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這是一則故事,斯蒂芬妮說道:一切看起來都很好。我知道自己在按照交易計劃操作,實際上還蠻平靜的。我感覺很好。市場開始下跌,符合我的預估。但那種感覺又來了。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緊張,身體僵硬,肌肉繃緊。我雙腿開始抽搐,像縫紉機的踏板似的,不由自主地上下抖動。我感覺非常難受,真的很害怕。我不想再虧

損了。現在單子有浮盈,我開始想:“如果接下來的行情對我不利怎麼辦?我已經錯了多少次,虧了多少次了?

這單都有浮盈了,不如獲利平倉,落袋為安?”我就是這麼告訴自己的。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心裡的聲音是怎麼說的:“斯蒂芬妮,你可得小心點兒,不然會蒙受虧損的。做正確的事

,獲利平倉吧。別傻傻地讓賺到的錢溜走。”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接下來,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糟糕極了。日元出現了輕微的反彈。我眼中只看到匯價走勢對我不利。我胃裡翻山倒海,想要嘔吐。

我真的很害怕,怕到了極點。心裡的聲音在朝我大嚷大叫:“趕快平倉!你已經盈利了,見好就收吧!趕緊呀,趁現在還不太晚,不然就來不及了!”於是我平倉了。

日元上漲了幾點,我感覺好多了。事實上,我如釋重負,慶幸自己保住了盈利。心裡的聲音告訴我:“做得好!”所有緊張情緒都消失了。我雙腿不再抽搐,胃裡也舒服了一些,不再害怕。我感覺挺好的。但

接下來,情況急轉直下。市場開始下跌,而且是報復性下跌。我計劃的交易本來可以大賺一筆,但我已經平倉了。

市場下跌,下跌,再下跌,最終收報當日最低點,第二天又繼續下跌。我感到沮喪,感覺非常糟糕。我開始批評自己,心裡的聲音在告訴我:“我永遠也做不好交易。”還說,我“平倉的操作太蠢了,我明明已經制訂好交易計劃,為什麼還會做出這種蠢事”?它還告訴我:“難道我永遠也學不會

按照交易計劃操作嗎?我交易太失敗了,還不如放棄交易,重操舊業算了。”這些都是心裡的聲音。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由於斯蒂芬妮的心智自動自發地浮現了虧損的想法,她與這些想法相融合,所以完全拋棄了自己的交易計劃,沒等到市場出現更大幅度的回跌。就像內森的情況,斯蒂芬妮的心智只關注即時的市場走勢。

她沒能與自己的想法拉開距離,只憑直覺思維行動。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直覺思維是非常衝動的,容易受情緒左右,會忽視某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單憑有限的資訊就匆匆下結論。

直覺思維的所有這些特徵在斯蒂芬妮的例子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此外,斯蒂芬妮把心智告訴她的話當真了,相信市場走勢對她不利,會令她蒙受虧損。換言之,她與心智告訴她的話相融合了。

這種認知融合加劇了她的情緒反應,她的情商蕩然無存。由於她對心智的說法深信不疑,斯蒂芬妮被自己的心智所劫持。她與蒙受虧損的想法和感覺相融合,因此,做出的行為是為心智和情緒服務,是為了消除害怕虧損的感覺,而不是為了妥善執行周詳的交易計劃。

就像在類似交易情境中的許多交易者一樣,斯蒂芬妮的心智快速找到了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平倉。表面上看來,落袋為安的決定似乎合情合理。

但其實背後真正的動機是逃避苦惱的感覺。這正是認知融合對交易造成的損害。認知融合通常會令交易者為了滿足內在狀態而採取行動,而不是為了滿足交易的需要而採取行動,從而導致拙劣的交易行為和欠佳的交易結果。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從前文中的“低效交易的惡性迴圈”可見,當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內在狀態,我們與心智所講的關於虧損的故事相融合,對交易的專注力就會煙消雲散。

當我們聽從了直覺思維的指揮,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採取平倉的行動,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這種做法產生了負強化效應,強化了逃避行為,基本上保證了在日後出現類似的情境時,我們會優先採取同樣的行動。正因如此,對交易成功構成的最大危險,莫過於無條件信任我們的心智。

認知融合的概念同樣也適用於其他常見的交易問題。交易者之所以即興交易,通常是由於與心智的說法相融合,相信了行情準備啟動,你不應該錯過這波行情,你應該拿這單交易彌補之前的虧損,諸如此類。

如果你猶豫著不敢進場,你的心智很可能在給你講虧損的故事,懷疑這個進場模式的質量。如果你超過了預期持倉時間還遲遲不願平倉,

看一下你是否相信了心智告訴你的話:這單交易會一飛沖天,不要錯失利潤空間,價格會突破阻力線,市場表現異常強勁……

我們並不是說心智是你的敵人,在許多情況下,心智是十分有用的,但我們需要明白,心智未必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需要學會認知解離,與心智說的話拉開距離,以區分心智在哪些時候可以帶來幫助,又在哪些時候很可能為我們和交易帶來損害。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我們可以用斯蒂芬妮的例子,進一步討論幾個重要的地方。接下來討論的要素為認知融合提供了背景,也是海斯和申克最先提出的認知融合特徵。檢視這些要素,可以幫助我們後退一步,開始與想法和感覺拉開距離。藉助這種心理技巧,我們可以在適當時候把想法和感覺看作短暫的心理事件,我們無須與之糾纏不清,以為這些想法和感覺真實可信地代表了現實狀況,或者需要我們立即迴應。

1。 想法和感覺都是心智自動自發產生的,我們對想法和感覺的出現沒有多大的掌控力。你在正念練習中很可能會親身體會到這一點。想法、感覺和身體感受都會自行產生,這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對其沒有多少掌控力。回顧斯蒂芬妮的經歷,看一下她的想法和感覺改變了多少次。剛開始交易時,她感覺平靜,相對自信。

接著,她的心智開始自動自發地想到虧損,身體變得繃緊。平倉後,她對自己說:“做得好!”但慶幸的心情沒持續多久

,她很快就感到沮喪,產生大肆批評自己的想法。我們看到,斯蒂芬妮的心智在短短的時間內,自動自發地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想法和情緒。

由於她與想法相融合,斯蒂芬妮聽從了心智的指揮,變得這也不是、那也不是。

2。 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情境會對心智告訴我們的話產生重大影響。或許你在正念練習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看到、聽到、嗅到、嚐到和感覺到的東西可能會觸發記憶、意象、想法和情緒。當心智努力理解事情,把來自環境的刺激與某個記憶(或許是意象)聯絡起來,一個想法就引起了另一個想法,

更多想法會隨之而來。很快,心智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需要留意的是,我們對此並沒有掌控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法”和“感覺”的自發產生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這只是我們心智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與心智告訴我們的話相融合,就會迷失在這個故事之中。聊舉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你走在市中心的人行道上,經過一個麵包房,聞到麵包新鮮出爐的香味。

這股香味觸發了你對母親烘焙的記憶。你的心智之眼幾乎立即看到了母親在廚房裡,忙著烤曲奇餅。啊,她烤的曲奇餅真

香!你記得弟弟也愛吃她烤的曲奇餅。現在,你可以看到在小時候的廚房裡,弟弟吃著曲奇餅的樣子。在你遐想出來的場景中,你注意到他戴著你兒時最喜歡的棒球帽。

突然間,你感到生氣,也想起有一次,他未經你允許,就拿了你的帽子去戴,你對他說了一些難聽的話,現在想來有點內疚。這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你現在還是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你與自己的心智相融合,把這些想法和意象當成真的對待,即使記憶中的事件不是現實,只是內在事件,只存在於你的心智之中,但你還是當成真的,產生了實際的情緒反應。現在你明白了吧,交易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斯蒂芬妮的例子中,她跟基本上所有交易者一樣,之前都有過虧損,其中有些虧損令她感到痛苦。她建倉之後,心智自動自發地浮現了虧損的想法。這就像麵包房的香味觸發了兒時的記憶一樣。當價格運動朝著對她不利的方向運行了一點,就激起了更尖銳、更強硬的想法。她的心智告訴她,她會蒙受虧損,要求她平倉——這是去解決在環境和交易情境的刺激下,由她的心智製造出來的問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