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雲南上山的水稻,是雲南人的魂魄

雲南,位於雲貴高原,多為山區,幾十年來都是落後的象徵,但它其實蘊含這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

雲南生活著26個少數民族,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特色。但這些少數民族卻大多都是莊稼人,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耕種一年卻只夠口糧。

雲南各種產業落後,工業不發達,農業都在高山上,想要致富就更是難上加難。那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是人民不夠勤奮嗎?顯然並不是。

如今,少數民族的文化正在被人們遺忘,正在流失,這是一個悲哀的,也是讓人遺憾的現實。

造成這一切的,是環境,是地形,是那高高的山路。這裡開闊的平原非常有限,人們都居住在高低起伏的大山上,農民真的是想把水稻種在高山上嗎?顯然也不是。

雲南上山的水稻,是雲南人的魂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水稻上山不是因為多受雲南人民的歡迎,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生存下去。

雲南的先輩們在大山中開墾,創造了奇蹟,開闢出了壯觀的梯田。

在外地遊客看來,這是美麗的風景,但這卻是雲南人民生存的根。對於別人來說這是震撼和奇蹟,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是無奈與艱辛。

雲南上山的水稻,是雲南人的魂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樣的梯田,都是先輩們用鋤頭,用人力一點一點挖掘出來了,他們和環境鬥爭,與命運抗爭,才擁有了壯漢的梯田群。如此大的工程沒有依靠任何現代機械,可想而知是多麼艱辛。

梯田是雲南人的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遺產,是先輩們的汗水,是雲南人少數的精神和魂魄,也是祖輩留給後世的財富。它不是金錢但它是龐博的靈魂,它哺育著後代。

我不知道未來它的命運會是如何,但我知道這樣的精神不應該被後世擯棄和遺忘。

雲南上山的水稻,是雲南人的魂魄

因為雲南的梯田,無法機械化生產,產量低,所以併產生不了經濟效益,但飛速發展的如今,人們對美好的生活條件的渴求越來越強烈。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都不願意種地了,在外面工廠一個的收入或許都能夠抵得上在老家大半年的收入了。

如今的雲南梯田依舊只能靠大量的人工,靠肩扛馬駝,效率低,人工投入大,這樣的生產模式放在現在並不樂觀。

如果我們的父輩老去,沒有力氣再去耕種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它們或許只能淹沒在雜草叢中了。

雲南上山的水稻,是雲南人的魂魄

或許到那時候我們失去的不單單是耕地,梯田,更是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的記憶和文化,終將成為遺憾,那時候我們會不會後悔?

那我們應該如何保住這樣我們現在還沒有失去的東西呢?

放棄繼續耕種這些耕地究其原因還是經濟價值,我們或許應該考慮改變它們的收益模式。像雲陽梯田,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發揮它的文旅價值。

除了旅遊還可以考慮增加其他農作物的種植,整合碎片化的土地,以集體或合作社的模式進行經營性種植和管理,讓農民參股入股,達到讓農民有經濟收入。

只有讓它發揮除了農作物生產以外的價值,才能保證它不被人放棄,不被淘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