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劉家口村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劉家口村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中國民族博覽》2018年12期 徐鳳秀

(山西師範大學,山西臨汾 041000)

【摘要】山西省朔州市劉家口村,是晉西北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落,劉家口龍王廟遠近聞名,一塊塊石碑就是其歷史的見證。劉家口村風淳樸,村民勤勞,家族觀念很強,祠堂的修建是公共文化空間合理利用的表現。近年來,老年活動中心的修建更是為新農村的建設增光添彩,在這片熱土上,劉家口村民譜寫著專屬於他們的一個個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

朔州市朔城區下團堡鄉劉家口村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一、劉家口村概況

劉家口村位於雁門關外,朔州市區北十三公里,歷史悠久,交通便利,礦藏豐富,民風淳樸,遠近聞名。東西兩面環山,南北溝壑縱橫,是古代和解放戰爭時期通往內蒙、大同、偏關、平魯等地的關口和要道。晉北地區處於黃土高坡,降水量少,農業社會尤以作物產量為重,而龍王在這裡就是降雨的寄託,也就形成了早期的龍王崇拜,祈求降雨,五穀豐登。由於口子村劉氏家族居住最早,歷史由名而得劉家口村。劉家口村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異地遷居,遍佈平朔二縣。劉家口村現有430戶,1114人,土地400多畝,耕地2400畝。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500元,很多小學生在市內就讀,20~30歲年齡段的青年多為大學生、研究生及博士生;30~50年齡段多為工人、幹部種地看門便成了60歲以上人們的工作。

二、劉家口龍王廟由來與發展

劉家口龍王廟,在洪武年期間已初具規模,後因洪水侵襲,廟隨村幾經北移修繕。尤其在乾隆六十年,經大修成為朔州城北全神聖第一大廟。從2008年開始,經過七年大修,更是煥然一新,供佛祖聖像26尊,改名“鴻福寺”,並另建全村祠堂供後人祭拜。廟地共改建過三次,第一次在區南廟嘴選址修建,第二次從區南移改建到此地,此後修繕一直在原址進行,再無搬遷,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在此址基礎上改建修繕。1958年前劉家口村和店平村不分,融為一體。石碑記載,《移建補修增修碑記》

“蓋躅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是生民衣食之原,莫切於雨之翠,故都邑率建宮以之……。”

據老輩人講,該廟原為龍王廟,歷史由來和修繕情況在石碑上記載得一清二楚。以前有一個兩面高的大石碑,在破四舊的時候不知道丟棄哪了,記載更詳述,現在僅存的四塊小石碑也是溝裂縱橫。石碑砌在東西牆壁上,東面兩塊是大清乾隆六十年篆刻,石碑記載,當時農村人們指望有好收成,民以食為天,而好的收成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農民養家種地很是辛苦,因此,古老崇拜就是建龍宮以求龍王爺保佑當地水土,連年莊稼有個好收成。在洪武年間修建了一所古剎,龍宮樂樓南北各三楹,鐘樓高臺,地勢狹窄,河水漸侵,劉述聖組織眾人從臺上移建平街改為東西六楹,嗣後水沖刷嚴重,多年以後寺廟成為古墟。後至乾隆二十五年,漸次剝蝕,劉述聖兒子劉珙對廟進行補葺。正殿全竣,樂樓未完。這次工程算是浩大無比。等到三四十年,捐資把樂樓修建好。五十一年又續捐資補葺才竣工,正殿仍舊三楹,而地基則從深溝中高築堂。池畔有鮮花映襯,極為美觀。後在高臺上加蓋一層,呂祖觀左右鐘鼓樓,又在西南角建書畫室三楹,西北角建禪室一所,建山門一座,四周有院牆圍欄,土木丹青靡不巍然煥然。凡親友道途者皆嘆美焉。建成後鄉間人們連連稱讚,這項工程實在浩大宏偉。

正殿左側牆壁上砌著另外兩塊石碑,分析可知,當地人們極為崇拜龍王,中華民族圖騰崇拜,對龍尤為鍾愛,龍王是雲行雨施的執掌者,是滋潤萬物的神靈,而聖母娘娘是保佑萬物子民的神,三觀是救萬物於水火之神,有鎮壓驅除妖魔鬼怪的土地神。在古老人們看來,世間萬物都是神靈的恩賜和護佑,他們崇拜敬畏,心願美好。

最新修繕好的鴻福寺正殿正面為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左右有四座神像護之,時而雙手合十,時而雙手作揖,左女神像坐大象,右女神像坐獅子,皆坐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兩邊,護佑著,打坐著,參悟著。

偏殿中間這座為藥師佛扁鵲,醫生都來此地祭拜,左為財神,兩手託著金銀財寶,開心得合不攏嘴,右面為龍王,似在祈雨。由此也看出,以前以龍王廟為主的寺廟如今諸神皆有,而龍王已然成為了配祀神。可以看出隨著科學的發展,文化自信尤為重要,當初祈求龍王降雨現在也沒有那麼隆重。祈雨儀式簡單甚至消失,祭祀儀式也已然簡單,酬神演劇也是新廟建成開光以後唱戲三年。

正殿左側這家分別為中間觀音娘娘,左邊地藏菩薩,右面奶奶。

西禪房從左往右依次是老壽星、三官(天官、地官、水觀)、楊戟、馬王爺。

東禪房依次是孔子(手拿書卷),讀書人來文聖這拜拜,還是挺好的五爺,據說五爺是五臺山五爺,五臺山數五爺香火旺;童子佛,就是皇帝的兒子,太子信了佛並參與了佛事;再過來就是關羽關老爺;最後為老子,即道家創始人。

正月初一這天一大早,村裡人們就在此等候,大人小孩絡繹不絕,敬香祭拜,以示尊敬,祈求風調雨順,無病無災。

三、祠堂

在寺廟外東南角,便是劉家口祠堂了,出了廟,便走到劉家口祠堂,門樓上清晰可見的幾個大字映入眼簾————“2015年11月劉家口村祠堂”,走進一看,巨大圓柱形建築,外觀牆漆紅色,屋頂琉璃光滑,脊簷鬥獸齊全,有玻璃窗戶可從外觀內,好生妙哉。走進一看,一個個大中小型圓柱體坐落疊加,從上到下,由小而大,祖輩從上到下由大而小,上為祖先,下為已過世子嗣,牌位整齊有序放置。整個圓柱體有12米高,底層外邦塗有彩繪,五顏六色,似有蓮花樹木、人魚鬆柏等點綴,象徵祖祖輩輩枝繁葉茂。

四、李氏家譜

編修家譜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它發端於周代,在宋代和明清時期已經盛行。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中世系人物和事蹟等眾多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它與正史、方誌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記述的三大支柱。

家譜反映了人口繁衍、家庭遷徙,還記載著家訓、族訓及本家族史上的傑出人物。家譜是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對歷史學、民族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獨特的貢獻。從古到今,人們重視親情、重地緣、重血緣。修家譜,在一定程度上對顯示個人的歸屬感、自豪感、成就感有著重要的作用,以及對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的家族關係、父子關係,可使其發揚光大。

劉家口村《李氏家譜》是劉家口李氏首次編撰的家族譜記,它共分五個主要部分,約十二萬多字。《李氏家譜》除了介紹劉家口村李氏的世系分支遷徙,還有別於其他氏族譜記的記述,即歷代的姑娘、姑爺、外甥、外甥女的一些資訊也在《譜》中加以記述,同時增加了一些啟蒙學、格言、札記等之類的知識。

李氏家譜首次編修是五世孫李忍和六世孫李旺山、李嶽山等歷經八年多的漫長時間,集中共商、座談意向,制定目標,分工摸底,走親訪友,逐家盤查,反覆核對。集中整理後,由旺山執筆編寫校對並初步設計排版,包括《序言部分》《世系譜記》《人物記述》《祖籍述記》《序後》五個部分。大東院、裡頭院、當中院、外前院、壕壕院、板牆院、大西頭等幾個宅院是他們祖先的主要住宅。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地方經濟大力發展,因李氏祖先宅院下蘊藏著豐富的有煙動力煤,因煤炭大力開發,祖宗的宅院不能居住,後裔子孫開始從山上搬遷到劉家口村較為平坦的長短徵,平臺地蓋新房大院,形成了這時的劉家口李氏九世大約六百多口人的族系。

五、村委會對村落髮展設想與行動

劉家口村自從60年就有煤礦了,發電很早,煤礦對國家做出很大貢獻,現在因時而變,從環保角度看,煤炭漸漸被新能源取代,發展方向主要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現在都未成規模,都是個人養羊、養豬,種地也是個人,以後在這方面都得形成規模化,形成農業合作社,要想建設起來,做大做強,還得以年輕人為主幹,培養選拔人才,為家鄉做貢獻。

在這個古老而又極具現代化的農村,是山西很多農村的縮影,是劉家口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的結果,那些為農村做過貢獻和能工巧匠之人,雖已隨著時代變遷已消失遠逝,但那種堅強不息,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財富的精神永久流傳。

參考文獻∶

【1】李玉明。三晉石刻大全·朔州市朔城區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

2017。

【2】李旺山。李氏家譜。村內李姓氏族內部資料【o】】。由李發提供。

【3】苑利。華北地區龍王廟主神龍王考【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

【4】洪磊。當村落成為景區;鄉村人文景觀差異化生存與發展透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8。

作者簡介∶徐鳳秀(1993-),女,漢族,山西朔州,碩士研究生,山西師範大學,研究方向民俗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