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相聲往事:羅榮壽的藝術人生

相聲往事:羅榮壽的藝術人生

羅榮壽(1918—1995),男,相聲演員。北京人。從八歲開始,跟他的舅父、著名相聲老藝人趙靄如學說相聲。學藝七載,十五歲出師從此開始他的藝術生涯。

羅榮壽出師之後,即和王鳳山、高鳳山、趙玉貴等人搭夥合作,在北京宣武門平民市場“據地”說相聲。平民市場撤銷之後,又和孫寶才、王長友、郭全寶等,在北京各廟會一起合作,表演相聲、雙簧、太平歌詞。過了不久,又與白全福、高鳳山、劉永青等一起在天橋演出。這時他在北京相聲界已嶄露頭角,成了一名受觀眾歡迎的青年相聲藝人。後來,應李壽增之邀請,和白全福一起到濟南晨光茶社(大觀園內)參加相聲大會的演出。同臺的有李壽增、高桂清、孫少林、王樹田、馮立章、高德光、劉桂田、袁佩樓等。

1950年,羅榮壽積極參加了相聲改進小組的工作和演出活動。他與侯寶林、郭啟儒、孫王奎、譚伯如、劉德志、於俊波、全常保、趙春田、於世德、陳湧泉、趙世忠等,經常在京、津兩地演出相聲大會。相聲改進小組在完成使命結束之後,成立了三個曲藝團。羅榮壽參加了專演相聲大會的北京曲藝三團。後來三個團於一九五六年合併為北京曲藝團,羅榮壽在這裡一直工作到退休。

相聲往事:羅榮壽的藝術人生

按現在相聲界的劃分,往往把侯寶林先生看做是京派相聲的旗幟,而把馬三立先生看做是衛派相聲的代表。天津演員比較起來,侯寶林先生的表演的確有著北京相聲所特有的那種規範、大氣的特點。但如果和羅榮壽先生比起來,侯寶林先生的北京味就顯得不那麼明顯,如果我們想領略地地道道的京派相聲,那只有從羅榮壽先生和二趙留下的資料中去尋覓了。

羅榮壽先生可以說是京派相聲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比陳子貞、譚伯儒要晚一輩,又早於二趙,可以說是京派相聲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人物了。他能較為規範的保持著北京相聲的風格,這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羅榮壽先生可以說是相聲中的“端正派”,尤其是他早期和李桂山留下的錄音,無不顯示出這一特色。京派相聲的特色歸根結蒂是一個“大”字。用薛寶琨先生的話說,就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做依託。不能過分追求劇場效果的火爆,而要在藝術品味上下功夫。李伯祥先生曾經談到在北京演出和在天津演出有什麼不同時說過,在北京演出要比在天津稍微穩一點,要沉住氣,不能過分追求劇場效果。這就是北京相聲作為“首善之都”的文化的一種固有的特色。聽羅先生的節目,他的舞臺形象一直是非常端正的,比如他的《賣棺材》的表演就有這一特色。

按《賣棺材》這段來說可以演得比較火爆(天津的田立禾、王文玉把這段改編成《促銷》,就非常之火爆),但羅先生本人並沒有這樣表演。再者他的段子中有很多評講的內容,比如《渭水河》中的京劇常識的介紹、《賣棺材》中“轉腿肚子”的史事,於趣味性中含有一定知識性,這是很不容易的(趙佩如先生逗哏也有很多評講內容,比如他跟李壽增先生的《獻地圖》有很多戲曲知識)再有羅榮壽先生的嗓音清脆嘹亮、氣力充沛,雖然他不以柳活著稱,但有些節目還是很得實惠的,比如《賣布頭》、《黃鶴樓》這種“學”的節目,他就很拿手。再比如他的《雙簧》中“後臉”學唱【照花臺】的小曲,也能非常輕鬆愉快勝任。

羅榮壽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節目就是他和高鳳山合作的《黃鶴樓》,羅、高版的《黃鶴樓》與天津的馬三立、王鳳山合作的版本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聽起來端正、清新,後來的演員基本都是遵從著這兩版的特色來表演這個節目的,只不過有的接近於羅、高,而有的側重於馬、王一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