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中考文言文專練」《送東陽馬生序》課內外對比閱讀三篇

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選段,回答問題。

【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王冕①者,諸暨②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踏田者,父怒,撻③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④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⑤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節選自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畫家、詩人。②諸暨:今浙江境內。③撻:用鞭棍等打人。④長明燈:佛像前晝夜不熄的油燈。⑤韓性:元末大學者。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無從

書以觀 聽婦前

詞(《石壕吏》)

B。錄畢,

送之 雙兔傍地

(《木蘭詩》)

C。執

映長明燈讀之 執

而臨之 (《馬說》)

D。父怒,撻

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2)安陽韓性聞而異之。

3.甲、乙兩選段最能體現宋濂、王冕好學的一個字分別是_____、____。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學大家,善於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請從下面句子中,任選一句,簡要分析這一手法的作用。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2)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參考答案】

1。B【解析】A項中的“致”,前者是“得到”的意思,後者是“表達”的意思。B項中的“走”,均為“跑”的意思。C項中的“策”,前者是“書冊”的意思,後者是“馬鞭”的意思。D項中的“之”,前者為代詞,他,指王冕;後者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故選B項。

2。(1)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穫。

(2)安陽的韓性聽說以後對此感到驚異。

3。嗜 痴

4。示例一:我選擇第(1)句。這句將老師的嚴厲與自己的謙遜進行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更具說服力,突出了作者虔誠求學的可貴。

示例二:我選擇第(2)句。這句將佛像的猙獰恐怖與王冕的“恬若不見”作對比,突出了王冕讀書的專心。

【參考譯文】【乙】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命令(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聽學生唸書。聽完畢(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牛來責罵(他們家的牛)踐踏田地踩壞了莊稼,王冕的父親大怒,用鞭棍打王冕,過了不久(他)又和以前一樣了。(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於是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偷偷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冊藉著佛像前晝夜不熄的油燈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是用土製成的泥像,(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坦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以後對此感到驚異,收(他)做弟子,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二、閱讀下列兩段文言文閱讀,回答文後問題

【甲】 與人書(六)① 顧炎武

生平所見之友,以窮以老而遂於衰頹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東,得無有隕穫③之嘆乎?昔在澤州,得拙詩,深有所感,復書曰:“老則息矣,能無倦哉?”此言非也。夫子“歸與歸與”④,未嘗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學,死而後已。

[注]①選自《亭林文集》。《與人書》是一組顧炎武與友人討論治學方法、文學、歷史等的學術短札。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②赤豹:顧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隕穫:文中指喪失志氣。④歸與歸與:回去吧回去吧。這是孔子周遊列國,晚年時想回去講學的感嘆。

【乙】當餘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ɡ)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yè)然若神人;餘則縕(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復

曰書:

(2)

未嘗

一日忘天下也 未嘗:

(3)媵人持

沃灌 湯:

2.梓莘與保雅在理解《與人書》中“拙詩”一詞時有了困惑,請你參與討論。

梓莘:“得拙詩”的意思是“赤豹讀了一首拙劣的詩”。

保雅:我感覺不對,“拙詩”在這裡不應該這樣理解。

你:是的。“拙詩”不是指“拙劣的詩”,理由是:

3.【甲】【乙】兩文主旨都是勸學,兩文勸說方式各有特點,請簡要分析。

4.文化需要傳承。讀了【甲】【乙】兩文。你汲取了哪些關於學習的有益啟示?請結合文字內容和自身體驗,談談你的閱讀感悟。

【參考答案】

1。(1)寫信(2)不曾(3)熱水

2。“拙”是謙辭,“拙詩”在這裡是謙稱“自己的詩”,並且從下一句“深有所感”可見,這是一首好詩,能觸動人心。

3。甲文采用舉名人事例(或對比)來說服的方法。文章直接指出史可程“老則息矣,能無倦哉”的錯誤想法,並以孔子晚年仍然積極進取不忘天下的事例來勸說。乙文選段主要採用現身說法的方式,敘述自己外出艱苦求學的經歷,以環境的惡劣來凸顯其堅定不移;以紈絝子弟作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專注學習的精神,旨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有所成就。

4。示例一:學習並非總是輕鬆就能完成。要想學有所成,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學習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像宋濂那樣勤奮刻苦,付出努力。其次,還需要有強大而充實的內心,能抵擋各種誘惑。現代社會網路發達,手機遊戲等對我們誘惑很大,需要我們意志堅定,專注學習。還要能體會認識到學習的樂趣和意義。當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不能消極應對,要像顧炎武說的那樣,積極進取;取得一點成績時,也不能驕傲自滿而停止學習,要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示例二:學習要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經典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華,學習經典文化能讓我們立德修身。如從上述兩文中,我們就可以學到顧炎武的積極進取精神,學習到宋濂在紈絝子弟追求享受面前經得住誘惑的專心致志,還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如要不斷學習,做到活到老學到老,要善於拜師學習,做到謙虛好學,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等。

【參考譯文】【甲】(我)這一生遇見的朋友,因為窮和老(的原因)就走向沒落和頹廢的人,十人裡面就有七八人。史可程,是個君子,一直居住在江東一帶,能沒有喪失志氣地嘆息嗎?曾經(居住)在澤州,得到了(一首)我的詩,(觸發了自己)深深的感觸,又寫信(給我)說:“年齡大了就停止了,怎麼能不失去興趣呢?”這句話說得不對。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但是)不曾有一天忘記過天下。所以說君子的學習(道路),直到死才會停止。

三、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曰:“然則請問循序漸進之說?”曰:“以二書①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約其程課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②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選自朱熹《讀書之要》)

[注]①二書:指《論語》和《孟子》。②索:尋求。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嘗

百里外趨:

(2)禮愈

至:

(3)或問讀書

法 之:

(4)未

乎前 得: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3.【甲】文從第一人稱的角度,記敘了主人公“讀書之難”和“______”兩件事;【乙】文透過學生與朱子的_____________描寫,講述讀書方法。

4.【甲】【乙】兩文都對為學之道做了闡述,試分析兩文中作者對於學習方法的態度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1)快步走(2)周到(3)結構助詞,的(4)領會

2。(1)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鬆抄錄書。(2)沒有通曉這個內容,就不可(急於)去記住那個內容。

3。求師之難 對話(語言)

4。【甲】文中作者強調了學習一定要“嗜學”,即要熱愛學習,要有勤奮、不懼吃苦的精神和虛心請教的態度;【乙】文中作者強調了讀書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且要熟讀精思,精心探求字句內容並通曉領會。(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乙】有人問(朱子)讀書的方法,(學習應)怎麼用力。(朱子)說:“依照一定的順序逐漸深入,熟練誦讀然後精心思考。”(學生)說:“那麼請問(什麼是)循序而漸進的主張呢?”(朱子)說:“用《論語》和《孟子》來說,就是先讀《論語》後讀《孟子》,通曉了一本書而後到另一本書。用一本書來說,它的篇目章節文字語句,開頭結尾次序,也各有順序,不可以打亂。衡量(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約定課程而且謹慎地遵守它,(每個)字(都要)探求它的解說,(每句)話(都要)尋求它的意思,沒有領會前面(的內容),就不可去探求它後面(的內容),沒有通曉這個內容,就不可(急於)去記住那個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