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新的人生

《0次與10000次》|如何創造新的人生

雖然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總有一些時刻或事件,會讓你不知所措或失控,讓你栽了跟頭或吃了大虧。

網上熱搜經常出現一些渣男甚至暴力對伴侶,可是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離不開?或者離開了一個糟糕的伴侶為什麼又遇到一個類似糟糕的伴侶?

最近看了德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博士的《0次與10000次》。

作者提出,每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是由內在的四部分人格決定的: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成人自我。

內在小孩

:童年時期的自己,象徵著記憶深處強烈的情緒、未被處理的情緒。

內在審判者

:苛刻和懲罰性的審判者象徵著了那些來自我們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聲音,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完美。

應對方式

:為了應付情緒上的壓力和一些困境,我們在童年時期採取了一些行為方式來保護自己,這些行為方式已經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

成人自我

:活躍、強大的成人自我能令我們活得舒適輕鬆,有很好的社會屬性,可以靈活應對壓力和挫折,也有重複感受幸福與意義的能力。

-1-

如果你的靈魂是一個衣櫥,多年來,衣櫥中積攢了不少衣物。有些衣服很合身,你總會穿它們;有些衣服穿起來不舒服,或者你不喜歡它們;還有一些是你夢寐以求的單品,但你從來沒有穿過它們。你為什麼不試試把它們中的一些扔掉或者送到裁縫店重新剪裁?或許你最終也可以穿一穿那些特別的單品,而不是讓它們被閒置在你的衣櫥裡等著長蟲子。你為什麼不相信自己可以駕馭它們?真的是因為不尋常的顏色、誇張的圖案或不對稱的剪裁嗎?還是因為,你很難嘗試新東西?

所以首先需要自我認知。你必須找出那些讓你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失控的情況和原因。這些問題的部分答案就深藏在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

-2-

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盧梭寫道:“許多孩子都有很難教育的父母。”家長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忽略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畢竟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有長處也有短處,有遠見也有盲點。

書中蘇珊娜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女性,她被極度的自我懷疑所困擾。雖然她在音樂和社交方面都很有天賦,但她覺得自己很無趣,沒有價值。雖然她很迷人,但她總遇到利用她、對她造成心理傷害的伴侶。

原因來自她的童年,小時候她幾乎沒有得到過認同。她的父母很少有時間陪她,在這樣的家庭中,音樂天賦並沒有什麼價值。即使是小時候,蘇珊娜也只有在她能給父母帶來笑容時,才會覺得幸福。她很善於體會身邊人的心情和願望,很樂於照顧別人。她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有人可能不值得她這麼做。

所以一個很少得到認可和讚賞的童年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它可能會是一個人無法成長出一個快樂的、自我決定的、自信的人格。

父母的分離對孩子來說總是痛苦的。他們的小世界崩塌了。一些根本性的、令人不安的問題出現了:如果爸爸不愛媽媽了,爸爸最終會不會也不再愛我?爸爸到底做了什麼壞事?其中有我的責任嗎?能負責任地處理離婚問題的父母會努力消除所有這些恐懼,並迅速為孩子提供一個新的、穩定的環境。

但不幸的是,努力並不意味著總能成功。如果父母自己受到的傷害太大,自己的痛苦太深,也就不能合理應對孩子的痛苦。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把孩子視為自己煩惱和感情的垃圾桶,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肆無忌憚地說對方扮演了顧問、安慰者或調解者的角色。這些都是一個孩子無法承擔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都超出了他們在這個年齡的能力範圍。

孩子被過分要求了,對此孩子會感到困惑和無助。如果不能“成功”讓父母高興,他們就會感到內疚和自責。這種為他人幸福負責的信念,以及事情不順利時的內疚感,會在他們成年後如影隨形。

父母不愉快的分開、父母需要照顧或與父母難以產生情感上的互動,都會讓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產生顛倒。在專業術語中,這一過程被稱為“親職化”。也就是說,特別是在社會和情感領域中,孩子過早地承擔了照顧他人的成年人的角色。

“親職化”,這意味著照顧關係的逆轉:無論是在社會層面還是在情感層面,孩子都過早地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同時,孩子需要他人照顧的自我需求卻被忽略了。

在一定程度上,迴避不愉快的情況,偶爾抽身或乾脆裝聾作啞,都是正常、健康的。但當迴避阻礙了個人的自我發展時,它就會成為問題,因為它不是真正的充實和自主的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個人就會形成有害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兒童的基本需求包括:

與他人有穩定的聯絡;

自信心和能力;

表達需求和感受的自由;

自發性、樂趣和玩耍;

現實的界限。

-3-

現實中很多要求嚴格的父母對孩子第二名不會表揚。但第二名也應是一個很大的成就。父母對孩子的成績不予表揚,就會導致孩子拼命地追求越來越好的成績,希望能取得足以贏得父母認可的成績。然而,由於他們童稚的視角,他們還看不出這種努力方式可能永遠不會有盡頭。

對於孩子,尤其是對於那些天賦很高的孩子來說,當他們第一次遭遇失敗,第一次考不好時,一定很難受,有些人甚至失聲痛哭。

但成年人應該學會,不因一些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就完全質疑自己。如果這些事情是難以滿足的、不切實際的,就更不應該因此覺得自己很失敗。成年人應該學會接受現實,知道自己是誰,有什麼能力。如果你很難做到這一點,說明你可能處於苛刻的審判者思維模式之中。

可以用下面的描述來檢查自己是否可能被一個要求較高成就的內在審判者所驅使。如果符合,你很可能被這種有害的思維模式所引導。

“工作第一,享受第二。”—在做完所有該做的事情之前,我不會給自己放鬆或玩樂的機會。

“滿滿的壓力。”—我一直在壓力下完成和實現事情。

“我總是付出百分之百!”—我是一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儘量不犯任何錯誤;如果因疏忽發生了什麼事,我會嚴厲地批評自己。

-4-

人生不是一場由聽眾點播的音樂會!

作者的奶奶總是這麼說,她是一代人的典型代表。那一代人過去沒有太多可開心的事,也不知道人們怎麼笑,為什麼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對的:有些事情並不有趣,卻不可避免。

成年人的興趣和快樂旨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並且不去過分傷害他人的需要,也就是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之間形成合理平衡。

也就是,既要玩得開心,又不會過度;可以縱情享受,卻不會在經濟或其他方面有過度負擔。總之,要在健康的限度內享受自己的生活!

-5-

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陷入無助和悲傷的情況也並不少見。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時間又太少;煩惱太多,而輕鬆、愉快又太少。

所以為自己創造一些自由空間,為生活的灰暗帶來一點陽光,給沉鬱的自己帶來些許樂趣,才顯得那麼重要。

在這種輕鬆、愉快、嬉鬧的時刻,我們幸福的內在小孩讓我們心滿意足,給我們帶來快樂,這是對抑鬱和壓力過大最好的預防。

所以,去幫助你幸福的內在小孩吧,加強自己嬉鬧和隨性的一面。在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是最好的投入。

幸福的內在小孩需要我們充滿愛的關注,所以在經歷所有的工作和因此產生的煩惱後,我們已經失去了與他的聯絡。

建立聯絡的最好方法是,進行那些通常能啟用幸福的內在小孩的活動。

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用心去做、去感受。幸福的內在小孩的狀態不可強求。

一方面,我們很多人並不足夠清楚究竟什麼能讓自己開心。如果有人直接問他們這一問題,可能還會引發他們的無助和沮喪。

另一方面,有些人有很強的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他們會因為不知道什麼能讓自己開心而感到內疚,並不得不懲罰自己,所以他們寧願自己不開心。

因此,尋找幸福的內在小孩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很多時候要穿越艱難險阻,會走一些彎路,但這不應該讓你氣餒甚至放棄。

我們因自處或和我們所愛的人在一起而感到幸福的時刻,我們感到與他人產生聯結,感到無憂無慮,我們想要擁抱整個世界、覺得世間一切都很美的時刻,正是我們活下去並積極努力的原因。

當我們去覺察並修正自己的應對方式時,我們能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創傷、心結,我們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難以駕馭的情緒和感受,並透過刻意練習,擁有一個更加穩定的成人自我,一個不被情緒淹沒、擁有良好社會屬性、能完成任務且自律、意識到自己的短板與資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

透過深度的覺察和修正,我們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指令碼,創造全新的關係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再在積習難改的命運中打轉。

PS:書中有很多練習與體驗的方法,可以沉下心來感受與記錄一下,相信你一定會有不錯的收穫。

-End-

只為看見更多

人的一生是努力減少遺憾的過程!

看見自己,只為看見更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