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牛鑑遺聞二三事

牛鑑遺聞二三事

走訪武勝驛周巨泰老師

選自《令居史話》

六 牛鑑遺聞二三事

牛鑑(1785——1858年),甘肅武威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道光十一年(1831年)開始以道府用,此後歷任糧儲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署江蘇巡撫,不久,升為河南巡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兩江總督。牛鑑曾在在翰林院和國史館多年,以一手臺閣體好字和生花妙文,成了道光的帝師,可以說是學富五車,理明今古。

牛鑑家在涼州(武威),出身貧寒,家徒四壁。母親孃家是今永登縣城史家。牛鑑少時父親亡故,從小隨母親住在平番縣,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平番縣度過,與永登有著不解之緣,留下了許多傳聞逸事。

牛鑑遺聞二三事

滿城漢墓

1 牛鑑師傅畢鑑

(1)牛鑑師傅畢鑑。畢鑑(約1750-約1830年),平番縣高橋畢家莊,今柳樹鎮牌路村二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獲乙未科恩貢、吏部候銓儒學教諭,人稱畢貢爺。因十指不全,終生不仕。他飽學詩書,學識淵博,在縣城私塾院教授私塾。畢府一進三院,豪華闊綽,據說新縣令上任都要先拜訪畢鑑。

柳樹鎮高橋、牌路、復興、李家灣等地老人都說牛鑑和畢鑑是同窗好友,個別族人說畢鑑是牛鑑師傅。筆者為此走訪六七年,多方尋找資料,無法定論。文章也因此反覆修改。後根據畢鑑為滿城南門“李家花園”李氏撰寫譜序時間是道光七年,從而確定畢鑑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獲取乙未科恩貢,而牛鑑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嘉慶十七年(1812年)成為優貢生。最終確定畢鑑是牛鑑師傅。

牛鑑5歲在永登縣城啟蒙,師從畢鑑。從小聰明過人,異於常人。一次,幾個比他大的學生在私塾院玩耍,將陀螺打進磨盤眼裡怎麼取也取不出來,急得團團轉。牛鑑見狀,捧了幾把沙子放到磨眼,叫大學生推磨,陀螺很快從磨眼裡浮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日誦千言,過目不忘,深得師傅厚愛。由於師生關係甚密,畢鑑以自己的名給他取名牛鑑。

牛鑑在師傅精心訓導下學識日漸精進。嘉慶十四年(1809年),年方15歲的牛鑑回到老家武威,以童生身份考取涼州秀才。十五年(1810年),赴陝甘學府所在地三原縣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路經平番縣城時到私塾院拜望師傅,然後繼續上路趕考。

牛鑑鄉試不中,無功而返。路過畢家莊拜望師傅。來到畢府,見大門貼著新寫對聯:甘肅下來一隻虎,走在路上無人堵,橫額:午。牛問師傅,橫額為何只寫一個午字?師傅笑曰:午字不出頭,能中嗎?牛問師傅:何以見得?畢曰:你走時神色不寧,怎能考中?牛自信地笑答:師傅,只要青山在,老虎還會來。嘉慶十九年(1814年),牛鑑進京赴考,果然高中二甲第四名,官至兩江總督。

牛鑑遺聞二三事

女詞人叢丹

(2)牛鑑三分渠。畢家莊東干渠原來有一分水渠口,因是牛鑑督建,稱“牛鑑三分渠”,其來歷有一段故事。清朝初年,令居古城魯土司魯大誥出資修建蛐蟮渠。渠首位於滿城南門藥王泉,是高橋、牌路、三教堂、大柳樹一帶百姓祖祖輩輩飲水、澆灌的生命渠。上水的高橋、牌路被稱為北鄉人,下水三教堂、大柳樹等被稱為南鄉人。由於水量有限,遇到大旱年份,北鄉和南鄉常常為爭水大動干戈。歷史上這裡曾為此發生過命案,地方官員對此束手無策。

牛鑑遺聞二三事

滿城四角墩

一年夏天,平番縣大旱,用水緊張。一天,高橋人和南鄉人為澆水發生爭執。畢鑑帶頭與對方理論,對方理論不過,將他推入水溝,全身淋溼,成了落湯雞。正在這時,牛鑑省親路過高橋,畢鑑見有官員轎子過來,急忙跪在路上喊冤,求大人明斷。牛鑑掀開簾子一看是師傅,急忙下轎扶起。畢鑑做夢也沒想到坐在轎子裡的正是自己得意門生牛鑑,又羞又惱,便將南鄉人憑藉人多勢眾,將自己推入水中的事狀告牛鑑,要求嚴懲肇事者。

牛鑑來到畢府,派手下人招來平番縣令,嚴懲了肇事者,並召集雙方頭面人物親自到渠口檢視。他提出,將此渠口以上渠道抬高,鑲砌經過雕鑿的巨石,承砌成高約1。5米跌水。上邊留一出水口,按三七開分流。高橋和牌路流三份,七份供南鄉。這樣,無論旱澇,水大水小,流量總是不多不少三七分。從此誰也不去動分水口的石頭,再也沒有發生因澆水而引發的械鬥,成為人人遵守的鄉規民約,相沿一百多年不變,直到20世紀60年代修東干渠時拆毀。

牛鑑遺聞二三事

金城書畫院院長陳士眾

牛鑑以自己小小的智慧解決了地方官員長期無法解決的難題,消除了南北鄉百姓世代紛爭不息的禍根,為他們創造了長期安居樂業、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至今仍是老人們引以為榮的美談。

牛鑑遺聞二三事

甘肅電視臺導演採訪

(3)刀娃資助牛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