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真材實料的精品!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池塘底質和養殖水體,是一個時時刻刻處於動態交流的生態系統,池塘底部的理化性質,對養殖水質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影響,池塘底部的結構和化學組成會決定性的去影響著水質。池塘底泥沉積物是池塘生態系統的一個部分,主要由飼料殘餌、魚類糞便、死亡藻類、泥土和微生物等組成。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池塘底泥中積累了大量的氮、磷和有機物,大量有機物的積累會導致池塘底部

泥水分界層

形成厭氧環境,進一步導致微生物的有毒產物擴散到水體中。

一、池塘底泥分為四個斷面

第一個介面是底泥與水的接觸面;第二個介面是底泥、淤泥沉積面,也就是5~10釐米的斷面;第三個介面是底最初堆積層表層土;第四個介面是深層、原始的土壤層。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在每個層次中有不同的生物:

第一個介面的底泥與水的交換面,主要是自然營養元素的流入,池塘生物、消化殘體、投餵人工飼料的散失、養殖動物所排洩的廢物、養殖額外新增的物質,這個層次也有大量的有機質和有害物質。

在第二個面的5~10釐米斷面最重要,主要是池底淤泥的沉積層,是池塘養殖過程中正常的深度,該深度內微生物活動頻繁,物化性質極為特殊,是決定底質好壞的最重要部分。

二、底泥中的有機質

底泥的有機質是指底泥中

含碳

的有機化合物的總稱,也就是有機碳。有機質是底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原始底泥形成的主要標誌。隨著養殖池塘的養殖的延續,底泥中的有機質含量比例升高,這些有機質積累主要來源於飼料殘餌、魚蝦糞便和藻、微生物的殘體。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底泥中的有機質,對底泥的酸鹼有緩衝作用,使底部不容易泛酸。所以有適當量有機物底泥的底部,才是一個好塘所必須的。沒有有機質底泥的池塘水質不穩定,發生其它問題的原因也就在這裡——-

緩衝作用

池塘底泥中有機物,會對水體形成“

營養庫

”的作用,穩定水體藻類、保持水質良好且持續,其實這就是

分解作用

。透過微生物的分解,源源不斷為水體的提供微藻營養素,促進水體的浮游生物繁殖生長,促進物質迴圈,保持水質穩定。當

底泥太少

時,水體營養不能源源產出和供給,藻類營養缺乏,會導致水體不穩定,發生養殖期間

懸浮物偏多

,水體容易出現分層、渾濁等現象。

三、好的底子"接地氣"

對於換水比較少的土池,其養殖水體可以視為底泥的

浸泡液

,其水質的好壞和池底的結構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欲求一塘好水,先要有一個好底子”。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有人以為底泥是

"髒亂差"

的體現,所以在現實生產中才會出現有人把整個塘底也用土工膜全部封了,也才會出現帆布桶、水泥池等

無"泥"養魚裝置

,這些

"不接地氣"

的東西,養殖起來始終要出問題的原因所在,因為並不是一點有機質都沒有的底部就是好的底部,這是一個

誤解很深

的問題。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一個

好的池底

應該是:底部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底泥,底泥中含有適量含量的有機物,不要太多或也不要太少,10-20釐米最好,只有這樣才會

"接地氣"

。底層必須要有有機質且含量適度,這些有機物代謝的耗氧量,不會超過池塘的溶解氧補充量,使整個池塘的底部和水體都能夠順利的進行著良好的有氧氮迴圈,微生物代謝產物足夠供應給水體中藻類繁育所需要的營養,不會出現底部泛酸、微生物代謝物堆積太多、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等的問題。

有機質含量合適的底部

,水體的緩衝力相對好一些,水質相對穩定。池塘底部含有

適量有機物的底泥

,這些有機物透過微生物的分解為水體源源不斷的提供營養素,促進水體的浮游生物繁殖生長。即使在養殖過程中由於投料、底部的有機質會越來越多,有能力

分解

養殖汙染元素,還可以透過合理、準確的底改,能夠越來越“乾淨”。

四、不好的底部

不良的底部

恰恰和好的底部相反,就是指:底泥的有機物含量不合適,也就是有機質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甚至一點也沒有。有機質太多會導致底部的耗氧量太高,則整個池塘的底部和水體的總耗氧量,已經大於池塘的溶解氧的補充速度,有氧物質迴圈不能夠順利進行,微生物厭氧代謝產生的酸性代謝物可能堆積,出現底部泛酸、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等水質問題,嚴重時容易出現異常藻、纖毛蟲氾濫和水體細菌總數升高。

如果底部有機質太少,會導致底部的

"營養庫"

作用消失,水體藻類營養素缺乏。沒有分解作用,底質汙物得不到適當的發酵處理,導致出現水體不穩定、養殖期間懸浮物偏多等現象。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五、判斷池底是否惡化

1。用竹竿、器具等取底泥觀察,若底泥發黑、發臭,證明底質腐敗嚴重。

2。開動增氧機時,聞到有臭味,或者產生的泡沫不易散開、或者泡沫發黃、發黑、不易消失等,表明底部惡化嚴重。

3。出現從底部向水面冒氣泡、水面有大量泡沫,或有“煙霧”上升,表明“底熱”導致底部惡化。

4。水變得濃稠,感覺流動性很差,嚴重時下風口有硫化氫(臭雞蛋)氣味等。

5。水體pH值早晚變化不大或者基本無變化。

6。如果在養魚的過程中,混養塘養了幾種品種的魚,但只有底層魚發病或者死亡,這個時候也要高度懷疑池塘底質惡化的問題。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六、池塘底質惡化的控制

1。乾塘與曬塘:將魚賣出以後將池塘中的水排幹,讓塘底曬至龜裂、發白,以龜裂縫隙至少插入一根手指為宜,但是也不宜曬得過幹,要保證土泥中微生物生長所需水分。適當排除過多淤泥,但是底部始終要保留部分淤泥。

2。合理使用增氧機:在養殖期間,要儘量提高底層水的含氧量,從而加速底泥中有機質的分解,進而改善底泥中氨氮、亞硝酸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嚴重積累狀況,從而提高魚類代謝功能。

3。提高飼料利用率:適當減少餌料投餵,從源頭上解決排洩物過多對底質和水質的汙染,及時撈出過多或變質的水草、青苔等,以防腐爛變質。

4。肥水養底:合理施肥,補充底部有益藻和有益菌,維護底部。經過調水和肥水可分解轉化池底的有機物,並補充水體的基礎營養,防止水體過肥或過瘦,使水體保持最佳狀態,為池塘減輕、減少最少傷害,給水產品製造一個優良的生態生長環境。

5。恰當的套養:科學的養魚,除了必須混養濾食性魚類比如白鰱花鰱外,還須套養一定比例的底棲食性魚類,比如:鯉魚有掘泥覓食的習性,鯝魚有喜食腐沉物的食性。

6。改底:定期使用過硫酸氫鉀複合鹽進行改底和肥水,可以有效氧化塘底淤泥,持續強效改底。過硫酸氫鉀本身具有淨水除臭的作用,具有抑菌和絮凝的功能,另外,對於發粘的水體,過硫酸氫鉀也會起到極好的淨水效果。

認識和判斷:魚塘底質及其變化和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號@漁人劉文俊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眾號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水產養殖##水質##漁人劉文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