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需要被認可被尊重的。

這並不是男性群體的專利,這樣的需求層次理論,對於女性群體來說同樣適用。她人對自己的尊重是一種極大的肯定,與此同時,也能帶來精神層面的巨大滿足。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身處的年齡階段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個人魅力和人生閱歷。除此之外,我們在不同的階段也要承擔起不同的責任和義務。

根據心理學家艾裡克森(Erikson)的相關理論來看,人的一生總共可以被劃分為8個階段。

一、40歲女性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總的來看,40歲的女性正處於成年中期的階段,她們所面臨的階段性任務就是獲得繁殖感,以避免出現停滯感。

這裡所說的繁殖感,並不僅僅是生兒育女所帶來的快樂,同時也代表了對於自身的整合與統一。

根據心理學家們的調查來看,40歲是絕大多數女性一生真正的開始。也正是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40歲是女性一生中最為黃金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她們不僅要扮演好諸多角色,同時還能體悟到人生的意義。另一方面,由於這一時期女性的身體素質普遍開始下降,容貌上也會出現衰老的徵兆。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除此之外,生理激素的分泌也會讓她們進入人生的更年期。這一時期對於廣大女性群體來說,有利亦有弊。

雖然從這一時期開始,懵懵懂懂的青春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與此同時,她們對於人生真正的思考也會自此開始。在40歲以後的人生跑道上,她們不再用外表的浮華來取勝,而是要用內涵來征服。

二、40歲女人越是拒絕做這三件事情就越惹人討厭

從專業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氣質往往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過後天塑造而成的。而對一個人氣質影響最大的,往往在於其經歷和心境。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俗話說得好,美人美

不一定是皮,還有可能是氣質。很多女人雖然容貌並不突出,

但勝在

氣質凜冽,也能在人群中十分凸顯。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1、拒絕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石,學會自我提升,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對於40歲的女性來說,這個階段往往是實現自我提升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工作,都能夠讓她們感受到自我的真實

好逸惡勞是人類的本性,很多人都會在新事物面前選擇逃避,不願接觸未知的領域。而真正飽含智慧的女人,她們則會在生活的考驗中不斷提升自我。

歷經風霜之後才能夠更加坦然

面對風風雨雨,展現一個成熟女性所擁有的獨特光芒和魅力。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2、處事消極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術語叫歸因方式(Attribution style),意思就是說,人們在思考問題和認知問題的時候,往往會由內而外的來看待。總的來看,歸因方式分為以下兩種型別,一種是外部歸因,另外一種則是內部歸因。

正是基於這樣差異化的歸因方式,才會造成很多人差異化的認知行為。通常來說,習慣於內部歸因的人,她們大多數時候都表現出消極無力的狀態。

然而對於40多歲的女性來說,此時她們已經度過了人生的一大半,歸因方式也會越來越理性和成熟。

因此,在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往往會用更綜合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倘若在這個年齡段還保持著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狀態,那麼很快就會惹人厭煩。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3、拒絕自律

一直以來,自律都是成功人士的標配。一個優秀的人之所以能夠在任何環境裡都散發光芒,就是因為她們對自己足夠狠心。偏激一點來說,對自己越狠的人,往往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根據有關心理學論述來看,人類的本性就是附庸強大而欺凌弱小。倘若你在40歲的時候仍然得不到她人的尊重,那麼就應該反思自己是否還做得不夠,是否還不夠強大

須知,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往往能夠光芒萬丈。只有克服了惰性和逃避的天性,才能換來歲月最好的回饋。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40歲左右的女人越是拒絕自我提升、拒絕樂觀、拒絕自律,就會越來越惹人厭煩。

心理學:那些有智慧的40歲女性,從不會拒絕這3件事,極易惹人嫌

反之,倘若做一個積極樂觀、自律自強的女性,反而能夠讓親人們覺得是難得的寶藏。

正所謂正人先正己,一個家庭子女的興衰與發展往往也與母親的作風和性格都息息相關。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