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歐洲的戰爭伏筆已經埋下,“新歐洲”抱團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歐洲的戰爭伏筆已經埋下,“新歐洲”抱團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俄烏衝突一打就是1年,在經歷經濟危機、能源危機和難民危機的洗禮之下,歐洲內部的矛盾和歷史恩怨開始快速升級。尤其是在眾多危機疊加之中,對於歐洲該如何在這場衝突中定位自己,成了當前歐洲多國的麻煩事。如今,就有訊息顯示,隨著對俄立場逐漸清晰,潛在的陣營鬥爭,正在逼近歐洲。

從英媒《路透社》的訊息顯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聯手波蘭、斯洛伐克,5國正式向目前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法國,提交“外交交涉檔案”。該檔案的主要矛頭,就對準了法國總統馬克龍。

歐洲的戰爭伏筆已經埋下,“新歐洲”抱團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按照英媒的說法,5國不滿的核心原因,是在本月4號的時候,馬克龍接受法國本土電視臺採訪時聲稱,俄烏衝突需要儘快解決,在未來的和平談判中,西方國家也有必要“照顧一下俄羅斯的安全需求”,不能一味施壓。

一方面歐洲的的確確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來壓制高漲的通貨膨脹和能源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尷尬“成績”,讓長期沉溺於美國打造的“俄羅斯威脅”環境裡的老牌歐洲強國,認清了一些事實情況。很直白地說,馬克龍這個說法,其實在當前歐洲政壇整體極端化、意識形態化的大環境下來看,已經相當委婉和務實。但這個說法,卻像捅了馬蜂窩,東歐多個緊抱美國大腿的歐洲國家,開始向馬克龍“宣戰”,認為他“叛變”了。

歐洲的戰爭伏筆已經埋下,“新歐洲”抱團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當然了,這個轉變,估計也和德國朔爾茨被本國資本大佬們,強行架著來中國,並獲得不小訂單,有不少關係。畢竟德法兩國,一直在爭奪歐洲的話語權,雙方關係屬於合作和競爭並存。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被東歐5國“圍毆”的事情,其實已經不單單是“意識形態”立場的問題,而是對於歐洲話語權的爭奪,是在傳統歐洲強國普遍衰落,深受國內社會、經濟和能源影響的情況下,新崛起的歐洲國家正在“抱團取暖”,結成陣營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歐洲的戰爭伏筆已經埋下,“新歐洲”抱團向“老歐洲”發起挑戰

明面上來說,東歐五國對馬克龍的“圍毆”,是在向美國表現忠誠,在為美國的利益說話。這件事情從俄烏衝突開始,到後面的北溪管道被炸一事,東歐這幾個國家表現得非常刻意。但在背後,不如說是波蘭等國不斷利用美國的影響力和政治壓力,在歐洲的政治活動裡,不斷刷存在感,狐假虎威。說句難聽的,對現在的歐洲政壇來說,“美國代理人”已經是一種政治資本。

法國人本身帶有的一種大國情懷,就註定了,這場新老陣營的交鋒,除非實力過於懸殊,否則是不會善了的。一定程度上來說,三戰的發源地,可能如此前的2次一樣,都是在歐洲。(聽風吹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