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別人家的孩子》:父母不恰當的愛,是一場雙向的謀殺

2010年11月8日晚,加拿大多倫多地區發生了一起駭人的兇殺案件。三名歹徒闖入一個越南華裔中產之家,現場殺死了母親,重傷了父親。

而24歲的女兒則被綁在樓梯角,事後用手機報警。

這件兇殺案迅速引起了警方的重視,經過重重調查,真相令人不寒而慄——主謀竟是他們的女兒珍妮弗·潘。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乖巧聽話的完美孩子,變成了一個冷血無情的弒親殺手?

作者傑里米·格里馬爾迪,在經過十個月的跟蹤調查後,寫下《別人家的孩子》一書,詳細記錄了此案從案發到庭審定罪的全過程。

在這本書中,作者透過相關人員的講述,還原了珍妮弗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一個聰明、勤奮、順從的女兒,一個出色的學生,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慢慢在窒息的家庭教育中走向毀滅:她的獨立人格被父母殺死,最終也選擇殺死父母。

這個家庭的悲劇,告訴千千萬萬的家長:不恰當的愛,是一場雙向謀殺。

01

有條件的愛,是喪失人格的開始

《虎媽戰歌》的作者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和付出應當成為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成為通向成功的一個途徑。

珍妮弗的家庭教育模式完全與其相符。

她的爸爸潘漢輝是一個非常嚴格的家長,永遠端著架子,只要孩子表現不好,就會表現出極度失望的情緒;孩子有了一點成績,他也不會給予太多誇獎,怕孩子驕傲自滿。

她的母親梁碧霞也並不是一位完全溫柔的母親,對孩子要求極高,如果達不到,就會對他們又哭又罵。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覺得沒達到父母的期望,就無法得到父母的愛。

珍妮弗作為家庭的長女,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

她四歲開始學習鋼琴,六歲開始學習花樣滑冰,每天的生活被各種學習、訓練塞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任何娛樂及社交的時間。

但珍妮弗天生聽話又孝順,從不向父母抱怨什麼,甚至一直把父親的期待當做人生目標。

嚴格的管理加上永無止境的練習,讓童年時期的珍妮弗順利成長為“別人家的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是父母的驕傲。

長此以往,珍妮弗逐漸把自己的價值與父母的認可等同,失去了自我獨立意識。

有位心理醫生說過:“在童年時期,培養明晰的、獨立於父母之外的自我意識是正常孩子應當和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

把自己當成父母附屬品的孩子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的生活目標就是尋求獎勵。

目標的閾值會越來越高,直到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會心態失衡,開始貶低自己的人格。

珍妮弗就是這樣的典型,她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完全來自父母對她的看法,一旦有任務失敗,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會因為無法接受現實而崩潰。

這樣的事情就出現在珍妮弗八年級的頒獎典禮上,她在校是一個全優的學生,對學習的追求已經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人人誇讚,卻沒有獲得任何一個獎項。

這個結果顛覆了她的認知:她已經竭盡全力,卻沒有完成父母的期待,她突然失去了人生的價值,心態也開始失衡。

喪失獨立人格,是她後來撒下彌天大謊甚至謀害父母的起因。

02

過高的期待,是滋生謊言的搖籃

八年級的畢業典禮失利,徹底粉碎了珍妮弗的學習熱情,並且再也沒有恢復。

加之上了中學,青春期的叛逆開啟,珍妮弗把原來用來苦讀的時間用在了和好友煲電話粥上。

恰逢父母在為她弟弟的成績焦頭爛額,放鬆了管理。

多重因素疊加,九年級期中成績放榜的時候,珍妮弗的成績一落千丈,各科的平均分都掉到了75分左右。

面對這個結果,擺在珍妮弗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老實交代,另一條是撒謊,矇混過關。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績波動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父母只會訓斥兩句,再想辦法提高。

但珍妮佛的家庭不同,她的父母對成績格外重視,容不得半點沙子,一旦孩子拿不到A,就會責罵、懲罰甚至羞辱。

心裡學家研究表明: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風險,比如謊言。

為了維持家庭現有的寧靜,珍妮弗選擇撒謊掩蓋,她靠著小學的就成績單、一點手工技巧和一臺影印機,輕鬆造成了一張全A的中學成績單,並且成功矇混過關。

這讓珍妮弗嚐到了甜頭,她發現只需要編一個謊言,就可以同時獲得自由的生活與父母的誇讚,於是愈發大膽。

十二年級的時候,珍妮弗拿到了瑞爾森大學的預錄取通知書,只要順利畢業進入大學,這些都將被掩蓋。

但意外發生了,她的微積分掛科了,不僅被收回了通知書,甚至連中學都無法畢業。

眼看即將被戳穿苦心經營四年的好學生形象,珍妮弗無法承擔後果,於是編造了一個更大的謊言——偽造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一份獎學金證明。

自此,她開啟了雙面人生。

白天,她會在圖書館“炮製”筆記,或是私會男友、或是外出打工,晚上她又變成了優等生珍妮弗,繪聲繪色向父母描述“大學生活”。

持續多年的謊言和欺騙侵蝕了她的理智,她開始慢慢分不清現實和想象的區別,甚至完全沉溺在自己編造的美好人生中。

她完全沒有考慮過謊言敗露的後果,以至於真的被戳穿後,做出了不可挽回的錯事。

白巖松曾說過:“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生活在父母高期待下的孩子,心裡永遠有一根緊繃的弦,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

03

嚴格的管控,是觸發心理問題的利刃

過高的期待往往伴隨著嚴格的管控。

珍妮弗生在一個恪守傳統的家庭,父母明令禁止珍妮弗上學的時候交男友,同時也不允許珍妮弗打扮。

但這些規定都攔不住少女萌動的春心,因為長期缺愛,珍妮弗和一個願意無條件愛她的男生——黃志光墜入了愛河,也就是這個男孩兒,徹底改變了珍妮弗的人生走向。

黃志光是個情場老手,也是一個擁有雙面人生的人,他看似單純,實際上連吸毒的買賣都敢參與。

珍妮弗後期偽造的四年大學生涯,黃志光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其實在中學時間,他們的戀情就被發現過,並且被父母反對,但珍妮弗對這段感情十分執著,大概是和黃志光的相處,給了她情緒釋放的出口。

實際上,在謊言後期,由於需要編造的內容越來越多,珍妮已經開始難以應付,甚至由於精神壓力過大而開始自殘。

她生活中的種種怪異舉動,最終被父親潘漢輝發現端倪,從而戳破了謊言。

父親不僅再次嚴格控制珍妮弗的生活,還強硬要求她必須和黃志光分手。

被關在家中的日子,珍妮弗的情緒陰鬱到了極點,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一敗塗地,不僅無法和愛人聯絡,還失去了親人的信任和愛。

她想盡一切辦法再次和黃志光獲得聯絡,卻發現他已經有了新的女友。

2010年的夏天,24歲的珍妮弗被家人孤立、被愛人拋棄,內心漸漸被複仇控制,冷血的弒親計劃佔據了她的全部意念。

最終,她精心策劃並實施了這起驚世駭俗的謀殺案。

如果在謊言被戳穿後,珍妮弗的父母能好好溝通,共同處理問題,後果也許不會這麼殘酷。

但恰好她的父母都是高控制型人格,從小打到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限制自由。

在發現女兒的荒誕後,直接失去了理智,不交流、不溝通,實施了密不透風的管控,這讓珍妮弗的心理越發變態,也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04

父母沉溺於自以為是的愛中,是一場雙向謀殺

事實上,直到謀殺的前一天,潘漢輝還覺得自己的家庭其樂融融,還在一腔情願幫珍妮佛規劃著美好的未來。

但珍妮佛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被仇恨填滿。

我們時常看到平時老實沉默踏實的孩子犯下令人驚愕的惡行,將其簡單的歸結到反社會人格是不合理的。

說到底,是長期的壓力,導致某一天情緒失控、徹底爆發。

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珍妮弗的故事無疑是一個警示。

在教育內卷的今天,我們在為孩子規劃未來的同時,是否應該給孩子一點喘息的空間。

周國平說:不是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與平凡,而是對他們寄予厚望的家長不甘於他們平凡

父母以為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

“狼性育兒文化”也許能為孩子謀得美好的生活,但同時也伴隨著著不可忽視的風險。

有條件的愛、過高的期待和嚴格的管控,都是對孩子人格的謀殺,也會磨滅孩子對父母的愛。

正如電視劇《小捨得》中那句刺痛千萬家長的話:“爸爸媽媽不愛我,爸爸媽媽愛得是滿分的我。”

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寄託了太多超負荷的期待,表達了錯誤的愛意。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希望每對父母,都能張弛有度、毫無保留地愛孩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