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大家好,我是胡醫生。

在中醫學角度講我們人體得病的原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類。

這裡先和大家分享其中之一:內因。七情內傷是引起我們身體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是人體的精神狀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

氣血失調

,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

病因

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其中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

憂傷肺

,過思傷脾,過

恐傷腎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現。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興的事可使人精神煥發。但高興過度就會傷“心”,中醫認為“

心主神明

”,超乎常態的“喜”,會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出現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的現象。中醫講,肝氣宜條達舒暢,肝柔則血和,肝鬱則氣逆。當人犯怒時,肝失條達,肝氣就會橫逆。故當生氣後,人們常感到脅痛或兩肋下發悶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飯、腹痛;甚至出現吐血等危症。中醫術語稱其為“肝氣橫逆,克犯脾土”。

過喜和過怒都不可取,

《岳飛傳》裡“有描述笑死牛皋,氣死金兀朮”的情節,咱們這裡且不論事實真相,但是這個傳說可以比較形象的說明了過喜與過怒對身體是有傷害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比如有人中彩票中了100萬,卻在領獎的路上突發心梗住院,也有平時在街上兩手叉腰對弱者惡罵的人,正罵起勁突然暈倒在底等等這些都能說明過喜、怒都不可取。

“憂”,指憂愁而沉鬱。表現為憂心忡忡,愁眉苦臉而整日長吁短嘆,垂頭喪氣。《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悲”,是由於哀傷、痛苦而產生的一種情態。表現為面色慘淡,神氣不足,偶有所觸及,即淚湧欲哭或悲痛欲絕。中醫認為悲是憂的進一步發展,兩者損害的均是肺臟(指肺氣),故有“過悲則傷肺,肺傷則氣消”之說。這說明悲哀太過是會傷及內臟的。因此,家庭中一旦發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節哀,以保重身體為要。我們常見憂愁悲憂的人總愛嘆氣,這裡就是因為過悲憂傷到肺的表現了。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慮問題。如果思慮過度,精神受到一定影響,思維也就更加紊亂了。諸如

失眠多夢

、神經衰弱等病,大多與過分思慮有關。中醫認為:過思則傷脾,脾傷則吃飯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則氣結不暢,百病隨之而起。我們聽說過的成語“百思不得其解”就是這個道理,總是思慮多度,肯定就“結”住了。

恐“,是懼怕的意思,因精神極度緊張而造成的膽怯。”驚“,是突然遇到非常事變,導致精神上的卒然緊張。諸如驟遇險惡,突臨危難,目擊異物,耳聽巨響等,都可發生驚嚇。驚是自己不知道而驚嚇;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懼。無故恐懼害怕的人,大都腎氣虛,

氣血不足

;突受驚嚇而當場目瞪口呆,手足無措的人,大都因心氣逆亂,心血受損,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的緣故。因此,治恐當補腎,治驚應安神。

所以內傷七情會致病傷及內臟,影響臟腑的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執行紊亂。《素問》概括為: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現在人的病都是“氣”出來的,雖然不是這麼絕對,但是有一大部分的原因來源於此。當然這裡的氣不是隻指生氣,而是我們內環境的情志導致的氣血失調的意思。所以我們平時為了身體一定要調節情志!做到

恬淡虛無。

另外遇到實在無法控制時怎麼辦呢?下面和大家分享幾個小妙招。

1、過喜找“勞宮穴”

勞宮穴的所在位置,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經對心臟起著保護作用,按摩勞宮穴可起到靜心寧神、鎮定醒腦的作用。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2、過怒找“太沖穴”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又稱“消氣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兩側穴位,使區域性產生較強的酸脹感,每次按揉3~5分鐘。

3、思慮傷脾找“足三里”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足三里穴是“

足陽明胃經

”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

4、悲憂過度找“俠白穴”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俠白穴,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穴位。俠白穴有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的作用。

5、驚恐過度找“湧泉穴”

人得病都是“氣”出來的,你也這麼認為嗎?#好醫生為健康護航#

“湧泉穴”。它是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能令人氣血暢通,驚恐的感覺慢慢就消除了。

古代養生家把情緒調節作為治病的良藥。醫家更重視調節情志,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認為將七情調攝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是預防和治療虛勞大病的根本之點。清代醫學家程履新則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須以七情勝服化制以調之,時者不悟,徒恃醫藥,則輕者增重,重者危矣!“。《黃帝內經》總結出”恬淡虛無“的調攝法,指出人們若能保持愉悅安靜,虛懷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確處理,”自解“,”自語“,”自悟“,才能頤養真氣,卻病增壽。

由此可見,“氣”不順是我們人體得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疾病都有它的“影子”,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並且每天都“氣”順平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