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雙減出臺一年多,教育圈裡又發生了不少大事。

比如新東方、學而思退場,宣告補課時代的正式結束;

比如教育部表明“普職分流”勢在必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升到了同等位置。

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家長依然難以接受自己孩子上不了高中。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1988版新華詞典裡有句話:

“張華考上北大,李萍進了中專……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之前看過一組資料,來自湖北日報釋出的《武漢打工人工資段位》。

研究生學歷及以上的人,中層月薪是11255元;

大學本科是7122元,專科生5400元,只有研究生的一半;

最底層的中職生,也就是被分流的那批孩子,只有4400元,差不多是本科生的一半。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從這份表格裡,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

薪資待遇,是和學歷直接掛鉤的。

學歷高,享受高薪資,高待遇,有更多職業選擇權。相反,就只能處處受限。

在這種形勢下,大家只能拼命雞娃,孩子們苦不堪言。

很多人說,為了改善現在這種情況,我們要效仿德國的雙元制。

可為什麼模仿的是德國?

德國教育,到底有什麼可取之處?

我們現行的教育,到底和德國有什麼不同?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為什麼要模仿德國?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問一下大家:

你能想象,一個電工不用早出晚歸,靠自己的工資住進大別墅嗎?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異想天開,但一位清華碩士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這完全可以實現。

這個男人叫老陸,今年49歲,畢業於清華,碩士學位。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在國內,他從事過很多職業,做過工程師,當過企業高管,還創業開了培訓學校。

但因為行業競爭激烈,天天007,他極少有時間陪家人,身體也垮了。

來德國後,陸保羅發現這裡的技工,待遇很好,收入算得上中產階層。

於是糾結一番後,他放棄了讀博,接受職業教育,當了電工。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那德國電工待遇到底有多高呢?

以老陸為例,每個月收入4、5千歐,折算下來3萬多人民幣。

遇到緊急活兒,工資按小時翻3倍,能達到150歐/小時。

如果週六再加班,年薪甚至能達到9萬歐,也就是人民幣65萬。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65萬元的收入在德國是什麼概念?

根據德國發布的《2022薪資報告》顯示:

醫生基本上是薪資最高的職業,平均工資在7.8萬歐左右,這樣對比下來,老陸的收入甚至更多一些。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放在國內,這個收入對有錢人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來說,也是天花板了。

來德5年,他和全家人住進了200平的大別墅,還帶500平的花園。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老陸一家人的合照

不只是薪資高,工作節奏也很慢,4點下班,週末雙休,加班加多了,企業還會被警告罰款。

那國內電工的收入是多少呢?

根據“職友集”的統計:大部分電工的收入在6千到8千之間,與老陸的3萬一比,難免相形見絀。

更何況,這份還算可以的收入,很有可能是他們風裡來,雨裡去,沒日沒夜工作換來的。

我還從其他資料中瞭解到:

德國的藍領比白領工資高。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就曾說過:

德國清潔工月薪2000歐,但做學術研究,工資可能也就1000歐。

所以,孩子未來當了工人,父母完全不用擔心他生活不下去。

甚至從功利角度看,如果孩子想掙大錢,過上幸福生活,上大學回報率遠不如接受職業教育。

畢竟,上大學要花錢,讀技校卻會掙錢,還有穩定的工作保障,這樣算價效比實在不高。

自然而然的,54。1%的德國年輕人選擇了直接工作,而不是去上大學。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你看,德國娃有學上,還想主動接受職業教育。

反而咱們國內,堅持分流,孩子們只能無奈接受。

這樣的巨大反差,正是由於中德職業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中國的職業教育

為什麼父母避之不及?

讓孩子學門手藝,當個靠雙手打拼的普通人,當然沒什麼不好。

但說實話,國內現在的職業教育質量,很難讓父母不憂心。

孩子們上職高和上大學雖然流程差不多,先學知識,最後1年實習,走向社會。

但兩者之間的師資力量,學習氛圍和環境,都相差甚遠。

比如職高老師只要求大學學歷,沒什麼相關的實踐經驗,能教給孩子的就更少了。

有的甚至剛畢業就來授課,自己也不過剛剛脫離學生身份,不過是照本宣科罷了。

所以孩子學到的知識,可能完全和現實脫節,更不要說接觸先進技術了。

更遺憾的是,實習也和專業、市場不一致,對孩子的未來就業幾乎沒有幫助。

之前看過《看客insight》的一篇採訪,講的是中職生俊華的實習經歷。

畢業前夕,他被學校安排進一家電子廠,實習期為5個月。

俊華是計算機專業的,然而在電子廠內,他負責在流水線上裝零件,一天工作10個小時。

工作高強度,沒有技術含量,那是不是能拒絕,或是逃跑?

對不起,學校會記大過,畢業證也別想要了。

誇張點說,

3年過去,孩子是怎麼進來的,基本上就怎麼出去。

所以他們找的工作,只能是流水線工人、客服……這些低技術工種,不僅工作強度大,收入低,而且非常容易被取代。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到點下班》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德國職業教育

不止贏在雙元制

我們再來看看,德國是怎麼做的?

先看師資。

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碩士畢業起步,還需要至少10個月的實習經驗,才能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

再看培養模式。

眾所周知,德國職業教育是雙元制,孩子一邊在學校跟老師學理論,一邊在企業跟師傅學技能。

這兩種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企業。一週5天,孩子起碼有3、4天在企業實習。

即便是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也是主要由企業根據崗位要求制定的,能緊緊抓住當下市場的最新技術和前沿。

甚至在學習理論前,學生都會去參加3-6月的“預實習”,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

最後,再來看下考核方式。

德國孩子從職高畢業後,一般會拿到兩種證書,一個是畢業證,另一個是行業資格證。

這兩個證的考核主體,依然是企業或是行業協會。說白了就是選拔和培養自己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這種制度下,孩子擁有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也能適應就業市場,自然也就不愁找到好工作。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關於學歷內卷

這幾年,北大博士當城管、海歸碩士當保姆、211學生送外賣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

有人憤慨:

“博士就該做博士的事,白瞎了國家培養你這麼多年!”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更多的人擔憂:

“現在博士都去當城管了,本科生怎麼辦,進廠擰螺絲嗎?”

是的,在國內的就業市場上,一直存在著一個鄙視鏈:

博士卷碩士,碩士卷大學生……一路往下,技校學歷的孩子,處於食物鏈的末端,前路自然可想而知。

為了將來能成功就業,孩子們都拼命學習,不想成為被分流的人,也情有可原。

但奇怪的是,在德國情況卻不同。

如果應聘者學歷過高,遠超出崗位需求,反而會因此被企業拒絕。

B站上有個影片,探訪了一家有100多年曆史的知名德企SATA。

接受採訪時,SATA的老闆就表示:

“比起大學生,我們更願意錄取自己培訓過的學徒工。”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影片《為什麼德國年輕人選擇不上大學,直接去工作?》

裡面有個叫梅琳達的23歲女孩,高中畢業後,沒上大學,而是接受了職業教育,3年後正式工作。

SATA一共240多個員工,很多都是像她這樣,接受培訓進來的。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影片《為什麼德國年輕人選擇不上大學,直接去工作?》

造成這種現象的,有兩點原因:

第一,德國人對藍領的要求很高。

任何人上崗,都要經過專業培訓,拿到資格證書。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你是博士學位,想開一家理髮店。

可以,但術業有專攻,請你先去考資格證,或者透過公司考核。

這個制度,類似於國內的教師資格證、會計證書,但是德國劃分得更細,更全面,足足426種方向。

不管是理髮、賣豬肉、還是開大巴,都要接受對應的職業教育。

這樣一個蘿蔔一個坑,單從就業來看,學歷高几乎沒太多用處,自然也捲不起來。

第二,是企業用人成本的問題。

在德國人看來,高學歷人才,雖然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

讓博士去幹藍領工作,能不能上手不說,還得為對方的高學歷買單,花更多工資。

相反,選擇專業培訓過的職校生,當時就能工作,工資成本還更低。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影片《為什麼德國年輕人選擇不上大學,直接去工作?》

德語中有個詞,叫Überqualifizierung,就是形容這種現象的。

這種觀念,也導致德國的就業市場,很難卷得起來。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是被迫分流

還是主動選擇?

我家女兒上初中,目前最緊迫的,還是中考分流。

每次談到這個話題,好多父母都覺得分流太早。

用分數篩選孩子,公平不公平兩說,關鍵是太傷害孩子的自信了。

很多被分流的孩子,會感覺自己低人一等,被徹底放棄。

不僅是他們,社會對被分流,接受“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極低。

《剝洋蔥》曾有一期採訪職校生的報道:

很多孩子都把“差生、廢物、壞孩子”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甚至有人用“殘次品研究所”這樣的詞,去形容學校。

而這些想法,正是因為親戚的閒言碎語,社會的不認可慢慢形成的。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其實說到分流,德國人更早,也更狠。

他們小學4年畢業後,也就是10歲開始分流。

可為什麼德國孩子,有機會上高中,還主動選擇技校?

仔細研究過,大家會發現,起碼相對我們而言,他們的分流並不殘酷。

因為他們有後悔的機會,能隨時回頭走另一條路。

有叫樂柏的德國博主介紹:

如果孩子搞不清未來想幹什麼,或者上學上到一半,發現自己不適合這種教育。

無論他目前上了哪種型別的中學,他都有改換賽道的機會。

比如,你家孩子上了文理學校,自己實在跟不上,可以轉校。

除此之外,德國還有很多綜合中學,類似於把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放在一起。

在這種學校,孩子甚至連轉校都不用,換個教室就行。

孩子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自己適合做什麼,人生該怎樣規劃。

一張清華博士和職高電工的工資對比圖,撕開了這屆父母雞娃的真相

圖片來源: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也是德國和我們教育最大的差別。

一個是主動選擇,一個被迫放棄;

一個是“一考定終生”,一個是隨時有退路;

一個是“被嫌棄的一生”,一個是未來可期。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像德國一樣,給孩子可選擇的,看得見的明天。

到那個時候,父母和孩子才會真正認可職業教育,勇敢走不一樣的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