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關於供銷社的輿論風暴,其實是一場思想交鋒

關於供銷社的輿論風暴,其實是一場思想交鋒

李光滿冰點時評1129

最近關於供銷社討論的輿論風暴其實是一場思想交鋒,大家不禁要問:交鋒從何而來?誰與誰交鋒?有何意義?有何影響?

最近,一則報道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訊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道稱,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由2016年5。15萬人增至2021年33。3萬人。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2025年全省基層社社員達到150萬。媒體又從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相關新聞注意到,供銷合作社全系統2021年銷售總額達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隨後,媒體又從多個省份瞭解到,湖北發生的事在全國並不是個案,而是帶有集中爆發的意味,供銷社正在經歷一個從恢復到復興的躍升過程,正在迎來全面爆發期。資本市場非常敏銳地關注到了這一動向,與供銷社有關的上市公司在A股突然爆發,並且形成了“供銷社板塊”,

供銷社於建國初期成立,經歷了頗為曲折的歷史,多次興廢,1982年被撤銷,僅保留牌子,此後又多次忽隱忽現若存若亡地經歷改革陣痛,但供銷社始終沒有消亡,而是在社會大眾和媒體視線之外默默生存。當媒體突然報道其年銷售額高達6。26萬億元的時候,人們才突然發現,那個一直都似乎不存在了的供銷社系統卻已經長成了一個巨人。顯然供銷社一直在偏僻的農村存在,一直在漸漸荒蕪的鄉野存在,一直在農民身邊默默生長,一直都伴隨著基層農民的生活和生產,一直在以低價方便快捷為農民提供農藥、種子、農機、化肥、金融服務,供銷社一直在深耕廣大而廣闊的農村市場,並獲得了極大發展,供銷社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我們社會,我們農村、農民、農業需要供銷社,是的,因為需要而生長,因為需要而發展,因為需要而壯大。

然而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各地要擴大供銷社覆蓋面、大幅擴員的訊息剛一出現,就被一些具有敏感政治嗅覺的人捕捉到了,他們不是在進一步瞭解事實後進行客觀分析和展望,而是立即將供銷社與計劃經濟聯絡起來,立即將糧票、布票、肉票、棉票、公共大食堂這些某段歷史上的一些標籤式現象聯絡起來,並立即對供銷社的發展進行口誅筆伐,在他們的意識裡,供銷社就是計劃經濟,供銷社的迴歸就是計劃經濟的迴歸,就是要拋棄市場經濟,就是要用國營供銷社取代民營經濟。我們不禁要問,供銷社真的是要恢復各種票證、是要恢復公共大食堂嗎?顯然不是,但某些人為了一棍子將供銷社打死,不惜羅列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進行攻擊。

他們立即給那些贊成和客觀看待供銷社發展的人貼上標籤:要讓供銷社回到過去,要增加幾百萬鐵飯碗就業人員,要壟斷全國商品零售市場,中國要全民搞大鍋飯,中國要回到計劃經濟,中國要全部國有化。我不明白,給贊成和客觀看待供銷社發展的人貼上種種標籤的這些人到底為什麼會如此恐慌,到底為什麼會如此害怕,到底為什麼會如此憤怒?供銷社到底觸碰到了他們的哪些痛處?

這裡我們不進行計劃與市場的理論探討,也不對供銷社的發展是否就是要搞公共大食堂、是否就是要回到各種票證時期進行批駁,我只是感覺,這些人所具有的某種政治敏感令人吃驚,甚至令人感到可怕。這些年供銷社在偏遠鄉村默默地苦苦地耕耘,在貼心地為農民服務,他們所做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民營資本做不了或不願意做的事,他們有哪一點哪一條威脅到了那些民營資本的存在?他們又有哪一點與計劃經濟、大鍋飯、公共大食堂以及壟斷經營有關聯?

我只能理解為,一些人,一些勢力對供銷社有著天生的政治敏感或過敏,他們害怕和恐懼一切與計劃有關的東西,害怕和恐懼一切與政府管控有關的東西,害怕和恐懼一切公有、國有、集體所有的東西,害怕和恐懼一切可能會阻擋他們滲透、壟斷、控制一切經營領域、一切獲利渠道的東西。

我感覺,這就是一場思想交鋒,這場交鋒的核心和本質不是供銷社的問題,而是我們社會到底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資本服務的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還是以資本為中心的問題。

我想,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程序中,我們要把腳踏在中國的土地上,站穩中國立場,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這才是我們思想的立足之本,也是我們進行思想交鋒、進行理論討論的根本遵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