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摘抄:

基本理論的重述

在這裡讓我先重述一下在前幾章裡所提出的基本理論。我認為我們理論的出發點是在一個基本的假定上:人的活動是求生,求生就是滿足他生物基礎上所發生的需要,食、色等等。需要的滿足有賴於物質的利用,人的基本活動是利用外界物資來滿足需要的活動。在利用的過程中發生了經濟的原則,以最少勞力獲取最大報酬的原則。為了效率,人類創制出複雜的分工合作的機構。貪圖生活的優裕,每個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依賴了別人的生存和生活。這就是社會。要維持社會的完整,有一套必需滿足的條件。這些條件中可能有和從個人生物基礎上得來的本性不相合的。換一句話說,我們從那些獨立生活的動物祖先所遺傳得來的若干特性和我們分工群處時所需的生活不相適合的。因之,社會上必須有一套共同接受的辦法,用社會力量來強制大家奉行。這些辦法是文化。文化是社會創造出來使人類可以共同生活來滿足個別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會力量來維持的生活方法。

維持社會的完整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有足夠數目的人口來擔負分工結構所規定的各種工作。我在這本書裡就想從這個條件來看人類怎樣用社會的力量創造出種種文化裝置來達到維持社會完整的目的。維持社會完整還有其他條件,好像秩序的維持、環境變動的適應等。這些我將留待以後在別本書裡再從長討論。我充分知道在事實上社會的分工結構永遠是在變動之中,可是在我們分析新陳代謝時,可以,也不能不,假定分工結構本身並不在變動中的狀態。只有把這繼替過程分析明白之後,我們才能再著手分析分工結構怎樣變動。

從社會完整的觀點上看生育制度,我曾說過幾句似乎不合於常識的話:我說在人類中非得有活著的別人才能有活著的自己。我又說:人類有死才需要有生。我也說過:人類有孩子才有婚姻。這幾句話,其實就是我在上文中反覆申論的主題。我要讀者從意義上去看前後,不要從事實程式中去看前後。普通見解總覺得生育是自然現象。孩子是上帝給的,不論是恩典還是刑罰。人只是被動地接受生物原則所定下的命運。孩子既來了,人就得設法把他養大,在社會里找一個地位給他。這是從每個人自己的經驗來說的。人們生活在社會里,受著社會制度的陶冶,跟著規定的過程進行,但是這程式卻並不是發生這社會制度的理由。我們若是隻想描寫這制度,我們確是可以依這規定的求偶、合婚、生孩子、孩子成年、獨立生活的事實程式著手,若是我們要求瞭解每一節目的意義,卻得把這個程式倒過來解釋它。

我已經提到過並批評過不少理論犯著那種“將錯就錯”的文化觀的弊病。依他們的看法,人既是被動地做了生育的機器,孩子們不斷降世,社會就得給他們生活的地位;於是社會得因人設事,無從限制。果真如此,社會能不能有一個結構也就可以懷疑了。因為這種情形只在個體間沒有分工合作體系的動植物中才能見到。它們在幼體能單獨謀生時,就離開它們的母體,在廣闊的天地間找它們生存的機會。新體固然是從舊體獲得它們的生命,可是並不須從舊體獲取它們的生活。它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限制,只是自然的吝嗇,而不是同類的刻薄。它們在自然淘汰中決定存亡,也就形成生物界的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

在有分工合作體系的動物中,情形就不同。我們且看蜜蜂。幼蟲成熟了,得跟隨著新生的雌蜂分房自立。它們不能在老房裡生活下去,為的是蜂房有它一定的結構,容不下兩個雌蜂。人類社會也是有結構的,和任何分工的體系一般,既成體系就有一定的限制,在歷史上我們也看見過有類似蜜蜂的分房,大規模成批的移民到未開發的新大陸上去建立他們的新社群。但是人類的世界卻狹窄得很。我們絕不能希望一個永遠開發不完的廣闊天涯。何況人類和蜜蜂究竟還有一點不同。蜜蜂能單靠生物機能來分工合作,而人類卻靠累積的文化。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殖不易常見,除非人類願意活在極簡單的程度上。在人類中,除了在一個因技術不斷髮展,經濟也在不住擴大的期間,普通說來,一個新分子的生存空間,物質和社會的支配範圍,還得在舊世界裡尋覓,他得在原有社會分工體系中獲取他的地位。社會結構不在擴張時,新分子入社的資格就得向舊分子手上去要過來,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等社會結構中有人出缺,才能填補進去。這就是我所謂社會繼替。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悅讀|生育制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