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民主村裡話民主

亭臺樓榭綠樹間,水系環繞通幽處。走進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幹召廟鎮民主村,彷彿江南水鄉般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美麗迷人的畫卷背後,是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帶領村“兩委”班子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引領村民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民主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是內蒙古的名村,無論黨的建設,還是經濟發展,在全鎮都名列前茅,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曾視察過。

但進入新世紀,民主村的星光卻黯淡下來,“民主村裡不民主”成為當地村民的口頭禪。矛盾最深的時候,99名村民拿著360多人簽字畫押的聯名信,反覆到市區兩級信訪局、檢察院等部門上訪。

2013年春,時任村主任的張三明在臺上講話時,瘦弱的他被幾個村民合力“扔”到了臺下。大庭廣眾之下,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當時也難受,但如果辭職,人們最後會說‘那老漢甚也幹不成’。”張三明思來想去不甘心,咬牙堅持了下來。

十幾名老黨員現場舉手發問,“逼”他表態。張三明不想高談闊論畫大餅,便拿自己的五官作承諾:“眼睛要看得見村民和黨員,耳朵要能聽得見大傢伙關心的事……”

承諾重要,踐諾更重要。張三明迎難而上,先從創新村組治理入手。民主村有16個村民小組,居住分散,由於自然條件、發展基礎差異以及各種利益糾葛,村民代表大會議定的事項在村民小組推行起來處處受阻。針對這一情況,張三明全面徵集社情民意,創新性地在每個村民小組推選5名代表組成“五人小組”,明確每組至少有2名黨員、召集人必須是黨員,以確保基層社會治理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

“五人小組”曾調解了一起棘手糾紛,至今讓村民津津樂道。70歲的村民趙某在自家地裡焚燒秸稈,不料火勢蔓延,燒燬了旁邊劉某的20畝松樹苗。森警到現場後評估損失為120多萬元,建議走訴訟程式。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為避免事態惡化,村裡立即啟動“五人小組”調解程式,穩控雙方情緒。“趙某沒錢,我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與調解的一位黨員回憶道。

“五人小組”經過兩輪調解,雙方各退一步,最後趙某賠償劉某20萬元,事件圓滿解決,雙方還因此被村裡評為“誠信戶”和“高風亮節戶”。

“五張嘴參與議事,十隻眼全程監督,五支筆把關複審”,村組事務在“家門口”實現了民主治理,成為破解“信訪難題”的密碼,這一經驗被巴彥淖爾市在全市農村牧區推廣。

2015年,張三明全票當選村支書。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破解村組治理難題後,如何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成了他新的奮鬥目標。

為此,張三明自掏腰包3萬餘元,多次組織村組幹部外出考察學習,因地制宜在民主村發展特色產業,建起了8萬隻蛋雞養殖基地、6萬隻肉羊養殖基地、千畝蘋果梨基地,以及開展特色瓜果種植……形成“一林二養三瓜菜”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8。6萬元,“富民強村”由夢想變為現實。

“豐衣足食了、錢袋子鼓了,村風民風也要變,讓村裡生活不比城裡差,活出我們的自信與派頭。”這是張三明經常對村民說的一句話。

在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他帶領村民舉行了“破陋習樹新風”千人宣誓儀式,制定了符合實情的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落地見效。村“兩委”制定紅白事宴“一桌不超過700元、煙不超過20元、酒不超過40元”的村規,村組幹部和黨員帶頭執行,得到了村民積極響應,節儉辦事、厚養薄葬蔚然成風。

路邊有燈光,林中有村莊,書院聞墨香,瓜果美名揚。民主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鄉村示範村”“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曾經的“上訪村”成了河套地區的鄉村振興“示範村”,張三明也成了全市聞名的“明星書記”。

本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局】,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