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記憶中的童謠(上)

原創

綠竹百合

綠竹百合

文 原創 圖來自網路 侵刪

記憶中的童謠(上)

“門前大橋下,遊過一隻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在小區樓下看孩子們玩耍,他們唱的兒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稚嫩的童聲,天真的笑臉,喚起我童年的記憶,讓思緒飛過千山萬水,回到生我養我的村莊。

記憶中的童謠(上)

人不論貧窮富貴,童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因為尚不懂事,想愁也愁不起來啊。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對現在很多家長從孩子牙牙學語就開始讓他們學這個學那個很不認同。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農村物質生活匱乏,更沒有像樣的娛樂,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快樂。跳房子、踢毽子、拾子兒、摔四角……自己動手做的鄉土玩物現在看來更環保、更安全、更有趣。

記憶中的童謠(上)

記憶中還有口口相傳的童謠,合轍押韻,極具地方特色,隨便道來朗朗上口,但不適合整理成文字,因為很多用到的方言土語,落實在文字上還真不知道怎麼寫。曾經我動過整理兒時童謠的念頭,但我在老家待的時間零零碎碎,加之過去太久了,很多淡忘了,記住的要麼殘缺不全,要麼只有音兒對不上字兒,終未如願。

記憶中的童謠(上)

兒時的童謠大致分兩種,一種是閒暇時大人教的,多與當地的事物、景觀、風俗有關,代代相傳,又不斷改進,或褒或貶,風趣幽默。比如《小板凳》:“小板凳,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籽。奶奶嫌我嗑得髒,我給奶奶燒碗湯。奶奶罵我沒材料,我把奶奶活埋了。奶奶誇我小乖乖,我把奶奶扒出來。”老少嬉戲、祖孫同樂的畫面躍然紙上;

記憶中的童謠(上)

比如《小小子兒》:“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鬧著要媳婦兒;你要媳婦兒做個啥,做鞋做襪點燈說話。”短短几句勾勒出小男孩兒的天真可愛、憨態可掬;比如《瞎話》:“鍋臺上種了二畝甜瓜,大車推不走,小車拉不下,一個光屁股孩兒,一抱抱走啦。瞎子看見了,聾子聽見了,啞巴就喊,瘸子就攆。一攆攆到東西地、南北角,用磚壘了個土小井,上棗樹搉了個柳木扒勾,勾住他的禿小辮。”全是不可能的事,但想來頗有意味,不禁令人啞然失笑。

記憶中的童謠(上)

童謠作為鄉土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增加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快樂,也在調侃談笑中傳播做人道理、諷刺那些行為不端的人。比如《野麻雀兒》:“野麻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扔到山後頭,媳婦背到炕頭上。老孃想吃長燒餅,哪有閒錢補窟窿。媳婦要吃大秋梨, 明天去趕順德集。”生動地勾畫出不孝兒嘴臉,告誡人們做人要有良心,不孝順爹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記憶中的童謠(上)

比如《小白菜》:“小白菜呀,地裡黃啊! 三兩歲呀,沒有娘啊。從小跟著爹爹過呀,恐怕爹爹尋後孃啊! 娶了後孃三年整呀,生下弟弟比我強啊,弟弟吃稠我喝湯呀,端起碗來淚汪汪啊。我想親孃在夢中呀,親孃想我一陣風啊!”淋漓盡致地道出沒娘孩子的苦,也譴責了後孃的冷血、狠毒。(待續)

記憶中的童謠(上)

記憶中的童謠(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