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有這麼一則令人震驚的資料:

有超過60%的人每天會刷1個小時的短影片,有超過31。1%的人會花1-2個小時的時間刷短影片。

有的人甚至更長,看短影片的時間超過4、5個小時。

與之相對的是,人們看書的時間變短了。

有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每人2個月都讀不完一本紙質書,甚至有的人從學校畢業之後,再也不會翻開一本帶著書香味的紙質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很多的人,看書看不進了,做題沒動力了,遇到生澀難懂的東西根本沒有專注力去研究。

他們只對短影片、遊戲,那些有聲音有畫面短期內可以獲得巨大快樂的東西感興趣,而當自己有幾分鐘沒有碰這些東西的時候,裡面就感覺心裡空落落的。

短影片一分鐘,人間三小時。

這讓我感到唏噓也無限悲哀。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正因為有這種社會現象,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籍《

刻意練習

》。這本書是由兩位作者合作撰寫的,一位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Anders Ericsson 安德斯·艾利克森,另一位是著名的科學家Robert Pool 羅伯特·普爾。如果你特別想精進一項從不會到會的技能,這本書就是最好的工具。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現在的社會都希望速成,“21天養成好習慣”“7天減重多少斤”“30天賺取一百萬”等等,總是眼高手低,追求結果,卻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努力付出。

國際著名鋼琴家朗朗曾說:“

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於天才,我將其理解為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兒天才,就可以擴充套件成很大。”

中國女排教練郎平說:”

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那不是靠講故事或者喝雞湯得來的,關鍵是“平時的訓練”。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為什麼有些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長,擅長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你有沒有在平日裡刷短影片的時候羨慕螢幕裡的人怎麼總能逗樂你,怎麼能出口成章,各個領域的人物怎麼這麼厲害,你對他們的成就羨慕不已。

當你遇到一個如此非同凡響的人時,往往自然而然地認為,這個人生來就比別人優秀。

但現實的確如此嗎?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書中開篇就引用了

莫扎特

的案例。

莫扎特6歲就取得了國際的小提琴大獎,人們開始認為莫扎特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天才,是一名“神童”。

其實,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個具有中等天賦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從來沒有達到自己渴望的成功,因此開始把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力求使他們成為他自己一直渴望的音樂家。

他父親為了培養小莫扎特,從樂團辭職,一心研究如何培養小莫扎特,還專門撰寫了一部用於發掘孩子音樂才華的培訓書籍,並在莫扎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莫扎特。

如果莫扎特小時候並不是在如此濃厚的音樂氛圍中長大,如果他沒有足夠過地接觸音樂,如果他沒有經歷過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是不可能培養出傑出的音樂才能的。

“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曾十·次入選NBN全明顯陣容、聯盟歷史上最偉大的三分射手雷·阿倫,有人評論說雷·阿倫天生就是三分王。但雷·阿倫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雷·阿倫說:“我和身邊許多人圍繞這個話題爭論過。當人們說,上帝賜予我傑出的稟賦,讓我在比賽中完成漂亮的三分跳投時,那真是氣死我了。我告訴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是每一天。“

沒有腳踏實地專注地付出,哪有別人眼中卓有成就的豔羨。

不要總是羨慕別人了,反過來想想自己是否也付出了他人那樣的努力。

減少一點刷手機、追劇的時間吧,把更多地注意力轉到如何提升自我認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培養更好的夫妻關係、如何為社會創造價值上來。

人人都可以變成更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