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中國茶企做大做強,路在何方?

不論有多少爭論,立頓都可以作為茶界的一個參照座標,可以給很多中國茶企提供思考和借鑑。在這種情況下,茶葉企業一般都會經歷起步、追趕、迫近、並駕齊驅的過程。中國已有不少其他行業的企業走過這條路。現在中國茶企走過了前面的階段,來到沒有座標參照的區域,中國茶企要做大做強,路在何方?

中國茶企做大做強,路在何方?

技術派的觀點:技術改良派認為,21世紀是科技的時代,必須用技術賦能中國茶,包括栽培技術改良、品種優選、智慧茶園建立、加工智慧化、銷售數字化等,總之從茶園到茶杯需要技術的全面加持,才能把中國茶做深、做透、做大、做強。

標準派的主張:中國茶之所以無法做強的原因是標準缺失。一旦建立了標準,茶產業就會有飛躍式的發展。

但筆者認為,中國茶不僅有標準,而且多而全,覆蓋全茶類、全鏈條,包括生產加工、內含物質檢測、農殘和汙染物限量標準、通用包裝及物流運輸。“茶葉標準缺失”的概念屬於營銷人,特指消費端沒有判定標準。問題是,消費本就是一個感性的事,千人千面,何來標準一說?中國茶太複雜,茶樹品種多如牛毛,茶類產品多如雲煙,市場碎而散,沒有辦法實現市場通吃。

中國茶企做大做強,路在何方?

快銷門的主意:中國茶的基因是農業,是溫情的,是慢節奏的,而21世紀是奔跑的年代,茶葉快消化成為備受推崇的新賽道。中國茶快消化核心有三,即產品簡約化、價格親民化、沖泡便捷化。

筆者初入茶行業時也持該觀點,但隨著對產業洞察的不斷加深,就越不贊同此觀點。產品簡約化就是迴歸大單品時代,這顯然與資訊時代彰顯個性化背道而馳;價格親民化,是與小部分天價茶對比而言,其實高性價比的茶葉早就成為市場主流了;沖泡便捷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卻站不住腳,因為泡茶的程式雖複雜,但卻是一種儀式感,即使社會節奏再快,但靜下來泡一杯茶的時間總是擠得出來的。

創新幫的幹法:茶是傳統產業,幾千年沒有幹出一個大企業,那就說明我們的思想落後了,幹法不正確。中國茶要重振雄風,就必須與傳統說再見,就必須運用新技術,創造新物種。

中國茶並沒有外界想象得那麼保守,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度還是比較快的。中國茶一直在積極探索,不斷運用新技術、新工藝開創新產品。如八馬茶業推出了即溶茶、湘茶集團發力速溶茶、正山堂茶業力推凍幹茶粉……還有當下爆火的新茶飲,傳統茶企也沒有缺席。2014年,大益集團旗下全新品牌——大益茶庭普洱茶主題餐飲空間進駐全國各地;湘茶集團推出新一代茶空間——茶守藝,將“現萃鮮茶飲”“時尚工夫泡”“現代茶商品零售”完美融合。

筆者認為,在茶葉深加工領域,探索的意義大於商業價值;中國茶出彩的還是原葉茶,因此把中國茶的突圍放在創新上,似乎不是最佳選擇。

產業突圍的基礎是企業突破,企業突破的引擎是品牌崛起。品牌是什麼?品牌是一種信仰。品牌的偉大之處不僅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還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思想是載體、是文化,而文化是品牌的基因。文化是一種神奇而又神秘的元素,能夠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敬意與嚮往,讓品牌變成一種信仰。

文化是中國茶的底牌,也是中國茶的王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市場已成長出一批可以與外來品牌並肩的大品牌,其全身無不流著傳統文化的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做強中國茶的法寶。

中國茶沒有必要死磕工業化,中國茶應該用資訊社會的邏輯來重構中國茶產業以參與全球競爭。中國茶的底子是農業,基因是文化。這在工業時代是缺點,但當下時代更追求個性與品質。透過文化,連線茶與使用者,這才是資訊時代的茶葉品牌的崛起之路。

作者簡介

田友龍:品牌管理專家、中國茶業商學院特聘教授,著有《免費營銷》《連結——社交時代的品牌法則》。

戴高諾:中國茶營銷情景式培訓創始人,廣東省茶葉流通協會商學院副院長,山東省茶文化協會高階顧問,著有《茶葉應該這樣賣》(1。2)。

原載中華合作時報茶週刊,2022年10月18日,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中國茶企做大做強,路在何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