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為什麼混得混得好?

佛教常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甚至是相反的。有的人幫了別人,做了善事,卻被人誣陷,得了惡報;而有的人作惡多端,卻風光無限,感覺混得還不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為什麼混得混得好?

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因果關係是非常複雜的,並不都是現做現報,做了善事馬上就得到善報,做了惡事馬上就得到惡報,如果這麼簡單,“因”直接轉化成“果”,那誰還敢做惡事?那眾生也就不需要教化了。

正是因為善惡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因果形成的時間沒有固定界線,所以才讓人總是徘徊在善惡的邊緣,有時候覺得行善確實好,又有時候覺得做點壞事也沒關係。

比如大清朝的貪官和珅,他作的惡算不少了,但卻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富可敵國,風光了幾十年,從當時的角度看,好像是做了惡也沒得到惡報。但乾隆帝一死,嘉慶皇帝一上臺,就把他家給抄了,並且落了個自盡而亡的下場。所以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果我們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無論行善還是作惡,總有一天會報在自己身上,甚至還可能報在後代子孫身上。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為什麼混得混得好?

二、種善因,而不結善緣,還是形不成善果。

有的人就很心急,做了善事,就要馬上變現,馬上得到回報,如果得不到,他就否認因果。

其實從“因”到“果”的過程之中,還有一個“緣”,如果沒有 這個“緣”,“因”還是形不成“果”。

打個比喻,一粒玉米種子,單就這個種子而言,無論多長時間,也不會變成一顆玉米。但如果把這粒玉米種子放進農田,再加上水分、陽光、肥料等等的配合,它就可以變成一顆玉米,並且結下一個或者幾個棒子。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為什麼混得混得好?

玉米種子是“因”,玉米是“果”,但從因到果,還需要很多中間條件去配合,才能完成因果之間的轉變,這就是“緣。

所以說,我們做了善事,不要著急,總得等到因緣成熟,機會來了,才能得到善果;做了惡事,也不要以為沒有關係,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得到惡報。《太上感應篇》上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沒有僥倖,沒有偶然,一切都是必然,只不過是來得早與晚的區別罷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國學雜談

相關文章

頂部