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宋史》,於元至正三年(1343)三月至五年十月成書。其中的《陳文龍傳》,只寫到陳文龍、文龍母和文龍從叔陳瓚犧牲為止。筆者蒐集資料,補寫陳文龍犧牲後成為三種神靈的情況,以全其貌。

陳子龍(1232-1277),字剛中,號如心。福建莆田人,宋以來其祖先“一門兩丞相,九代八太師”,他是陳俊卿丞相的五世從孫,“能文章,負氣節”,於鹹淳四年(1268)考中狀元,度宗御筆改名為文龍,字君賁。文龍官至參知政事。

景炎元年(1276)南宋小朝廷經閩敗逃廣東,建寧、泉、福等州皆降,八閩中興化成為孤城,閩廣宣撫使陳文龍集民兵數百人堅守興化府,屢斬多批招降的使者。十二月二十五日,部下私開城門降元,文龍欲自殺,不果,與其親人被執北上。二年,文龍從叔瓚復舉兵據興化,九月復破,瓚被車裂而死,元軍屠城三萬人。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陳文龍為岳飛後身,陳墓竹盡生刺

陳文龍被押離興化時就絕食,至合沙時寄詩給次子陳夢雷訣別,有句:“臣死封疆是此時”,“唯有丹衷天地知”。與此同時,文龍夢見岳飛請他相見,岳飛以所戴的平頂冠冒在文龍頭上;杭州民眾也夢見岳飛代者至杭。文龍被押到杭州後,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拜謁岳飛廟時大慟,同夕餓死於廟,時年46歲。葬於孤山智果寺旁⑴。“次日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眾謂忠義所感”。訃聞,莆屬相率為文酹公。其母福國夫人系福州尼寺中,病甚,不肯服藥,在文龍死後亦死,眾嘆“有其母必有其兒”,為之收葬。文龍妻孥盡俘至維陽,元主詔憫其忠,返其妻孥。

杭州西湖智果寺旁的陳文龍墓生刺竹,而岳飛墳柏不北枝,世稱雙異。明天啟三年(1623),杭州知府李燁然詳請按院修祠葺墓,並另立一祠,奉祀文龍母。清光緒十九年(1893),杭紳丁松生捐資重修,俞曲園撰記,孫康候編墓錄,纂入《武林掌故》,文龍墳始與岳飛墳並著。1921年,胡祥翰輯《西湖新志》卷九“陳文龍墓”條引光緒《莆田縣誌》後說“世謂嶽王為(陳文龍忠肅)公前身,今岳墳松不北枝,公墓竹盡生刺,忠魂又魄,散為卉木,如出一節,豈其怨乎?”民國初,其地全補智果寺侵佔。1927年,莆田鄉紳張琴等人發現後,發動募修,1929年春動工,陳恢生受莆田鄉紳委託而到杭監修並訴訟,直到1930年四月還未完。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敇封陳文龍為福州城隍,入祀二忠祠

宋端宗贈文龍太師,諡“忠肅”,賜廟號“昭忠”;贈瓚兵部侍郎,諡“忠武”。南宋末,興化人鄭鉞《文龍遺事》載:“國事去矣,文龍竟不屈死杭,文公(天祥)竟不屈死燕。宋三百年其未造也,江閩兩大魁出,俱以節死,嗚呼”。兩人皆臚傳第一人,亦足收宋300年養士之功矣。

明宣德(1426-1435)時,宣宗章皇帝的《五倫書》;成化(1465-1487)時,憲宗純皇帝的《續修通鑑綱目》分注;均彰揚陳文龍、陳瓚的事蹟。《明史》卷五十《禮四》載:諸神祠,按祀典。孝宗時(1488-1505),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福州府,興化府的城隍廟,此後屢有重修。

明弘治十八年(1505)二月十二日,興化人、南京大理寺左寺左評事徐元稔上疏:文龍、瓚故居在荒煙野莽之中,祀典無聞。二人死節,視文天祥、江萬里無愧,乞敕於郡城祠祭。皇帝遂詔有司立廟,春秋祭祀。文龍族孫、貢士陳河彙編《二忠錄》,鄉人、右都御史兼刑部尚書林俊作序,彰揚忠肅(文龍)、忠武(王贊)二公的事蹟。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正德五年(1510)八月,應詔在興化府城隍廟左邊建成二忠祠,肖像祀之。七年十月,慈溪人、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姚謨撰《二忠祠記》,莆田人、都察院右都御史林俊書丹,莆田人、河南道監察御史陳茂烈篆蓋。指出:“故二公之死,非獨以其郡與邑,而繫於國勢如是也。”萬曆十四年(1586),推官祝致和權知莆田縣時重修二忠祠並立《重修二忠祠》碑,由沔陽陳文燭書寫。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四姓子孫變賣二忠祠前的四賢祠(祀蔡襄、陳俊卿、龔茂良、林光朝),陳姓子孫隨將陳俊卿遺像移祀於二忠祠,並置《宋孝宗賜陳俊卿札》碑於階下。

民國時,莆田二忠祠的三間老屋椽木僅存,荒草滿庭。丹青剝落,過者傷之。1944年初冬,鄉紳張琴因此撰《重修陳氏二忠祠募捐冊序》,發動捐建。改革開放後,興化府城隍廟(含含二忠祠)也重修,現存二殿、大殿、後殿、大門等,闢為陳文龍、陳瓚紀念館。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興化府城隍廟升級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楊公太師正名陳公太師,陳文龍是莆仙的巡瘟與道教五爺之一

元元貞二年(1296)八月二十日,詔尋訪文龍子孫而錄用。元廷遣宣撫使李文虎齎詔至興化路尋訪,卻無一人應召。文龍長子夢雲、次子夢雷,宋時俱以門功授承事郎;還有三個女兒。夢雷過繼給文龍弟麟之為嗣,改名倬(號莘隱)。陳倬拒召而隱居於龍溪縣深山中。由於元廷一再派人到閩尋訪文龍後裔,陳倬子孫只得再遷居廣東番禺縣。至正元年(1341),朝廷再遣人到興化尋訪陸秀夫與陳文龍後代,仍無一應者。

封建社會時的傳染病,多由巫師、道士“施法”驅除,由此產生了一大套瘟部堂系統的神,在莆田主要是五帝爺。即和瘟(廬山)匡阜先生(真人),巡瘟楊公太師,主瘟文昌帝君,行瘟葉氏天師,押瘟田公元帥。陳文龍犧牲於四月二十五,“莆田人感公忠義,立廟祀之,避元忌,託名楊公太師,即以四月二十六日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傳聞,鹹知楊公為託名而祀”。可知元時,莆田民間所祀的楊公太師,雖黑臉、僧衣帽,手拿錘子,但僅形式是楊家將的楊五郎而實際是忠臣陳文龍。

莆田自明代以來,道教廟宇香火最旺的,民間稱為五爺,即壺公山凌雲殿玉皇爺、黃石北辰宮玄天上帝爺、江口東嶽觀東嶽大帝爺、興化府城隍廟城隍爺(陳瓚)。其中之一是黃石鳳山宮的(楊公)太師爺。鳳山宮,在黃石鎮鳳山村,主祀楊公太師。明代建立,比谷城宮時間更早、名氣更大、香火更盛。莆田太師廟數以百計,遍及莆田縣南洋大片農村,此宮地位在此後的谷城宮之上,稱為五爺之一。清代屢次重修,改革開放後重建。

谷城宮,在黃石鎮水南村,以谷城山(青山)為名。明代建立,佔地面積1750平方米,西南向,由大門、拜亭、正殿、後殿及東西廊房組成,正殿懸山頂,抬梁式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礎石和抱鼓石雕刻精細,後殿的素盆柱礎為明代原物。存有歷代重修的廟記碑石10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主祀楊公太師,莆田民間視為保境驅疫的大神,俗稱太師爺。

黃石每年春間二月或三月的某一天出遊,例由北辰宮在正月十六卜杯決定。到時,北辰宮(頂宮)奉玄天上帝像提前三日到谷城谷(下宮),至期,由谷城宮排架出遊,太師爺法駕前有裝扮鬼卒的十刑、十惡、鬼王、八班、皂隸以及四名劊子手、劍令旗牌官等,全縣信徒約萬人須先在頂宮燒香後,步行三里到下宮燒香,叫做掛爐。出遊隊伍到三門井後,由道士做醮,卜杯決定由南路或北路返回北辰宮。據說倭患時此井填滿了屍骸,為鎮鬼魅而在井上搭臺。出遊隊伍的一名前導掛有一串光餅。這是明嘉靖時戚繼光大軍行軍平倭時的乾糧。筆者據此認為,出遊儀式形成於平倭以後。

民國期間,政府取締神廟。1933年舊曆二月十四,玉湖陳氏在二忠祠恭送陳公太師神駕入祀黃石谷城宮祖廟,並改稱為陳太師廟,認為“今考事實,奉公像祀於黃石谷城宮,俾知為民族爭存,足以激發人忠之氣,其靈爽昭於百代有自來也。”即另塑白麵黑鬚的文官冠服的陳公太師像,祀於中座。1944年8月3日,張琴撰《莆田黃石太師廟改祀二忠募捐塑像啟》,指出:二公各為福州、興化府城隍神。福州龍潭今仍稱為陳尚書廟。莆田縣警察局劉渾生局長毅然改為二忠祠,“其識有足多者”,顧名思義,要更換塑像,敬告表同情於改祀者共圖之。張琴還評曰:宋之亡也,忠肅公致以一城存天下,實則陳氏以一姓存天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莆田的陳太師廟有的改為陳文龍紀念館。前身是保和堂,改建於道光十九年(1839)的仙遊楓亭麟山宮供奉楊公太師。臺灣麟山宮尊為祖廟。1984年11月25日,臺灣中央研究院莊英章、潘英海等人專程來參觀考察。改革開放以後黃石谷城重修,共佔地面積552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06平方米。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明洪武時,莆仙出入福州的商賈在烏龍江上段北岸陽歧碼頭岸上的興化道旁大松樹下,建一廟壇,奉祀海上女神媽祖(林默)和抗元英烈陳文龍。“海船敬奉天妃外,有尚書、拿公二神。……(福建興化人陳文龍)明永樂中以救護海舟,封水部尚書……二神亦海舟所最敬者”。所謂“封水部尚書”,是私諡,沒有官方敕封的記載。成化五年(1469),琉球館由泉州遷至福州,稱柔遠驛綰。文龍“明時顯靈,護救封舟,封水部尚書,立廟閩省南關外,國(清)朝冊封琉球,向例請天后、拿公神像供奉頭號船,請尚書神像供奉二號船。”

明天啟七年(1627),陽歧人與莆仙商賈將大松樹下的廟壇移建到鳳鳴山。該水部尚書祖廟先後分靈福州(6座)與馬祖島(3座)。此後,福州影響最大的尚書廟是臺江的萬壽尚書公廟,建於明代,清道光間奉旨重修。福州各尚書廟有“迎尚書”和“送狀元船出海”活動。後者,即送陳文龍由海路回莆田家鄉,狀元船所經的鄉村,沿途護送,皆演戲酬神,十分熱鬧。福州的興安會館,也奉祀水部尚書,存有清末民國初鄉紳林揚祖、張琴、陳乃元、吳鴻賓等人的題聯。

1920年,嚴復回鄉復建福州的尚書祖廟,佔地3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又名鳳鳴寺。由寶殿、毓麟宮和忠肅祠組成,為福州尚書廟之冠,嚴復書寫“尚書祖廟”廟額。存有“歷史奉旨祀典”題刻與陳寶琛、薩鎮冰、林琴南等名人聯刻。1992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重建。2001年2月11日,馬祖北竿鄉水部尚書廟平安民俗交流團518人乘坐“順利號”客船直航福州馬尾港,到臺江區萬壽尚書公廟進香,後再到湄洲媽祖廟進香,引起轟動。《福州晚報》以“咫尺海峽不再是天涯”為題報道,高度評價“雙馬直航”。萬壽尚書公廟於1921年重修。正門橫額“敇封水部尚書”,左右小門額“履忠”、“蹈義”。殿堂坐北向南,西濶五間、深七柱,高6。5米,前廊後堂,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存有林則徐手中楹聯與嘉慶、道光間捐資修廟碑刻等,1988年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由上可知,南宋末,陳文龍就被視為岳飛的代身。葬後忠義所感,墓即生刺竹。元時,莆田驅除傳染病的五瘟神(五帝爺),以巡瘟楊公太師(實際上是陳文龍)最著名。到明初,以黃石鳳山宮為祖廟,成為道教五爺之一;分靈廟後以黃石谷城宮為最,嘉靖倭患後形成北辰宮與谷城宮聯合出遊的祭俗。明弘治時,敕封陳文龍、陳瓚各為福州府、興化府城隍神。正德時,詔立二忠祠肖像祀之。

明洪武時,莆仙商賈在福州建廟壇,祀莆田女海神媽祖與忠臣陳文龍,永樂中文龍顯靈救護海舟,民間私諡為水部尚書。隨後,再顯靈於福州與琉球間的冊封舟,衍成“迎尚書”與“送狀元船出海”的祭儀活動。

莆田南宋狀元陳文龍由抗元英烈到三種神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