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

這是第

4763

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2k

+

·

· 沈帥波 | 文 關注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我想,我們的器官和生理結構仍然沒有適應人類幾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鉅變。

比如說,人類的脊柱是造物主設計給需要勞作、奔跑和狩獵的人使用的。所以現代白領之所以容易腰椎間盤突出、頸前傾,是因為生活工作方式違背了造物主的設計。

有了電燈之後,人類延展了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長度。有了網際網路以後,人類延展了視野幾十倍的寬度。有了飛機高鐵後,我們延展了活動軌跡幾十上百倍的半徑。我們曾經無數次讚歎這樣的進步。

但顯然我們的思想哲學和承接能力仍未做好妥善的準備。

我們不斷地提高了閾值,但我們從未做過應對疲乏、重複與平淡的準備。

Lonely這個詞在工業革命前的解釋只是“客觀的描述物理狀態下的一個人”,但在工業革命後出現了“孤獨的心理狀態的釋義”。

我想我們之所以孤獨,是因為我們無法再一個人生活與思考了。我們發明的所有工具都在讓人與人連線更多,交流更多,但反而我們無法真正安靜和享受一個人的狀態了。

我們需要用更多的喧囂來填補空虛,就像透過吃補藥來暫緩疲勞一樣。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有這麼一個故事:徒弟問師傅,如何才能保持心的安定。師傅不語,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了一片湖水,湖水在風兒的吹拂下,波光粼粼。師傅說,心就像這片湖水,外在的一切是風,你不能要求沒有風,哪怕風兒在吹,水面產生了波紋,但湖依然是寧靜的。(大意)

這個故事讓我記憶非常深刻。我想我們對快樂、幸福,總是加了非常多的限定要求。比如,假如我當上了總經理,假如我買到了豪宅,假如我考上了XX。我就是快樂的。但生活並非總是如我們所願。它會有很多意外,就像突然颳起了大風,把你的傘吹飛了。意外之所以是意外,是因為事後,它也無法歸結於自身。而我們過去太喜歡覆盤了。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很多東西。其實,那都是假的。我們控制不住生老病死,我們控制不住今天是颳風還是下雨。

在我們的教育中,有太多勵志的部分,卻沒有教我們與世界相處、接受自己的部分。甚至我們一度將接受自己視為懦弱,視為妥協和放棄。

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在一條條短影片中,一頓頓酒中,尋找片刻的幻覺。當一個人無法真正接受自己的全部的時候,他必然在某些維度是自卑的、不自洽,從而無法在真實世界舒展開來。

舒展這個詞是我精挑細選的。因為我覺得既不是張牙舞爪,也不是躲在角落,而是和世界共生,舒展開來。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我在三十歲以前,有很多觀點,起碼此刻我認為當時是有所偏頗的,只是在某個階段才是正確的。

雖然我仍然認為:

每個人在視窗期一定要奮力一搏。

卡住那個節點,你的事業成就的臺階自然是和大多數人不同的。

但我不再認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戰點。

我甚至認為過了某些階段,太用力就會讓自己徹底停留在那個臺階了。

顯然,我們當下遇到的問題是,在過去四十年有太多“戰點”,那些奮力一搏的人,抓住了就抓住了。但有很多人還沒有進入賽場,就錯失了。

但我相信,大家都慢下來之後,戰點的出現就會更偏向於專業者。因為那種抓節點的Buff消失了。需要真本事了。所以我寫過很多類似於《屬於專業主義者的時代到來了》的文章。

專業主義是相信科學,而不是隻相信玄學。專業主義是相信體系的力量,而不是搏一把的力量,是相信在更長的維度上,更高的山峰上,長板固然重要,但沒有短板也是核心。是相信均值會迴歸,人情世故不等於一切。是討論專業討論長期的時候,不再固執地相信“我當年就是靠XX起家的。”

我認識太多抓住機遇的人。他們白天都很自信,晚上都很焦慮痛苦。他們彷彿獲得了一切,但他們也失去真誠、愛和溫存。他們的生活只有算計和計算。我想他們終究是異化了。但是,我不想成為機器。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我不斷地告訴我周圍的創業者們,或者說是做生意的人們,上市不是唯一的路。

做大不是唯一的意義。

我相信這些話說了也是白說。

你不可能勸任何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放下自己的野心。

只有他自己遇到了挫折,碰了邊界、意外後,

他才會去思考。

當然思考的結果還是我還得再試一次。

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一代創業者之所以創造出很多奇蹟,除了踩中了國運,另外靠的也是那種改變命運的原動力。

但他們之所以被困死在一個看不見的牢籠裡,樂此不疲,也是因為此,

他們覺得別人是倉鼠,其實他們自己未必不是。

他們在創業之初,或許是理想多於慾望的。後來他們大多數是慾望多於理想的。只是他們成功了,所以他們包裝自己都沒人會拆穿。

當然,我不是來講心靈雞湯的。企業當然需要做大。不然員工怎麼進步呢。員工不進步,幹嘛跟著你幹呢。老闆也很不容易,這我們必須承認。

我只是想強調: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做好不等於不做大,而是鑄造最強底盤。

長久以來,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地緣套利。國外的抄過來,做便宜一點。一線城市賣不動了,放下沉市場。下沉市場不行,就開始琢磨出海(亞非拉走起)。

我們花在“賣”這個動作上的精力超過90%。在更長的時間軸上,這不make sense。(我對賣沒有意見,我是強調產研在長期來看,更為重要。)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企業到了一定階段,就會發現,曾經的“兄弟義氣”“愛拼才會贏”都不再完全好使,

甚至成了負資產。

你還會絕望地發現:

船如果要沉了,大多數人最重要的是趕緊換船,而不是救船。

各種激勵模式全部進入了邊際效益遞減的衰退。

然而,最終我們締造出穿越週期的偉大的企業,靠的終究還是專業主義。

世界已經過了大力出奇跡的階段了,尊重各個行業本質的規律,匯聚專業人才,構建專業體系、機制,營造專業氛圍,才是在非常漫長的平穩期該做的事情。

做衣服的就首先把設計做好看,先好看,再有魂,再有面料技術,然後是供應鏈,渠道,

其他都是奇巧淫技。

人到了一定年齡,才會明白。那些曾經不斷想往自己身上加的,都逐漸成了負擔和雞肋。你想借助以證明自己的外力,都會慢慢消失其功效。肌體會在三十出頭的時候率先度過巔峰,進入漫長的衰退期,隨後是腦力。

然而,最終我們締造出的偉大的事業,靠的終究是心力。寰宇之間,唯心力可達無邊無際。心力不是妄念和慾望,不是貪嗔痴,是澄明之境,是淬火之後重生的信念,是內心經歷過荒蕪和喧囂後的寧靜。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做好的念頭,要先於做大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

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