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主動上“男德班”的男性,是在給自己套上“枷鎖”嗎

作者:土土絨

據媒體報道,在“男德班”的名字引發爭議之後,40歲的楊勇(化名)卻決定去報名。原因是,年幼時他就因為父親“說一不二”的教育方式,感到痛苦甚至抑鬱;而現在,他發現自己教育孩子時,竟然帶著父親的影子。因此,他想學習另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主動上“男德班”的男性,是在給自己套上“枷鎖”嗎

男德班”學員體驗孕婦的辛苦 ©新京報

那麼,“男德班”是否處處限制男性言行,像被詬病已久的“女德班”那樣,試圖為男性套上陳規陋習的“枷鎖”?創始人方剛坦言,起這個名字只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但實際上,“男德班”的全稱是“好伴侶好父親:全參與型男性工作坊”。他希望透過男德班推動男性參與,承擔家庭、職場等觸及性別平等領域的責任,包括反對性別暴力、承擔家務、養育孩子,以及一些傳統上被認為屬於女性領域的事情。

由此可見,所謂的“男德班”,與我們所想象的不同,其目的實際上是打破性別偏見,促進性別平等。正如方剛所說:“受益的同時也是受害,壓迫我們的是父權文化,不是男性個人,男性氣質具有兩面性。” 可能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性別平等將會讓男性和女性“雙贏”。

以楊勇為例,他的父親教育他“男孩子不許哭”“要勇於承擔責任”, 自己也從來沒有表達弱,然而“這種支配型男性氣質傷害了我跟父親之間的情感”,導致父子間“劍拔弩張,火藥味特別重”。強勢的“男子漢氣概”,傷害了父子兩代人。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中國的父母“以為父子關係,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這種極端的觀點,現在雖然已經極為罕見,但由父權觀念衍生出來的性別偏見,卻仍處處影響著我們。

男性可能因為不平等的性別觀念獲益,比如在求職時獲得更多機會、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晉升空間,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一旦男性在職場中不能取得足夠的成功,便可能招來鄙視甚至是否定。因為在傳統的性別觀念下,男性應該處處勝過女性,而這種觀念,同樣是對男性的壓迫。

此外,一些被刻板地認為是女性從事的職業,一旦男性投身其中,便會招來異樣的目光,比如男護士、男教師、男性家政工作者等。這種偏見既導致了部分職業缺少男性的加入,也限制了男性發展的可能性。

實際上,男性氣質並沒有一個固定模板。有人外形粗獷,有人長相溫柔;有人開朗外向,有人細膩內向;有人熱愛東奔西跑,也有人喜歡照顧家庭……世界上的人千千萬,這些特點既有可能出現在男性身上,也有可能出現在女性身上,它們與性別無關,只與個人有關而已。

安靜文雅的男士,並不是所謂的“娘娘腔”,只是因為他溫柔有禮而已。風風火火的女子,也不是什麼“女漢子”,只是個性如此。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不僅讓女性受益,也打破了同時禁錮男性和女性的樊籬,讓人們都能拋棄偏見,勇敢地做自己。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卻值得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土土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