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打罵教育,真的過時了嗎?不打不罵的方式一定有效嗎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前不久和老友聚餐,一起回憶起我們的童年,突然發現,沒有捱打的童年那是不太完整啊,哈哈,這是我們為數不多,可以引以為傲的共同的回憶。

反觀現在的孩子,嬌驕二氣的比比皆是,引用一句我們共同的經驗總結:打得少了!

打罵教育,真的過時了嗎?不打不罵的方式一定有效嗎

打罵教育,不可行嗎?

小媽我一直堅定地認為:打罵教育不是暴力教育,是懲戒教育。這二種是有本質區別的,小媽認為,有二點至關重要:第一適度;第二要清楚判斷事情的嚴重程度。

小媽的寶貝第一次捱打,是在四歲的時候。小媽晚上下班帶著孩子去超市,在我們一起逛生鮮區的時候,小媽挑肉,鬆開了孩子的手,就是轉眼間,孩子找不到了。當時我的冷汗直流,不誇張地說,緊張的心都要跳出來了。扔掉了手裡提著的購物筐,滿超市的找孩子。在第二圈全方位翻找時,看到孩子被一個黑衣女人拉著手,在酸奶架前選酸奶。當時的我已經慌亂到語無倫次,直接衝了過去,拉起了孩子的手就走,再沒鬆開。心裡不斷慶幸:幸好,幸好。

這是我第一次打孩子,用一根塑膠棍,狠狠地打在孩子的手心上。一邊打,一邊哭,一邊吼:記住了嗎,以後不許亂走,不許和陌生人說話,不許要陌生人的東西,必須跟在媽媽身邊!記住了嗎?孩子一邊哭一邊點頭,小手腫得二天都不能拿東西。

心疼嗎?怎麼能不疼,晚上孩子睡著,我給他手心裡上藥,都在哭。可是這事,不打行嗎?小媽我認為,不行。結果怎麼樣呢?孩子從那以後,直到現在,只要我們外出,他都會在我們身邊不遠的地方,總能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之內。

打罵教育,真的過時了嗎?不打不罵的方式一定有效嗎

打罵,不是拿孩子當出氣筒

小媽寶貝的班裡有一個男生,父母親離異了,孩子是一週在爸爸家,一週在媽媽家。可是孩子每次從媽媽那裡回到爸爸那裡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這一週都是蔫蔫的,情緒不高,尤其放學後不願意回家。問其原因,因為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回去寫作業不會,爸爸就打;吃飯慢了,爸爸就罵;洗漱的時間長了,爸爸脾氣就來了。

這種打罵,真的是精神折磨了。大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孩子還小,如何能經常性地接受這種狂風暴雨啊,時間久了,孩子的心理肯定會出現問題。果不其然,在五年級下半學期末,這個孩子先是從外面撿回各種小蟲子,趁著同學不注意,就扔在同學的衣服裡,到後來從家裡悄悄拿了洗廁所用的草酸,澆到了逮住的小鳥身上,還差點澆到了同學的臉上。老師把孩子的爸爸叫到學校,原本想著和爸爸好好聊聊孩子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可老師剛開口,爸爸一巴掌就打到了孩子的臉上。孩子本然的表情,像沒事人一樣。

於是,這個班的孩子都被家長告誡,離這個孩子遠一點。慢慢地,被孤立了。偶爾在接送孩子的路上碰到,這個孩子總是一副對什麼都無所謂的樣子。後來聽人說,孩子媽媽結婚了,這個孩子今後會成為什麼樣子,誰都無法知道。

打罵教育,真的過時了嗎?不打不罵的方式一定有效嗎

打罵,不是常態化

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話,這似乎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家長教育的信條。我的一個同學以前住在學校的背後,十一、二歲的時候,經常看到他爸拿著燒火用的火柱,追著他滿操場跑。前幾年他的父親腦梗住院,癱在床上不能動,一直是他陪著伺候,好幾年了,他一直伺候著老人,端屎倒尿,從來沒假手他人。前不久同學聚會,聊起了他,說是在他的照顧下,他父親一年前就能下地慢慢走路了。當今天寫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總是想起他的樣子,我不斷反思,或許,老人流傳下來的話是對的!

可是,我卻還是覺得,打罵不應是生活的常態化。打罵的界限一定是要明確的,當孩子觸犯到這個底限的時候,是一定要有所懲罰的,適度地打罵教育,我是持支援態度的。

打罵教育,真的過時了嗎?不打不罵的方式一定有效嗎

寫在最後

當孩子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的時候,那是我們對未來的期待,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正是因為我們愛他,希望他們能樹立正確的三觀,健康成長,所以,或打或罵,都要更加謹慎,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發洩的物件,不要讓孩子的心離我們遠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