一部最接近歷史的小說,其中塑造了許多特點鮮明的典型人物,如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的曹操,

“料事如神、善於謀略”

的諸葛亮。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這些人物塑造中除了“奸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三顧茅廬”的劉備外,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關羽。

後世的人都將拜關公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信仰,在自己的家中擺放關羽的塑像用以參拜,這正是關羽那種剛正、有氣節、勇猛讓人們對其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關羽的形象不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影響,隨著戲曲、小說、雕像的不斷髮展和完善。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對關羽形象的塑造也更加鮮明和突出,形成了“關羽戲”,在三國文化的傳播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1 角色戲劇——關公戲

“關公戲”,顧名思義就是以關羽作為戲劇主角的劇種。

《三國演義》的眾多角色中,最為後人所尊崇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而是驍勇善戰、忠誠不二的關羽。

這也正是三國文化對世人的影響,人們將對關公的崇拜融入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人們甚至將其稱為“武聖”與“聖人”孔子並列,將關公作為另一種方式的儒家所宣揚的封建倫理道德的“代言人”“衛道者”。

這看似是小說角色的塑造得成功,但實則卻是人們內心對這種驍勇善戰、剛毅忠誠的渴望,希望能夠出現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亂世保全自己。

在陳壽的《三國志》和關於三國時期的一些史書的記載中,關羽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將領,並沒有像小說中所描寫得那樣出神入化。

隨著傳奇、戲劇、小說、雕塑等藝術形式的發展,與關羽相關的故事也就被流傳得更加廣泛。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人們口述和在書中所見到的關羽,更多的是具有一種“神異”色彩,將其神化。

關公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是《三國演義》中對關公這一形象的塑造,讓人們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崇拜。

而關公的故事除了在書本上見到外,在民間坊間也廣泛流傳,尤其是宋代興起的話本的影響。

宋朝的話本是當時民眾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當時官方設定的

“勾欄瓦肆”

中進行表演,以話本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他們所知道的但似乎不太熟悉的關公。

久而久之,喜歡看有關關羽的表演和聽關羽故事的人們越來越多,關羽就成為了“勾欄瓦肆”中的最受追捧的人物,只要與關羽相關,必定人滿為患。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元朝的雜劇的出現,可以說是為關公戲的形成奠定了藝術形式上的基礎,而其也為看三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元朝鐘嗣成的《錄鬼簿》、明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明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等眾多有關戲劇發展的書籍記載的關公戲就多達十餘種,而其記載的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的劇種也只有40種。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可見,時人對關公戲的喜愛之情甚為濃烈。

元雜劇中的關公戲大概有12種,根據其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的不同,將其分為兩類:

其一是從歷史故事發源而來,經過戲劇家的加工以後而形成的,如《五關斬將》、《單刀會》等。

注重從古代的歷史中發掘具有文學價值和意義的內容,在當時蔚然成風。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除了宋朝的話本外,講史、南戲和元朝出現的講史話本的都將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作為創作的第一手資料。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元朝講史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其的問世代表著三國故事形象化、現實化、定型化的更進一步地發展。

關公戲中所表演的一切演劇的題材和劇本都是從已經定性的講史小說的系統中取材,這也就形成了一個讓人們不以為意的缺點。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就是在某些故事情節和表演的方式上會有一些相似性和重複性。

其二是來源於民間流行的傳說故事和神話故事,還有一些是為了使得故事更加精彩而被作家虛構出來的故事。

如《月下捉貂蟬》和《大破蚩尤》從這劇中的人物貂蟬和蚩尤就知道其不可能與關羽出現在一起,但是為了故事的精彩和完整。

讓觀眾感到頗有新意,作家只能選擇在基於史實的創作中加入虛構的元素,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關公戲中的關公不僅是一位驍勇善戰、忠誠不二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充滿正義、不徇私情,富貴不淫、不為美色所誘惑的形象。

如《單刀會》中有:“他上陣處赤力力三綹美髯飄,雄赳赳一丈虎軀搖,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個活神道”。

《三戰呂布》:

“面如掙棗美髯垂,青龍寶刀吞獸口”

等相關的描寫,將關公塑造成一個健壯而英氣飄飄的

“美髯公”

的形象。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關於關羽外形的描寫逐漸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關公就是一個面有美髯,身披青巾,著紅袍,手持青龍寶刀的人。

從這些可見,劇作家在創作以關羽為主角的關公戲的時候,將人們或者自己對英雄的一切美好的幻想都賦予關羽,他是一個集勇敢、忠義、剛正不阿的對英雄的完美化身。

02 關公戲之於三國文化傳播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一些流傳的事情無法實地去考證,更多是透過一些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來了解。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在明朝嘉靖年間,戲劇的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方式,不僅僅是因為其能夠滿足人們對於人物的一切的幻想。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那個時代,平民百姓大多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

所以戲劇不僅其通俗易懂,而且不需要很高的文學素養,也能知道歷史故事,何樂而不為呢?

明嘉靖時期,統治者對戲劇的表演形式和方式以及角色的塑造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再似前朝可任性而為。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說:

“時士大夫恥於留心詞曲”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統治者規定,雜劇戲文不能將歷代的帝王后妃忠誠節烈之士作為描寫物件。

不僅都不能夠在公共地方演出,就連私下在家裝扮也要受到同樣的懲罰。

關公自然在這被禁止的範圍之內,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嘉靖之後,人們注重享受生活,對劇本創作的限制略有寬鬆。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關公戲的創作的演出劇目雖然劇情發生了變化,但是其終究是按照史書所記載的三國文化和歷史為結構全文的時間線索。

如《單刀會》從楚漢爭霸,漢朝成立講起,從桃園三結義到三顧茅廬來述說“我”(關公)的卓越貢獻。

並且善於在創作人物形象的同時,借鑑民間傳說和神話傳說,更多是以《拜壽》等為題材的熱鬧劇,而不再是摺子戲。

明清時期的關公戲與元朝的關公戲有著巨大的不同。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不僅題材的創作更加集中,關公作為主人公其人物性格也更加突出。

而且關公戲更加註重“戲”,即能夠維持關公在人們心中固有的英雄形象,又能在其中注入更多的娛樂性的元素,滿足人們的審美趣味。

這種演劇的形式不僅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為《三國演義》小說的創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而且還讓人們能夠更加多角度地去了解三國時期的文化,激發人們對三國文化的探尋的興趣。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三國文化透過隱含在關公戲中的方式出現,不但對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有著重要作用。

而且也能夠讓不通史書、不識字的平民百姓瞭解到三國文化,在某些方面增強他們的見識,促進文化素養的提升。

英雄主義不僅僅是關公自身的特點,更是整個三國文化的核心。

透過關公戲的表演,將英雄崇拜這種三國文化深深融入人們的思想中,使其經久不衰,存續至今。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在關羽“神化”的過程中,關公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將舞臺上所展現的關公的形象和人們心中所想象的關公的形象的重合,成為在三國文化的傳播上的一場出色的表演。

關公戲以在公眾面前表演的方式,超越了人們在私人閱讀的時候,所形成的“私人想象”,打破了私人空間對人們的限制。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讓人們看到更加鮮活的三國,感受到與自己想象中看似大相徑庭,實則迥然有別的三國文化。

關公戲雖然表面上只是戲劇的眾多題材中的一種,但是其能夠生動傳神地傳遞出來的三國時期的文化和人生價值是眾多體裁的作品無法替代的。

小結

關公戲,除人物的塑造之外,還有讓人非常羨慕的兄弟情誼,如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

談談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其所傳遞得出來的兄弟結拜的情節,這種擁有忠義和狹義的三國文化,正是透過關公戲生動鮮活地展示在人們的眼前,被後世的人所仿效。

參考文獻:

《論關公戲與三國文化的傳播》

王季恩《金元戲曲》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大明律講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