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最近,

#婚前爸媽讓我交出全部積蓄#

的話題衝上了熱搜。

姑娘打算和男朋友結婚,可是因為彩禮的事和父母僵持住了。

父母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讓女兒在婚前,把這些年工作的積蓄都留在家裡。

聊天記錄中,媽媽一邊說著這個錢只是暫時幫你儲存,一邊又說,父母養你這麼多年也不容易,家裡弟弟也要用錢。

話裡話外,都在暗示姑娘應該報答父母,把積蓄留給家裡。

對話格外扎心,姑娘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截圖發出之後,網友一片譁然,紛紛表示不能給。

別說結婚以後本來開銷就大,關鍵是這錢即便給了,多半也花不到父母自己身上。

不給的理由千千萬,給的理由只有一個,卻讓人無法反駁:

父母拉扯大兒女付出的,遠遠不止這麼幾十萬,倘若就這樣拒絕父母,會不會太不孝?

可是給了,就是真的孝順嗎?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不孝是父母犯錯時

兒女無條件的順從

《孔子家語》中有一個曾子耘瓜的故事。

曾子鋤瓜的時候,不小心鋤斷了瓜根。

他的父親曾皙一氣之下,拿了一根大棍打他的背,曾子不躲,於是直接倒地暈過去,過了很久才醒。

可他醒來後並沒有怨恨父親,還關心父親的身體有沒有被氣壞,打他的時候有沒有傷著。

為了不讓父親擔憂自己的身體,回家的時候一邊彈琴一邊唱歌,表示自己身體健康無恙。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曾子卻不知自己錯在哪裡,急忙向孔子請教。

孔子表示,任由自己的身體被父親暴打,即使被父親朝死裡打也不躲避,這是孝嗎?

不是,因為一旦他真的被父親打死了,就會陷父親於不義。

相比於捱打逃跑,顯然讓父親背上殺子的罪名才是不孝。

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裡有一句對“不孝”的描述:

意曲從,陷親不義,不孝也。

一味順從父母,即使明知父母有錯也不拒絕,不勸說,只會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被要求交出積蓄的女兒,其實每個月都把工資的一部分給父母,掙3000給1000,掙5000給2500,並非是不贍養父母的人。而父母卻在女兒婚前提出交積蓄要求,顯然是不合適的。

更不必說這一要求的原因,是索要彩禮不成後提出的。

父母要求女兒交出積蓄的做法,更像是從男方那拿不到彩禮錢,就要讓女兒補上。

她們不關心女兒結婚後是否會有經濟壓力,也不關心女兒給了這筆錢男方家裡會怎麼想,只擔心自己的養老,和弟弟的成家。

於是一邊用報恩的說法動之以情,一邊用保管積蓄的說法曉之以理,可說到底還是當父母的自私、偏心,絲毫不為女兒著想。

這時候如果當女兒的順了父母的意,交出所有的積蓄,不僅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被動,更是在縱容父母的自私和偏心,令父母陷入算計子女的指責中,背上不慈的罵名。

在父母有錯時不僅不制止,一味順從,這是最大的不孝。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父母不慈,子女難孝

有的父母封建大家長思想根深蒂固,對子女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明明自己做不到關心照顧孩子,偏偏打著報恩的名義要求孩子要孝順。

殊不知,教育是一件自上而下的事,當父母的不能關心愛護孩子,孩子長大之後只會有樣學樣。

《情滿四合院》裡的”三大爺“閻埠貴,為人小氣,精於算計,除了孫子之外,兒子兒媳婦看電視都要交錢。

結果,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兒女在得知母親病重住院時,沒一個願意給醫藥費。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二大爺”劉海中,一名普通的車間鉗工,一心想當官,

用盡手段當上保安處處長。抄別人的家,侵佔財產,把人往絕路上逼。

教育子女則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脾氣暴躁。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於是他的兒子們也就隨了他的性格,利益當先,向錢看齊,最後在他生意失敗的時候,一鬨而散,只留了他和老伴相依為命。

18年,一則五子棄父的新聞引起大家的關注。

80歲老人在房間裡去世,五個子女被指控涉嫌遺棄罪。

但是孩子們的母親卻喊冤,她表示當父親的有嚴重暴力傾向,動輒打罵孩子,頭破血流都是常態,孩子們不待見他也是情有可原。

最終,五個孩子因未有效履行贍養義務而被判刑,老父親晚景淒涼,孤零零病死在房間裡。

這樣的結局兩敗俱傷,令人不得不嘆息一句,父母不慈,子女難孝。

父母若是不為子女著想,一心只替自己打算,寄希望於大家長的身份或是養育之恩來綁架子女,終究難以獲得子女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孝順,只能自食其果。

倘若姑娘的父母不能及時收手,等他們拿到女兒積蓄的那一刻,也就是親手磨滅和女兒情分的時候。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真正的孝順

是陪伴父母一起成長

常說愛一個人,不是一味為TA好,而是關心TA的成長。所以大家都知道不能溺愛孩子。

然而人們都忽略了,對父母的愛,同樣不能只是順從,因為這意味著對父母成長權力的剝奪。

真的愛父母,孝順父母,就應該做好陪父母一起成長的準備。

如何陪父母一起成長?

《論語·里仁篇》,孔子為我們指明瞭方向: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犯錯時,子女的勸諫應該是溫和而委婉的。

若父母不聽勸,那就

放手讓父母去經歷,慢慢引導。

薛寶釵就是勸長輩的高手。

結婚前,爸媽逼我交出全部積蓄,給還是不給?

金釧兒做錯了事,被王夫人責罵後趕回家,金釧羞愧難當自盡了。

事發后王夫人坐立不安,寶釵勸王夫人的時候,先是默默傾聽,然後點出金釧兒尋死也有自己心理素質差的原因,委婉的提醒王夫人,不要過度自責。

最重要的是,寶釵勸完之後,提出了務實的建議。

先在銀錢上多補貼一二,再將傳送的儀式辦隆重些,並在最後表示,願意拿自己的新衣裳做金釧兒的壽衣。

不提其他,單就寶釵在開解、引導長輩,為長輩善後的處理上,值得每一位兒女學習。

曾經家中一位長輩,熱衷於傳播各種養生謠言,並且喜歡拉著別人一起轉發。有一次她兒子看不過去,就在群裡直接批評了她,勸她不要信這些沒用的。

結果那位長輩一時下不了臺,就賭氣退群了。

好不容易哄好母親,兒子開始改變策略。每次母親轉發謠言,他就轉發科普解釋,潛默地去影響。

一段時間之後,很少再看見他母親發“蜂蜜養生,葡萄酒美容的文章了。

在父母的愛護下,我們學到了比父母更多知識,懂得了比父母更多的道理,接觸了比父母更多的新鮮事物。

當我們變得更好之後,對父母最大的報答,不是順著他們的心意讓他們開心,而是要想辦法,讓父母也能變得更好。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所有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可當孩子長大了,年邁的父母卻頻頻被指責,其背後又何嘗不是孩子縱容的結果。

真正的孝順,是不陷父母於不義,不剝奪父母成長的權力,發揮自己所學的一切,和父母一起進步。

- THE END -

- THE END -

作者:

Siyi,用心記錄驚奇感。

·

壹點靈,關注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