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新農業100人 | 劉傑:從“沙漠”中挖出一顆黃金薯

在劉傑眼裡,土豆不僅是一顆土豆。它是清脆的炒土豆絲,是比燉肉更綿軟入味的土豆塊,是在火鍋裡煮了20分鐘仍不會碎的土豆片。土豆在他眼裡,有千萬種模樣。正如消費者,也有千萬種需求。

土豆博士,半路改道

生於農村,學於農業大學,工作於中國農科院。

到目前為止,我就只幹過這一件事

。”與一些半路改行的創業者不同,劉傑的人生早早就烙上了“農業”的印記。

不過,雖然一直在農業的路上篤定前行,但到底要做怎樣的農業,卻成為了劉傑人生中的一項重要選擇題。

2009年,劉傑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在那裡,他發現一個細節——美國的超市會根據消費用途,對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進行分類。

如果放在國內,就相當於將馬鈴薯根據更適合炒土豆絲,還是更適合做土豆燉肉進行分類。

這段經歷,讓劉傑進一步意識到推動國內馬鈴薯商業化育種的重要性。

而要實現這點,他認為企業更接近市場,更容易研發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品種。

創業的念頭,開始在劉傑內心滋生。但當他將這個想法告訴身邊的親人和同學,卻遭到了大家的“不理解”。

在上一輩看來,劉傑是村裡難得的高材生,在農科院工作是捧住了一輩子的“鐵飯碗”,沒有必要中途辭職。而在同學看來,創業這條路太難,他們自身的經歷都在告訴劉傑“這件事並不好乾”。

沒有得到身邊人的支援,劉傑還是猶豫了。

但創業的火苗並沒有就此熄滅,劉傑開始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裡給行業內的人做免費諮詢,提供技術方面的幫助。

他建了一個群,大約有500人,平常大家都會在這裡交流馬鈴薯相關的知識、經驗。

同時,命運在無意間再次推動劉傑的選擇。

對他來說,2014年或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那年年底,在去種植基地的返程中,劉傑和同事意外發生車禍。這場事故,讓劉傑的人生打開了新的局面。

他強烈意識到,生命是短暫的,“萬一真沒了,喜歡的事就做不了了”。

劉傑愈發堅定了創業的想法,他發了一條簡訊詢問前輩屈冬玉老師的意見,對面回了一句:“

趁著年輕,想好了就幹,別老了後悔

。”

於是,劉傑正式踏上了創業之路。這一年,他35歲。

新農業100人 | 劉傑:從“沙漠”中挖出一顆黃金薯

步子邁太大,金子也變沙子

做馬鈴薯的商業化育種,除了要懂馬鈴薯,還要有創業的啟動資金。

2015年底,劉傑參與了一場茶馬古道的徒步挑戰賽。特別的是,這場比賽不可自費,報名費用必須由參賽者自行眾籌。

這一經歷給了劉傑新的啟發——既然參賽費用可以眾籌,那創立公司的費用是不是也可以眾籌?

於是,他在500人的馬鈴薯交流群裡提出了自己打算離職、創立一家馬鈴薯育種企業的計劃。僅僅三小時,就有不少群友表達了認繳出資的意向,總金額高達2250萬元。最終,劉傑收下了1800萬元作為創業資金。

直到今天,劉傑仍記得屈冬玉老師的一句話:“

為振興民族種業和馬鈴薯產業,做出不愧對時代的貢獻。

為了讓更多人吃上更好的土豆,劉傑將自己的創業公司取名“

華頌

”,寓意“歌頌中華”。他希望,華頌將來可以

成為一家民族的種業企業,並逐步走向世界

創業初期,劉傑就併購了三家企業的業務,分別涉及育種研發、種苗生產和大田生產,這讓華頌的起步速度大大加快。兩三年的光景,其種業規模就衝入了全國前三,可謂是一匹黑馬。盈利方面,華頌第三年的淨利潤也達到了6000萬元。

回憶起當時的境況,劉傑感慨道:“如果不出意外,第四年應該可以達到一個億以上的利潤。”

新農業100人 | 劉傑:從“沙漠”中挖出一顆黃金薯

但設想終究是設想,步子邁得太大,下一步就會容易摔跤。

2018年,一路高歌猛進的華頌遇到了雙重困境。

由於早期的服務體系並未建好,華頌對種植戶進行種植管理指導不夠。

這也導致了在2017年,雨水條件很好的那年,許多種植戶種的華頌7號植株過高,也就是徒長了,造成馬鈴薯的產量大大降低。前一年的收成,往往影響原有客戶在第二年的回購信心,這也導致2018年華頌流失了部分客戶。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邊訂單減少,那邊也開始退單。

由於經驗不足,這一年華頌的生產基地出現了大面積的除草劑藥害問題

,幾千畝地最終顆粒無收,產量甚至不到一噸。將種植戶的訂金一一退回後,華頌不僅要面臨虧損的局面,還要面臨品牌認可度下滑的危機。

當時公司主推的是華頌7號,這一品種產量中上,品質突出,被譽為“黃金薯”。但受2018年的品牌危機影響,華頌7號後續一直難以推廣,賣不上價。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本是從沙漠中挖出來的金子,最終卻只能當作沙子賣掉。

比起當初的勢如破竹,此時的華頌可謂是一朝跌入低谷。最困難的時候,公司大概一年沒發工資,員工也從70多人減到30多人。為了維持公司運作,劉傑更是抵押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

教訓總比經驗深刻,這次的挫折給劉傑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從管理上看,他認為自己並不合格。但向來理性的他,早已習慣不浪費時間在抱怨上。他一直堅信,遇到問題就解決,沒有什麼幹不好的事情。

於是,他和團隊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討論、反思。

他們認為,公司的總體戰略並無問題,但規模擴張的速度過快。

為了走出困境,華頌開始主動縮小規模,將更多重心放在研發上,並且逐步提升自身生產管理和推廣服務能力。

而由於馬鈴薯繁育的週期較長,直到近一兩年,華頌才逐漸從最困難的狀態中走出來。

回憶起最艱難的時期,劉傑說道:“內心特別感謝華頌的兄弟姐妹。”在他看來,這些一起奮鬥的同事,似乎也把這件事作為了自己的人生事業來發展。

取勢,要取未來5到10年的大勢

劉傑的農業路上,有兩節課十分關鍵。

一節是在大學的時候,老師提到一畝地的脫毒馬鈴薯產量可達6000斤。這個數字深深震撼了劉傑,因為他記得兒時在家種地,一畝地的馬鈴薯最多產1000多斤。正是因為這巨大的差異,讓他後續對馬鈴薯的興趣愈發濃厚。

另一節是在車禍之後,劉傑看到的一次演講。在這次演講中,製片人方勵提到一個頗有衝擊力的觀點——惜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這讓剛剛險些失去生命的劉傑感觸頗深,他開始堅信,除了生死,其他的都不是事。

這兩節課,一節讓劉傑選擇了馬鈴薯,一節讓劉傑選擇了創業,最終將他引向了馬鈴薯商業化育種的道路。

在這條路上,劉傑始終堅持“取勢、明道、優術”。

其中,取勢就是要分析清楚未來的大勢。

2015年,國家宣佈馬鈴薯將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這在當時引發了劉傑的思考——未來5到10年,馬鈴薯產業會發展成什麼樣?而這也成為了他創業的契機之一。

在劉傑看來,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會倒閉,尤其是衣食住行相關的產業。而與之相反,每一家企業遲早都會倒閉,一切只是時間問題。除非這家企業與產業的發展步調完全一樣,不斷解決與產業密切相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僅很難倒閉,還會自然而然地盈利。

也正因此,劉傑在7年前創立了華頌,開始研發符合不同使用需求的馬鈴薯品種。

他認為,品種多樣化將會是馬鈴薯產業的未來趨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初,業內幾乎沒有一家真正做育種的公司。如今,這個行業已經擺脫品種單一、只追求產量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馬鈴薯的商業化育種中,致力於從消費端的需求推動研發端、種植端的革新。

現階段,馬鈴薯產業鏈各環節銜接不良仍是一大問題。產業零散所帶來的,除了效率低下,還有資源浪費等。

因此,劉傑在採訪中多次提到“整合”一詞。他表示,在這條產業鏈上,華頌沒有競爭對手,只有合作伙伴。

單靠一家企業的規模擴張始終有限,只有透過產業整合,才能夠更好地推動馬鈴薯行業的發展。

目前,華頌已經佈局華頌科技、華頌種業、華頌薯業以及薯聯網四大板塊,涉及馬鈴薯的育種研發、生產管理、品牌推廣以及產業互聯。

劉傑認為,科技和資料可以將產業鏈串聯起來。

而具體到產品,劉傑也有許多想法,例如微波爐加熱即可食用的袋裝土豆,再例如頗有新意的黃色或紅色薯片。他認為,一個很小的產品,也可能給馬鈴薯消費帶來巨大的革命。

即使語氣平和、語速不快,但每每講起馬鈴薯的未來,劉傑仍難掩自己心中的興奮。在農業這條路上,他已經摔過不少跤,但仍保持著拼命往前跑的勇氣。

他希望,華頌未來會成為一家全產業鏈的科技服務企業。

而他自己,也將見證下一個5年、10年的故事。

新農業100人 | 劉傑:從“沙漠”中挖出一顆黃金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