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讀書:梁啟超先生是怎麼看佛教信仰的?

初陽說:

理性是有盡頭的,雖然我們無法說明那盡頭是什麼?

信仰是有意義的,無論是價值、意義還是宗教的……

我們有時候把信仰當成是現實目標的追逐,信佛、崇道抑或西方傳入的教派,從民間地方的信仰到各地的廟觀祠殿。從具體來說,所見有求名求利求健康平安……無不關聯著一個具體的指向;從抽象來說,信仰指向人的來處歸處,涉及哲學、倫理、社會……已經潛移默化地漸染了我們的生命過程。

我們無須避諱談論信仰宗教,也需要給自己內心以另外一種方向的指向。以此,今天摘錄梁啟超先生的一篇文字《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時代已經變化,也許一些內容未必是我們今日所認可、贊同。也未必符合今日之時勢變化。不過無論是知識的積累或者探究其說法之內在緣由,也許都有可能有所啟發吧?

讀書:梁啟超先生是怎麼看佛教信仰的?

梁啟超先生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先生認為佛教最大綱領為“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其所謂“悟”者,又非徒知有佛焉,而盲信之之謂也。故其教義雲“不知佛而自謂信佛,其罪尚過於謗佛者”何以故?謗佛者有懷疑心,由疑入信,其信乃真。

此一段的意思我認為梁先生認為佛教信仰在於了悟真實,破解迷障,而非一味的盲從信仰。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獨善

佛說:“有一眾生不成佛者,我誓不成佛。”……至其教人也,則曰: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禪者永不得成佛“,獨覺著何?以自證自果為滿足者也。……菩薩行者何也?佛說:己已得度,迴向度他,是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為菩薩發心。

由此梁先生談道:學佛的人,把成佛作為最終目標,但如果為了眾生緣故,連這最大的目標都犧牲了,那麼其他就更不用說了。也就是“苟眾生迷而曰我獨悟,眾生苦而曰我獨樂,無有是處。

讀書:梁啟超先生是怎麼看佛教信仰的?

三,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佛固言天堂,然所向者非有形之天堂,而無形之天堂;非他界之天堂,而本心之天堂。

故言: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又言:地獄天堂,皆為淨土。

故佛弟子有問佛曰:“誰當下地獄?”佛曰:“佛當下地獄,不惟下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且常樂地獄;不惟常樂也,且莊嚴地獄。”

此一節,梁先生談佛不以現實之蒼白為厭,而原使之莊嚴。和上一點,有對彼方天堂之嚮往,卻不以自己的嚮往而厭棄當下。

四,佛教之信仰乃無量而非有限

宗教之所以異於哲學者,以其言靈魂也。知靈魂,則其希望長,而無或易召失望以致墮落。……佛教專衍魂者也,則曰善不善報諸永劫。

此節,不是很明白,是否是說魂靈永遠,所以可以寄託希望於無限呢?

讀書:梁啟超先生是怎麼看佛教信仰的?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別

他教者,率眾生以受治於一尊之下者也,惟佛不然,故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皆如昨日。“其立教之目的,則在使人人皆與佛平等而已。

此節,梁先生非從具體的形式來談,而是從生命根源處說,人、萬物、佛皆有佛性,此平等在於皆有可能成佛,而非地位等外在限制。是否能這麼理解?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佛說:“現在之果,即過去之因;現在之因,即未來之果”既造惡因,而欲今後之無惡果焉,不可得避;既造善因,而懼後此無善果焉,亦不必憂也。

此節,我如此理解,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因果迴圈,如果真實不虛,那麼想要成就自己的佛性,則比然要靠自己所為之因,而不能訴諸外在他力。

讀書:梁啟超先生是怎麼看佛教信仰的?

重溫本文,忽覺得世事紛擾,前路茫茫。而彼時梁先生中年之後,走向佛學,不知是否有其他因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